个人资料
法国薰衣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钢琴女杰 - Mitsuko Uchida 内田光子

(2009-12-17 04:09:47) 下一个







日本女钢琴家内田光子



相对于欧美二流演奏家,东方第一流演奏家被接受的程度实在并不容易加强。这次的「音乐家素描」要介绍的就是一位东方首席女钢琴家,她是日本人少数能打入国际乐坛的音乐家,更是容易被轻视的女性钢琴家。她就是大器晚成的日本钢琴家内田光子﹙Mitsuko Uchida﹚。

东方钢琴家能打入国际乐坛的不多,尤其是容易被轻视的女性,举目望去,能数出来的没有几个,要像内田光子(Mitsuko Uchida)能够在国际占有一席之地,普遍得到推崇与追捧的,更是寥若晨星。

内田光子身材瘦削,留一头鬈曲的长发,背影和另一钢琴女杰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有神似之处,名气也相当,但她们两位是一体两面,演绎上一位火花四溅,一位深沉内敛。阿格里奇在炫技曲目上常能迸发出震撼人心的演奏热力,而内田光子则善于营造深邃细腻的魔力,散发出有如陈年佳酿般的芳醇。

阿格里奇擅长拉赫曼尼诺夫柴可夫斯基李斯特,但这些曲目,内田光子碰都不碰。她很早就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即着重表达内心而非炫人的技巧。她以诠释莫扎特闻名,是被公认的“莫扎特专家”。

出身官宦世家

内田光子的父亲内田先生是日本外交官,由于父母对她期望很高,因此打从一出生就被量身打造成未来必须有高等成就的女强人。由于家境富裕,所以可以在脚还踩不到踏板就开始学钢琴,这年头这类型的小孩多半已经在十五岁之前,即被冠上天才儿童,并且送出国外和大乐团录协奏曲。但是尽管有个外交官父亲,光子却没有办法获得这种待遇,为什么呢﹖这与她的家世有关。

她于1948年12月20日出生于热海,当时为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的第三年,国内负债累累,经济破产,民生凋敝,即使外交官父亲有个铁饭碗,家境也只不过算是中上。不过父亲还是花钱让光子进入桐朋学园「小朋友音乐教室」,向松冈贞子学习钢琴。1961年,由于日本政府指派内田先生担任驻西德大使,光子全家也就理所当然的跟着父亲一起前往波昂定居,那时她才十三岁。到了西德,内田先生想到女儿的音乐教育不能因此停止,既然已经人在欧洲,而且不知何时才能回国,干脆让女儿接受正统的欧式音乐教育。于是内田先生将光子送到维也纳读书,并且找来当地著名的老师为她加强演奏技巧。

1963年,她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场独奏会,东方人能够这么快、这么年轻就在维也纳开音乐会,还真的是不简单。光子看到许多前辈藉由比赛成名,于是开始进军各项大赛。1966年首先参加慕尼黑国际钢琴大赛,第一次参赛就获得第三名。因为这个成绩,光子得以进入维也纳音乐院向豪斯﹙Richard Hause﹚再进修,一直到1968年毕业。在维也纳音乐院的就学期间,内田光子曾参加伊莉莎白国际钢琴大赛,虽然只有得到第十名,却已经让前辈们惊讶不已。1968年11月号的日本某著名音乐杂志一篇座谈会记事中,野村光一先生就说到:「这次的伊丽莎白钢琴大赛,驻西德大使的女儿获得第十名。这个女孩子可说是当今日本钢琴演奏家中素质最高的一位。

辉煌的大赛经历

1969年在维也纳参加贝多芬国际大赛,内田光子获得了第一名,接着马上于1970年参加萧邦国际钢琴大赛,没想到在那么难的比赛中,光子竟然击败许多劲敌,获得第二名。优异的成绩引来各方目光,休息两年后,于1973年再度比赛,这次选择的是克拉拉˙哈丝姬儿﹙Clara Haskil﹚国际大赛,获得第二名。1975年李兹国际大赛再获第二名,1976年最后一次参加国际大赛(雷文垂特钢琴比赛)获得第三名。此时内田光子已经芳龄廿有八岁,眼看自已经将许多比赛都比过并且有前三名的好成绩,她的心也静下来,因为她已经成功的将「内田光子」的名字打入国际演奏圈,日本演奏家的路也由她开出了一条光明大道。有些日本乐评甚至认为以内田光子的演奏水准,其实应该是第一名才对!就因为她是日本人,所以总是无法获得真正的第一名。

1972年,内田光子从维也纳迁居伦敦,之后就定居在当地。1977年到1981年为止,她担任NHK交响乐团地方公演的独奏者,这是她学成归国的成果展。进入1980年代,光子不断研究莫扎特的音乐,并且尝试录音。1984年,她与泰特带领的伦敦英国室内管弦乐团合作了一系列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连续演奏会,1986年11月至1987年3月间这个组合还参加日本Suntory Hall开幕期间同曲目连演,不过录音却拖到91年才结束。而另一项莫扎特作品录音《钢琴奏鸣曲全集》于1983年开始录制,也于1987年完成。与先前的协奏曲录音一样,内田光子再度表现出她的演奏魅力。1991年莫扎特逝世200周年时,她于纽约林肯中心以五场演奏会的时间,曾有将钢琴奏鸣曲全部演奏一次的纪录。

不断推出的佳作

让我们来看看她的录音。内田光子除了录完两大套莫扎特之外,萧邦、德布西、舒曼、舒伯特的作品是她最常接触的。尤其是舒伯特,内田已经拥有为数不少的欧洲乐迷在等待她所录的每一张专辑。去年为舒伯特逝世200周年纪念,她推出了个人第4张舒伯特钢琴奏鸣曲集,在接受前田昭雄编辑的访问时特别和她聊到舒伯特,内田以她一贯的风格告诉前田先生:「不论其它演奏家弹奏出的舒伯特是不是像他们所说的那样正确,我认为我找到舒伯特要说的话。」1998年唱片艺术年度票选中总合Best 30名单中,有三位日本演奏家入榜,分别是指挥小林研一郎、中提琴今井信子、钢琴则是内田光子,惊人的是内田光子个人居然占了第三、五、七名,曲目则全部都是舒伯特的钢琴作品。个别器乐部份的投票结果前三名也是清一色由内田光子的舒伯特获得。而前一年的唱片艺术器乐部门奖,内田光子则以舒伯特的奏鸣曲D.960获得年度唱片。她在得知获奖后传真给杂志社表示:「D.960的获奖个人非常高兴,尤其是这首与我情有独钟的作品,我相信我得的奖绝对不同于其它人。」

年龄相若的两位女杰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把内田光子和阿格丽希两位女钢琴家放在一起讨论﹖笔者觉得她们两位是一体的两面:两位的年龄相近(阿格丽希出生于1941年,比内田光子小一岁);个性上一位外放、另一位内敛;诠释上一位火花四射、另一位则是深刻宁静……。有太多的对比发生她们两人身上。另一个强烈的对比,是因为两人的个性差异这么多,造成擅长曲目也完全不相同。阿格丽希在展技曲目上常能迸发出震慑人心的演奏热力,而内田光子则善于营造高贵典雅的气氛,散发出有如陈年琥珀般的晕黄光泽。阿格丽希擅长拉赫曼尼诺夫、柴可夫斯基、李斯特,而内田光子却在简单精练的莫扎特作品上取得举世称羡的佳绩。近年来,内田光子在舒曼、舒伯特的曲目录音,也以不同于昔人的观点让爱乐者耳目一新,不论在亚洲或欧洲都赢得了乐界的一致好评。迄今为止,阿格丽希有录的曲目,内田光子是碰也不碰的﹙除了萧邦的第二、三号钢琴奏鸣曲﹚。她知道,情感的表面体现并非她的专长。她宁可独自沉静的挖掘出音乐最深沉的内里,让爱乐者自己去感受品尝。截稿前,一年前抢先在日本发行的舒伯特D960,原厂版已经发行,钢琴不是男人的专利,但是目前中生代女钢琴家上得了台面的真是寥寥可数。也因为如此,内田光子的成绩,不仅是日本人的骄傲,同时也是全亚洲人的骄傲。

内田光子-演奏风格   

跟许多演奏大师一样,内田光子对莫扎特作品怀着热爱与敬畏之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她便潜心钻研莫扎特的作品,不让自己的演奏飘游在一种单纯的美之上,而是努力去挖掘其中朴实而深邃的内涵。

内田光子演奏风格强烈,但却没有忽略莫扎特音乐里的浪漫精神。德国《法兰克福公共报》曾评介,内田光子诠释的莫扎特,最宝贵的一点就是能“在技巧与主观、活泼与感性这矛盾的两者间取得最有利的平衡”。

194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内田光子的父亲是名外交官,12岁那年,她随父母移居维也纳,开始在音乐之都接受地道的维也纳古典音乐教育。1966年,内田光子参加慕尼黑国际钢琴大赛得第三名,得以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直到1968年毕业。

毕业后,内田光子开始辉煌的大赛经历。1969年得贝多芬国际大赛第一名,1970年得萧邦国际钢琴大赛第二名,休息两年后,73年得克拉拉哈丝姬尔国际大赛第二名,75年得李兹国际大赛第二名。

如果用国际大赛的成绩来衡量,内田光子算不上超一流,因为她不是夺冠王,但也有人认为,以内田光子的演奏水平,理应得第一,但因为她是东方人,又是日本人,所以永远只能屈居第二。

尽管如此,内田光子已证明她有深厚的功力和独到的诠释力,在22岁的时候,已经表现出浓烈的个人风格及不流于俗的艺术家风范。她扬弃过分雕琢的演出方式,转而把焦点放在音乐本身,要在乐谱中找出合于逻辑的诠释方式,并以纯粹的声音表现出来。她说:“我必须弹出自己确信能表现出乐曲本质的乐音,并揭示作品内在的意义。”

http://www.hudong.com/wiki/%E5%86%85%E7%94%B0%E5%85%89%E5%AD%90

Dame Mitsuko Uchida, DBE (内田光子?) (born 20 December 1948) is a Japanese-born British[citation needed] classical pianist.

Born in Atami, a seaside town close to Tokyo, Japan, Uchida moved to Vienna, Austria, with her diplomat parents when she was twelve years old, after her father was named the Japanese ambassador to Austria. She enrolled at the Vienna Academy of Music to study with Richard Hauser, and later Wilhelm Kempff and Stefan Askenase[1], and remained in Vienna to study after her father was transferred back to Japan after five years. She gave her first Viennese recital at the age of 14 at the Vienna Musikverein. She also studied with Maria Curcio, the last and favourite pupil of Artur Schnabel.[2][3]

In 1969 she won the first prize in the Beethoven Competition in Vienna and in 1970 the second prize in the International Frederick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 Then, in 1975, she won second prize in the Leeds Piano Competition.[1] From 2002 to 2007 she served as artist-in-residence for the Cleveland Orchestra, where she led performances of all of Mozart's solo piano concertos.

She is an acclaimed interpreter of the works of Mozart, Beethoven, Schubert, Chopin, Debussy and Schoenberg. She has recorded all of Mozart's piano sonatas (a project that won the Gramophone Award), and concerti, the latter with the 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 conducted by Jeffrey Tate. She is further noted for her recordings of Beethoven's complete piano concerti with Kurt Sanderling conducting, Beethoven's late piano sonatas, and a Schubert piano cycle. Her recording of the Debussy Études won another Gramophone Award, and so did her recording of the Schoenberg Piano Concerto. In April 2008, BBC Music Magazine presented her its Instrumentalist of the Year and Disc of the Year award. (She is distinguished as an interpreter of the works of the Second Viennese School)

She is an Artistic Director of the Marlboro Music School and Festival, along with fellow pianist Richard Goode. She is also a trustee of the Borletti-Buitoni Trust, an organization established to help young artists develop and sustain international careers. Uchida is a recipient of the 1986 Suntory Music Award.

Uchida currently resides in London. Her long-standing partner, Robert Cooper, currently works for the European Union in Brussels

Honours

Mitsuko Uchida was appointed Honorary 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 (CBE) in the 2001 New Year Honours. The award was honorary because she was not a British citizen.

She was promoted Dame 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 (DBE) in the 2009 Queen's Birthday Honours. On this occasion, the award was substantive, as she is now a British citizen.

In June 2009 she was awarded an honorary Doctor of Music (DMus) degree by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during Encaenia 2009.

 

(wiki)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