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762)
2009 (1498)
2010 (796)
2011 (759)
2012 (633)
2013 (449)
2014 (575)
2015 (323)
2016 (276)
2017 (470)
2018 (127)
2023 (1)
交响曲的发端与转型
1854年2月的一个晴朗天,罗伯特·舒曼跳进了莱茵河,想最终结束自己的生命。其实严重的抑郁症早就在他脑中种下了自杀的念头,随后他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几天之后,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在他的笔记本上记下了他的音乐印象,这是一部崭新交响曲的开端。
作为作曲家兼音乐撰稿人,舒曼曾经在一篇叫《新路》的文章中把勃拉姆斯描绘为贝多芬的继承人。他在为这位将来的古典音乐传人施洗。勃拉姆斯当年20岁,金发碧眼,矮个子。孩子气的脸上已经留出了他成名后的长胡子。他不知道舒曼的这个评价日后会给他留下多么沉重的包袱。他是在1853年9月的一天敲开舒曼的大门的,然后坐下来为这位后来的精神病人弹奏他个人的音乐作品。琴声响起后舒曼拍了拍勃拉姆斯的肩膀说:“等等,我妻子应该来听一听。”就这样,勃拉姆斯结识了当时很有名气的钢琴演奏家克拉拉·舒曼。并与这个家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克拉拉时年34岁。
就在勃拉姆斯踏进舒曼家门后5个月,舒曼就因自杀进了精神病院,他在那里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两年。对于舒曼来说他留给他弟子的时间太短了。他还没有来得及教会勃拉姆斯如何成为古典音乐救世主的技巧。那时克拉拉刚刚生下她的第八个孩子,为了家计,她不得不经常外出演出,于是青年勃拉姆斯自愿担起了照看孩子们的工作,其中包括九岁的女儿朱莉。与此同时,勃拉姆斯自己的新交响曲的部分草稿也基本完成,他正计划将它们归纳成完整的章节,然而严重的不自信让勃拉姆斯随后改变了主意,这些素材的头两个乐章被他编成了钢琴协奏曲。而第三乐章的素材后来又被他用在了《德意志安魂曲》上。继而,勃拉姆斯又为这个新协奏曲谱写了一个匈牙利风格的新乐章。这个协奏曲的创作费时近三年。1859年才在莱比锡首演,担任钢琴演奏的正是布拉姆斯本人。有趣的是这个由交响曲手稿改编而来的钢琴协奏曲开初并不受人欢迎,直到十年后那个用第三乐章改编而成的《德意志安魂曲》上演后才被公众认可。
再次放弃的交响曲计划
早在舒曼去世后不久,勃拉姆斯就意识到他爱上了克拉拉,但他并不想这样发展下去。虽然他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但他还是回到了故乡汉堡,在一个女子合唱团中弄到了一份工作。不久他就爱上了合唱团里的一位歌手,正如很多情绪多变的作曲家那样,他为她谱写了一部名为《新娘之歌》的合唱曲。然而当这份恋情结束后,他又悲愤地写出了合唱曲《坟墓之歌》。那部被他改为钢琴协奏曲的交响曲素材中出现过的戏剧性的鼓声又被移植到了这部《坟墓之歌》当中。这时的勃拉姆斯又开始萌发创作交响曲的念头,他向好友小提琴家约·阿希姆索要大尺寸的空白乐谱,并计划将他为键盘乐器和弦乐器谱写的部分室内乐并入到这部交响曲当中。但这一次顾虑重重的勃拉姆斯仍未走出多远,他始终无法冲破贝多芬的光环,害怕失败使他改变了主意,手稿中标注的“交响曲”被改成了“交响小夜曲”。我们现在看到的《D大调第一小夜曲》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完成的。当然这些练习给勃拉姆斯创作交响曲铺垫了坚实的基础。要知道那时勃拉姆斯才刚刚25岁。
友情支持下完成的第一乐章
对于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新音乐”,勃拉姆斯并不喜欢,他更愿意回到古典浪漫音乐之中。他的这一观念当然无法取悦当时那些崇尚未来音乐的作曲家们,他们正等着舒曼预言的天才拿出他真正的音乐来。正是基于这样的压力,勃拉姆斯第三次鼓起勇气提笔谱写他的交响乐。不过这时他心中想到的却不是贝多芬, 他希望从巴赫甚至更早一些的大师当中去寻找灵感。他要在古典当中发掘新的元素。他的这些努力被新音乐派们看成是愚蠢可笑的徒劳。但是克拉拉的支持使勃拉姆斯坚定了信心,他用一个夏季重新改写了原来的手稿并完成了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同时完成的还有其他一系列室内乐的草稿。这种同时完成多部作品的习惯是勃拉姆斯的一大特征。他把这些作品通通寄给了克拉拉。事实上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勃拉姆斯真实意义上的第一交响乐的第一乐章。不过没有现在我们熟悉的那个序曲并且结束部分也较现在粗躁得多。
另一个支持来自约·阿希姆,这位当时著名的小提琴大师得知这一消息后,急切地希望勃拉姆斯能够尽快完成它,并希望能在当年10月就开始首演。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勃拉姆斯的这部交响曲最终诞生还得等上14年!一封从汉堡发来的邮件是勃拉姆斯又放下笔头的原因,他想参加汉堡爱乐的指挥职位竞争。与第一交响乐一同放上壁炉架的还有他的一首F小调弦乐五重奏。那年勃拉姆斯29岁。
勃拉姆斯匆匆从维也纳赶往汉堡,但是这次旅行未能使勃拉姆斯得到那份工作,这的确是个遗憾,因为指挥工作可以让勃拉姆斯更多地获得交响乐配器的现场经验。这对于一个年轻的作曲家是十分重要的。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对勃拉姆斯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长期不和的父母离异了,母亲不久又离开了人世。对母亲的怀念使勃拉姆斯激发出灵感,他创作出了一部宏伟的合唱曲,这就是《德意志安魂曲》。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这部《德意志安魂曲》的素材原本出自被挪下的交响曲中的第三乐章。这个时期的勃拉姆斯还把他创作的弦乐五重奏改编成了由两部钢琴弹奏的奏鸣曲。不过克拉拉发现勃拉姆斯的情绪低下,在他的作品中有太多的灰暗色调,于是她经常邀请勃拉姆斯去家里吃饭,以化解他心中的郁闷。勃拉姆斯那时34岁,他感到他的年龄成长快于他的事业进展,他总是隐隐约约感受到来自身后贝多芬那强劲的脚步声,这种强大的心理压力让勃拉姆斯感到非常自卑,因为在这个年龄上贝多芬已经完成了他的第三交响曲。克拉拉暗示他应该结婚了,她似乎感到勃拉姆斯爱上了她的女儿朱莉。
歌曲手稿成为了最后乐章的素材
第二年克拉拉收到了勃拉姆斯从瑞士寄来的明信片,上面附了一首潦草的歌曲手稿,它的曲调非常优美,其创作动机源自于勃拉姆斯在山谷中听到的牧羊人的号角声,这首歌曲的旋律后来被搬进了勃拉姆斯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最后一个乐章当中,悠扬的圆号声在闪闪发光的弦乐群伴奏下自由翱翔,最后发展成崇高壮丽的交响赞美歌。
1869年勃拉姆斯36岁,他听到了朱莉将嫁给一个意大利伯爵的消息,这又是个巨大的打击,灰心丧气的勃拉姆斯痛苦不堪,其直接的结果是催生了他那部著名的《女低音、男声合唱与乐队的狂想曲》。勃拉姆斯发誓要将婚姻从他的生活中彻底摒弃掉。他搬到一处新公寓住下,殊不知这一住就是近三十年,一直至他生命的终点。事实上勃拉姆斯的确终生没有婚娶。他在与克拉拉的家庭关系当中耗尽了他的爱情。现在他的生活简单而固定,早早起床,与咖啡、工作和闲逛为伍,公寓中的重心就是那架钢琴和角落里的贝多芬半身像。如同他的偶像贝多芬,勃拉姆斯也习惯在地毯上踱步思考,再接着就是经久不息的琴声,这就意味着他有了新的思路。只要新的手稿写下来,他就会将其他的草稿通通扔进字纸篓。之后又在纸篓内找回他那些早些时候丢掉的灵感。那个字纸篓是勃拉姆斯家中最有价值的器具。
在接下来的几年当中,勃拉姆斯埋头在他那间斗室中不停地写作,他的旋律从桌上流入字纸篓,又从字纸篓回到桌上。其中包括用海顿音乐主题改写的双钢琴变奏曲,不过很快他又将其改为管弦乐曲。接着是弦乐四重奏,在这些弦乐四重奏当中很多是他二十年前的手稿,几乎每完成一部四重奏就会有二十部草稿出现。然而第一交响曲始终是未见踪影。
22年后终于了却心愿
1873年勃拉姆斯40岁,那时的维也纳正遭受严重的经济危机,但对勃拉姆斯来说却是个收获的季节,与《海顿主题变奏曲》同一时期问世的还有两部弦乐四重奏。这时勃拉姆斯开始感到他可以提笔完成他的交响曲了,在接下来的几年当中勃拉姆斯尽管还创作出了很多其他作品,但第一交响曲的谱写再也没有停顿过。直到1876年,整个乐曲才算基本完成。那年夏天勃拉姆斯去波罗的海渡假,他计划在那里完成最后的结尾部分。时至8月底,这部耗时22年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最终露出了水面,而它的第一乐章早在十四年前就已完稿。
勃拉姆斯的这部交响曲呈现出非常强烈的情绪起伏,它代表了勃拉姆斯内心的情感冲突。开始部分持续的定音鼓很容易想起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而最后乐章的主体更像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的末尾主题,但它的确是勃拉姆斯式的表述,强劲之中透射出柔情。勃拉姆斯是在用贝多芬的音乐语言来表达他个人的感受。除此之外,在这部交响曲当中你可以听到当年舒曼称之为“克拉拉主题”的音乐、阿尔卑斯山牧羊人的号角以及辉煌壮丽的众赞歌。毫无疑问,在这部交响曲当中记录的是勃拉姆斯多年的经历和发展变化,记录了他一丝不苟的严谨风格,它是那些我们前面提到的众多作品的最终归属。
http://qkzz.net/magazine/1006-8589/2006/10/4547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