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762)
2009 (1498)
2010 (796)
2011 (759)
2012 (633)
2013 (449)
2014 (575)
2015 (323)
2016 (276)
2017 (470)
2018 (127)
2023 (1)
在溫德斯的電影「樂士浮生錄」 (Buena Vista Social Club) 中的一幕,歐瑪拉唱出 " 當園中的花,見到她哭,也會枯 " 時,阿姆斯特丹卡列劇院的觀眾陷入一片瘋狂,歐瑪拉與伊布拉印隨即彎下腰接受觀眾的致 意,淚水自歐瑪拉眼角緩緩流下,而伊布拉印自褲袋掏出手帕,為歐瑪拉輕輕拭去她的感傷 與喜悅。這是電影中讓人一同感動落淚的一刻,也是古巴音樂風靡全世界的一刻。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AKOiKkDTC4
关于电影《乐士浮生录/乐满哈瓦那 》
译名:乐士浮生录/乐满哈瓦那
编剧 / 导演:维姆 • 文德斯 Wim Wenders
演员:莱 • 库德 Ry Cooder
伊布拉西姆 • 法瑞尔 Ibrahim Ferrer
坎佩 • 西甘度 Compay Segundo
鲁本 • 冈萨雷斯 Ruben Gonzalez
奥玛拉 • 佩多昂多 Omara Portuondo
类型:音乐、纪录片
片长: 101 分钟
制作公司: Road Movies Filmproduktion
上映日期: 1999 年 2 月 17 日 ( 柏林电影节 )
得奖纪录: 2000 年金球奖最佳纪录片; 2000 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
2000 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 影片简介 ]
古巴,一个充满欲望、激情、决心、骄傲的地方;一片拥有奇妙音乐,孕育出世界上最伟大音乐家的乐土,虽然这些音乐家并不为世人所知。本片记录了一群古巴国宝级音乐家的传奇故事, 90 岁高龄的艺人坎佩 • 西甘度, 70 岁的歌唱家伊布拉西姆 • 法瑞尔, 80 岁的钢琴家鲁本 • 冈萨雷斯以及被誉为 “ 古巴的艾迪斯 • 皮亚夫 (Edith Piaf)” 的奥马拉 • 佩多昂多,天赋的音乐细胞,让他们终于有机会离开故土,摆脱束缚,跨越政治的藩篱,踏入与古巴交恶长达 40 年的美国,破例获邀进入美国的音乐圣坛卡内基音乐厅进行演奏。来到纽约富丽堂皇的卡内基音乐厅,《乐士浮生录》真实记录了他们的这段音乐和精神之旅。
文德斯合作多年的音乐伙伴莱 • 库德在一次古巴旅游中发现了一个在古巴当地享誉多年的乐团其背后许多感人的生长故事。遂说服文德斯在 1998 年带着一大队人马前往古巴哈瓦那 ,以镜头拍摄这乐团中老艺人的身影与音乐生命,以写实、记录的方式拍下了这部感人的纪录片,他们的纯真、可爱,都被文德斯一一生动地捕捉。
影片在乐声人物间,轻巧地带入了古巴革命四十年后的景象,以淡彩绘出古巴与美国间的爱怨纠结,影片中的老艺人,除了在音乐上的飙放外,更有许多幽默逗人的对话,让文德斯慧黠地捕捉其中,有时随着他们的对话发笑时,也能同时哽咽掉泪,在文德斯镜头交替下的古巴与美国,接续着伊布拉西姆的对话,古巴是个小国,但我们得骄傲地对抗一切好的与坏的,有如哲学家般的精辟,伊布拉西姆说的是古巴走过四十年孤独路的心得。
影片一经问世,受到绝大多数人的肯定,尤其在国际大小影展上共获得 13 座最佳记录片奖,包括欧洲影展、金球奖、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纽约、洛杉矶影评人协会、西雅图、入围奥斯卡最佳记录片等,可说是近年来国际知名度最高的一部音乐片。
[ 导演介绍 ]
1945 年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的文德斯个性孤僻, 1970 年以《夏日游记》 (Summer in the City) 开启公路电影风格,多年来一直以其细致的电影语言,拍摄记录了许多精致的公路电影,最有名者包括《德州巴黎》 (
当文德斯随同莱 • 库德来到古巴,遇见 Ibrahim Ferrer 这团古巴瑰宝,立刻被他们的音乐感动,而用记实的手法拍下了这部《乐士浮生录》,于是被人遗忘及冷落的这群古巴艺人,随着电影的热卖及专辑 CD 的出版,重新被人提起,世人彷佛自睡眠中苏醒,再次看见、听见古巴。
[ 音乐制作 ]
出生于圣塔摩尼卡的莱 • 库德,四岁时在一场意外事故中一只眼睛瞎了,从此远离人潮而变得自闭,专注吉他的演习,结果练就了一身好功夫成为吉他高手,他被音乐界人士视为当今最伟大的吉他手之一。他深受这些音乐人士的影响,包括盲人乐手 Willie Johnson 、 Blake 、 Joseph Spence 及 Curtis Mayfield ,也与著名的滚石乐团等灌制了好几张专辑。他有一子 Joachim 继承衣钵,会玩好几种乐器。莱库德的音乐多与现实结合,不像一般人爱玩弄花俏的技巧,他尤其喜欢探讨及灌制第三世界及另类的音乐。也是文德斯电影配乐的多年伙伴,因为他觉得他们习性相通、趣味相投 。从《德州巴黎》开始后,两人便成为孟不离焦、焦不离孟的好搭档。
[ 什么是 BVSC ? ]
( http://www.verycd.com/topics/10142/ )
关于古巴音乐的记录片《Buena Vista Social Club》,摘自桐羽的《Cuba Cuba! Chan Chan》-豆瓣网
一群老头子,带来了让人最愉悦的感观享受。古巴的天空都看起来那么透亮,隐隐的带着摇摆的节 奏
Buena Vista Social Club ,字幕翻译成 “ 好景俱乐部 ” ,古巴革命之前的社交俱乐部。因为古巴革命而落寞,如今他们寻访的答案是现在那里已经变成了私人住宅。
漫不经心的放着,直到那惊人的吉他声突然乍现,一下子就把我从烦心的节目中拉了出来。虽然听不懂他们唱的是什么,但是已经开始忍不住的摇晃,后来知道那就是 “chan chan” ,一首简单的情歌,歌词十分直白,跟我们大西北的兰花花差不到那去,可那调子却着实撩拨, ……
美国人 Ry Cooder 和儿子来到哈瓦那,找到当年在 Buena Vista Social Club 演出的老家伙们,那些八九十岁的老头子们,当然还有 Omara ,妖妖饶饶,随着音乐款摆,那种由音乐浸淫的优雅是从骨缝里慢慢渗出来的,尽管因为革命,他们已经很多很多年没有再唱过,演奏过 ……
对他们其中很多人来说,音乐就是生命的一部分,那么自然,随性而唱,就像 Ibrahim Ferrer 说的那样, “ 我只是在唱歌 ” ,只是唱歌而已,对他们来说就像呼吸那么自然,哼着哼着,那款款摇摆的旋律就让人不自觉的闭上眼睛,去体味美妙歌声中的爱情的滋味。
在他们的言谈中,感觉不到因为美国封锁带来的种种不便,没有什么不满,没有什么抱怨,在音乐中他们快乐的像个孩子,虽然在他们的生活中有过那么多的艰难。听说在 1967 年的时候,古巴政府也曾号召城乡民众 “ 放卫星 ” ,希望创下全民收割蔗糖的新纪录, Omara 也被派遣下乡,用歌声来 “ 激发革命群众的战斗热情 ” 。几十年之后,在阿姆斯特丹的演唱会中,当 Omara 与 Ibrahim 再次唱起那首经典的古巴情歌 Silencio ,一低头间,她已经满眼是泪 ……
在片子中,哈瓦那的生活真实又饱满,房子的门被漆成彩色的样子,五颜六色,就像他们的性格一样明快耀眼,偶尔会看到街头切格瓦拉的头像,也只是一晃而过。雪茄,女人的翘屁股,这才是火热的生活, Compay Segundo 说了 “ 我有 5 个孩子,我正准备生第六个。 ” 那一年他已经 90 岁了, “ 女人,花儿,罗曼史都是美好的事情。 ”
因为唱片热销,他们出名了,在全世界。 1998 年,他们到卡耐基音乐厅演出,他们在街头转悠,看着橱窗里的偶人,认出了卓别林,却不认得梦露,面对古巴实行封锁的总统肯尼迪,他们说 “ 我忘记了他的名字,总之是伟大的领袖之一。 ”……
对于见到的美国的一切, Ibrahim Ferrer 说,这一切太可爱,可爱,可爱,可爱了 …… 。他说自己很快就会学会几句英语,就可以独自来了。而就在两年前,他还想着要退休了,不想唱了,因为唱歌什么钱也赚不到。如今,他穿着花衬衫红西服,在卡耐基音乐厅里,平静的注视着那些为之疯狂的观众 ……
片子快到结尾,汽车驶过海边,卡斯特罗的标语从眼前缓缓经过, “ 革命是永恒的 ” ,当然还有 “ 我们相信梦想 ”……
Compay Segundo , 2003 年去世了。
Ruben Gonzalez , 2003 年也去世了,在卡耐基音乐厅的那段演奏,现在还能哼出来。
2005 年, Ibrahim Ferrer 也去世了。
还好有这张记录片在, So Lucky 。
对 Buena Vista Social Club 来说,没有革命,只有浪漫。
在网上找到了文德斯自己对这个片子的一些解释:
记者:《乐满哈瓦那》不管用什么标准衡量都是一部很棒的电影,然而,有评论说,这部电影故意逃避政治问题,历史背景,对这个评论你怎么回应的呢?
文德斯:其实做一部政治性强的电影要简单得多,然而,我的目标是做一部电影,较少用政治的观点来看古巴,或者哈瓦那,那里人们的生活,而只是从逻辑上展现那里的现象。我相信,这种手法会更长期更有冲击力。我真的很想这部电影在美国上映,因为对美国公众来说,他们已经把古巴从这个世界剔除了,如果你拿着一张地图问他们古巴在哪里,他们根本就回答不出来。所以,我想这样一部电影,使用很节制的政治话语,展示给观众那里的人们,他们的音乐是什么样子。这种方式会更好地打动美国人,进入他们的内心。
记者:《乐满哈瓦那》的一个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它展示了古巴人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体现出来的热情和幽默。
文德斯:古巴人们有着让人惊讶的坚强和打不破的精神力量。我想跟他们对音乐的态度有关。他们生活里贯穿着音乐,让他们与我们的经历区分开来。对我们来说,音乐主要是一个娱乐,是很奢侈的,拿歌剧做例子,去歌剧院你要穿戴整齐,你还要有很多钱。在古巴,音乐就是一切,不是奢侈,不是商业娱乐,就是一些很基本的生活元素。就像吃饭、睡觉和呼吸,这是生活的基本部分。这个发现对我来说意义深远,因为我生活的地方从来没有这种体验。
其实,乐队里的每个人都有着艰难的生活,受到很多欺骗,他们说出这些事情的时候很诚实很坦白。例如,伊伯拉,知道自己对生活对事业的不满。另外,他从来没有知道自己的天分,他从来没做过第一主唱,从来都是当第二主唱,最后,还被乐队踢掉了。他不能够靠音乐谋生,于是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卖彩票。
很明显,他从来没有到过巴黎,伦敦或者纽约。但他也到处游历,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他去了莫斯科、巴拉圭、华沙,以及东方世界的大部分国家首都,后来,他的演唱事业到了尽头,不能再进行表演,他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最后还是放弃了音乐。
但是他解释这样的经历的方式,跟我遇到的人都不一样,那些人会有大量的痛苦、悔恨或者对体制、同事、观众或其他任何跟他有关的问题的人的指责。他说这些的时候,一点抱怨都没有,跟他所在乐队里的那些人一样。这就是古巴的精神和灵魂。
也许是音乐给他们的力量,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我从来没有在其他地方看到这种情况。我后来到洛杉矶,到柏林之后发现,在这些地方,每个人都过着好得多的生活,但是每个人都在抱怨这抱怨那。哈瓦那是世界上最穷的城市之一,但是在那里的一些年,我们从来没有遇到找我们要钱的人。
( http://www.douban.com/review/1207158/ )
这是一部令人感动的音乐记录片,片中一群快乐的老乐手向世界展示了古巴音乐伟大的根源,令世界掀起古巴音乐热潮。
这部记录片是《德州巴黎》,《柏林苍穹下》的著名导演文德斯拍摄的,源于他的音乐伙伴莱德库的一次古巴旅行。莱德库在旅行中发现了当地一支乐队背后感人的故事,在他的力劝下,文温德斯在 1988 年率领摄影组来到古巴,开始了这次著名的拍摄。
他用记实的手法拍下了这部电影,于是,早被人遗忘及冷落的这群古巴艺人,随着电影的热卖及专辑 CD 的出版,重新被人提起。世人彷佛自睡眠中苏醒,再次看见、听见古巴,了解了古巴音乐动人的魅力。
这群古巴老乐士用音乐跨越了政治的藩篱,破例获邀进入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演奏。演奏完毕,与会者一致起立鼓掌,让这些老乐士们感动流泪。事后当他们在美国想打电话回古巴报喜,却怎样都打不通,原来两国无邦交 ……
他们的纯真、可爱,都被文德斯生动捕捉。影片一经问世,受到绝大多数人的肯定,尤其在国际大小影展上共获得 13 座最佳记录片奖,包括欧洲影展、金球奖、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纽约、洛杉矶影评人协会、西雅图、入围奥斯卡最佳记录片等,是近年来国际知名度很高的一部音乐片。
(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2918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