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
乐曲内容来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
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
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
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
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
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
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梁祝》是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乐曲结构采用奏鸣曲式,并选取民间故事《梁祝》中的“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作品内容与曲式的对应图式如下:
(一)呈示部
轻柔的弦乐颤音背景下,竖琴缓慢的勾出几个音符;接着长笛吹出了一段悠扬的旋律,描写了一副春光明媚的画面;随后长笛短促快速的吹奏出了优美动人的鸟鸣般的华彩旋律(呈示部:0:05 – 0:56,注:这里音乐起止是参照以下上传至YouTube上吕思清演奏的《梁祝》而言,下同) 。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配合弦乐低声部的拨弦以及弦乐中高声部的拉奏,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呈示部:0:52 – 1:24)。
主部,独奏小提琴从柔和朴素的A弦开始,在清脆的竖琴声音的衬托下,在明朗的高音区富于韵味地奏出了纯朴、优美、极富诗意的爱情主题。在音色浑厚的G弦上重复一次后,乐曲转入A徵调,一高一低,给人一种甜蜜的感觉。(呈示部:1:24 – 2:52)。伴随着笛声,大提琴以潇洒浑厚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描写祝英台与梁山伯草桥结拜的情景(呈示部:2:52 – 3:33)。后乐队全奏爱情主题,独奏小提琴则在前附和,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及相互爱慕之情(呈示部:3:33 – 4:12)。
随着飘扬的笛声,跟随着管乐的两声低吟之后,便是独奏小提琴的华彩段(呈示部:4:12 – 5:22)。
在独奏小提琴的自由华彩的连接乐段后,乐曲进入副部。副部由一个从越剧变化而来的欢快活泼的副部主题和两个插部组成回旋曲式,其音乐风格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
第一插部为副部主题动机的变化发展,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
第二插部更轻松活泼,独奏小提琴用E徵调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这段音乐以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生动地描绘了梁祝三载同窗。共读共玩、追逐嬉戏的情景。它与柔和抒情的爱情主题一起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梁祝友情与学习生活的两个侧面(呈示部:5:22 – 8:15)。
结束部,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徐缓而抒情的慢板(B徵调,2/4拍子),小提琴断断续续的音调,将祝英台千言万语、有口难开、欲言又止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呈示部:8:15 – 9:39)。接着,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生动地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柔情和动人场面(呈示部:9:39 – 10:51)。
《梁祝》呈示部,小提琴:吕思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