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this.width=450"border="0"..."> 450)this.width=450"border="0"..." /> 【不能不听】钢琴:激情浪漫*如梦似幻*优雅深情--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精华by 浪宽 - 博客 | 文学城
个人资料
法国薰衣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不能不听】钢琴:激情浪漫*如梦似幻*优雅深情--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精华by 浪宽

(2009-01-23 06:24:11) 下一个
【不能不听】钢琴:激情浪漫*如梦似幻*优雅深情--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精华


莫扎特《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K.466

莫扎特D小调第20号钢协作于1785年,创作此曲时,是其歌剧巨作《费加罗的婚礼》完成阶段,正值其创作力的巅峰时期。而他已有两年没有涉足交响曲的创作,因此有人说他把这部协奏曲当作交响曲来写的。确实,这首钢协对比作者的其它钢协,形式之宏大、内容之丰富、戏剧性之强是首屈一指的,确有莫扎特后期交响曲的规模与气势。

作品在谱后不久便得以公演,从历史上莫扎特父亲给莫扎特姐姐的书信中后人才知道,当时莫扎特连和乐队合练第三乐章的时间都没有,就匆匆上了台。然而当这部作品演奏结束后,皇帝站起来向莫扎特挥动御帽并大圣夸赞:“太棒了!莫扎特。”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演出得到了空前的成功。演奏会第二天老莫扎特的日记中,记载了海顿对他亲自道贺说道:我发誓我所说的句句是肺腑之言,令郎是我所知的作曲家中,最伟大的一位!

《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是迄今最常演奏的莫扎特协奏曲之一,贝多芬对这首协奏曲的评价很高,曾亲自演奏过它(除此之外,贝多芬没有演奏过别人的任何协奏曲),他和勃拉姆斯还分别为这首协奏曲写过华彩乐段。这首协奏曲内容丰富,形象深刻,形式宏伟,就其交响发展的规模来说,实际上并不比莫扎特的交响曲逊色。乐曲中情感冲突表现生命光芒的闪烁,却不用浪漫作曲家那样长吁短叹憔悴行吟。旋律形式简单却意蕴非凡。

第一乐章,快板,D小调,奏鸣曲式。在低音域弱奏中由弦乐合奏呈示的第一主题有不安的情调,终止于属和弦后,由木管转成明亮的旋律,转回主调。钢琴似演奏新主题,边奏细致的快速音群,边进行第一主题再现,转F大调后第二主题登场。主奏钢琴转由木管承接,进入发展部。发展部发展主奏钢琴亮相的主题与第一主题开头动机,以各种转调呈示技巧化,快速音群与乐队构成紧张的关系。再现部第二主题转回D小调,按原型再现,衔接华彩乐段与尾声。

第二乐章Romance浪漫曲,降B大调,三段体。先由主奏钢琴开始优美的主题,其后由乐队衔接,钢琴与乐队轮流表现这弈主题。随后钢琴引入新的主题,乐队以和弦伴奏,最后回到开始的主题。第二段大段的钢琴连续上演打破了乐章开始时的平静优雅,表现出极大的情感起伏。期间乐队以和弦突引钢琴的上音旋律。本段结束后,钢琴和乐队又再现第一段的主题,并在乐队弱音伴奏中结束。

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B小调,缺少发展部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亦采用极快速度的上升音型,主奏钢琴呈示后,乐队予以反复扩大。主奏钢琴再奏D小调旋律形成经过部,终止于F大调,接着转为F小调,第二主题登场,采用了三度小调。转回主调后直接进入再现部。再现部转换处为基础的动机表现,然后按原型再现,华彩乐段后转回主调而为尾奏。

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优秀的一部钢琴协奏曲。在8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莫扎特传》(英名:《Amadeus》)中多次引用。其中第二乐章也被用于结尾报幕期间的音乐。整部作品旋律优美,感情丰富,是莫扎特晚期器乐作品的辉煌杰作。
 



莫扎特《C大调第21钢琴协奏曲》K. 467

《第二十钢琴协奏曲》完成仅一个月后,《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也面世了。这两首作品之间的反差非常明显。d小调充满了冲突和情绪化,而C大调刚洋溢着宁静和庄严,唱起了和平颂歌。 这是一首热闹且充满庆典色彩、印象明亮的协奏曲。莫扎特久在颓丧、失败的心情底下挣扎,而这首曲子给人的感觉是明朗的、开朗的,可见莫扎特创作K.467时的心情是如何地轻松。本曲那进行曲般雄壮的开曲气氛,以及充满奔腾般诙谐精神的终乐章,还有中间乐章始终优美如歌的行板,都体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妙笔。

这首C大调《第21钢琴协奏曲》完成于1785年3月9日,同年在维也纳的克鲁克剧场首演,并由作者本人担任钢琴主奏。这也是莫扎特维也纳时期的钢琴协奏曲中,最优雅细致、最富想象力的创作。不仅如此,本曲还充分体现了主奏者的钢琴演奏技巧,但并非纯粹的“炫技之作”,并且以莫扎特独有的那种无可比拟的均衡感,使得听众根本找不出管弦乐与主奏乐器(钢琴)之间不协调的丝毫破绽,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开头的快板揭示了进行曲的主题,由小号与鼓配合演奏,莫扎特最出色的手法,是让结构紧密的交响曲思环绕着独奏部分,以一种丰富的想象力呈现出乐曲的发展。钢琴一开始时,并没有直接宣示乐章的主要主题,而是以一连串的华丽音符与长声颤音,在乐团重新唱出主旋律时,焦虑不安地盘旋缭绕着,而且一直往前走,有如纯粹的幻想在飞翔。钢琴声就这样地间歇降落在旋律上,有如蜂鸟一般。其他部分则是技巧高超的乐段,与装饰奏音形的精彩演奏。

第二乐章是最著名的行板,可能也是莫扎特最如梦似幻的咏叹调——尽管曲中并无歌词。事实上,温柔的三连音曲调是如此可爱,使得莫扎特无法抗拒,只能让管弦乐团在一开始就唱出这温柔的乐段,然后钢琴以即兴的方式重现上述的乐段,展开一段装饰的抖动跳音,其效果是任何花腔女高音都无法企及的。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如泣如诉的木管,在低音大提琴温婉的拨奏衬托下,共同呈现光辉的伴奏,让温柔的情绪铺展开来。另一方面,甜中带苦的不和谐音,与微妙的和声与音色转变,每每显示了后来浪漫乐派的音乐语法。
 
第三乐章轻松嘻闹、充满了歌剧的欢乐气氛,一开头就是顽皮嬉戏的主题,沿着音阶上下而行。乐句的处理产生一种失衡的效果,而节奏强调的重点是在第二小节的开端,而不是第一小节,因此莫扎特让曲子突然表现出一股冲力,带动了整个乐章。此外为更进一步推动乐曲的进行,莫扎特以一种不寻常的弱拍强音,引入一个辅助主题。综观整个乐章,钢琴一直在挑战乐团,要乐团跟随着它进入新的旋律之中,而乐团则一再试图回到它熟悉的轨道上。到了中段的部分,钢琴与乐团的对话转趋激烈,双方反复演奏主要主题的前六个音,每一次都是以不同的调性奏出,最后结束时,则以最明亮的精神为整个乐章划下句点。
 



莫扎特《E大调第9钢琴协奏曲“叶莱荷梅”协奏曲》K. 271

1777年初,莫扎特度过了他的21岁生日。此时,一位年青的法国女钢琴家Mlle. Jeunehomme),在巡回演出中路过萨尔茨堡,莫扎特为她写下了这部降E大调第九钢琴协奏曲,作品编号K271。这部作品也以这个钢琴家的芳名(“叶莱荷梅”)传世。在莫扎特原创的27部钢琴协奏曲中,大编号的10部左右受到音乐爱好者的广泛喜爱,而这部被音乐学者公认为他创作生涯的第一部真正杰作的作品,却多少有点被冷落,至少不如他的好多其它作品流行。著名的奥地利钢琴家布伦德尔将这部作品描绘成“世界的奇迹之一”。而德国的名音乐学者爱因斯坦 (Alfred Einstein) 认为,这部作品之对莫扎特,就如《英雄交响曲》之如贝多芬,《少年维特之烦恼》之如歌德,“是莫扎特里程碑似的作品之一。是属於那些完全出自内心的创造和开拓来赢得听众,而并非为迎合听众口味的作品”。这两位对莫扎特音乐研究造诣极深的艺术家和音乐理论家都认为,莫扎特后来的那些协奏曲“再也没有超越这部作品”。

奏鸣曲式的第一乐章开始乐队奏出并由钢琴突然加入应答的第一主题趾高气扬,十分自信。随后出现的第二主题旋律优雅,甜美,其中那个过度句后来又在再现部中由钢琴和园号演奏,效果非常美妙。莫扎特及其之前的协奏曲,主题的呈示一般都由乐队完成,然后独奏乐器进入。在这部作品中,不仅钢琴在主题开始之后立即加入在当时很新颖,而且全曲中独奏与乐队之间相互融合,渗透。

小行板的中间乐章以小调写成,弥漫着阴森的悲剧气息。独奏钢琴以歌唱的方式变化和乐队对答,整个乐章的旋律象是意味深远的对话。

大三段式的第三乐章以明快富有活力的急板开始,给人一种十分意外的惊喜。中间是一段缓慢的小步舞曲及其变奏,这段音乐既高贵庄严,又优美抒情,令人回味。之后音乐又回到乐章开始的急板。全曲的结束非常突然,有点出其不意的感觉,就如全曲突如其来的开始一样。全曲从头到尾不同性格的音乐主题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不断给人以惊奇。

每当我安静地坐下来,仔细聆听这部作品的时候,总会被弥漫在音乐中的一种焦虑和激动不安的情绪所感染。那是一种熟悉的不甘平淡和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向往,又是一种天才的自信心的展示。不知这是不是莫扎特自己当时心境的写照?虽然对激发了莫扎特创作这部作品灵感的叶莱荷梅小姐,人们至今仍然一无所知,但我总想,是不是这位来自巴黎的年青的钢琴家的艺术气质和个人魅力,在莫扎特同样年青的心中点燃了特别的激情?要知道莫扎特那几年只是在萨尔茨堡那个乡下小城的寂寞中生活,艺术创作的眼界也还在当地宫廷主教大人的限制之下。无论怎样,她尽管只是在莫扎特21岁时途径萨尔茨堡停留了几天,却在音乐的历史上也留下了一个小小的印记,将自己的名字贴在了莫扎特的第一部杰作上,真是位令人浮想联翩的传奇人物。

在莫扎特的作品中,有27部编了号的钢琴协奏曲。前四部(K37,K39,K40,K41)上世纪初被音乐学者鉴定为莫扎特在1767年12岁时在萨尔兹堡根据几位“巴黎人”作曲家赫尔曼.拉帕赫,利昂特兹.胡纳尔,约翰.寿贝特,约翰.艾克德,以及巴赫之子CPE巴赫的一系列的奏鸣曲乐章而改写的。他将原作中的材料分给钢琴和乐队,给钢琴独奏部分以较高的技巧,而乐队部分以完整的配器。1773年末所完成的现在编号第五的D大调(K175)是莫扎特原创的第一部钢琴协奏曲。

1776年一月,莫扎特又回到钢琴协奏曲这个体裁,先后创作了“华丽风格”的降B大调第六(K238)和性格相似的C大调第八(K246),其间有部为三架钢琴而作的第七(K242)。几个月之后的这部让人耳目一新的“叶莱荷梅”协奏曲,却是莫扎特及其之后的近一百五十年中,一系列古典浪漫钢琴协奏曲杰作中的第一部。按上面提到的爱因斯坦的说法,莫扎特的23部钢琴协奏曲中,只有那部为三位业余钢琴女士而作的第七(K242)是低于最高水准的。的确,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就如他作品丛林中的奇葩,多彩多姿,争奇斗艳。既优雅悦耳,又深情感人,多年来,不知道给了我多少的欢乐和惊喜,还有积极地面对生活和未来的信念。

莫扎特G大调《第17钢琴协奏曲》K.453

《第十七钢琴协奏曲》G大调,K. 453,作于1784年4月,6月13日在德普林克的浦雷亚府首演,是莫扎特为他所器重的一位学生——芭芭拉•普洛耶所写。乐曲美妙动听,充满发自莫扎特当时心境的愉快、美妙和优雅,或许还有几分体贴。自由而飘忽的慢乐章令人心荡神驰,末乐章的主题用了一个近乎民歌的简单、明朗的曲调,然后是一连串越来越快的变奏,灿烂而热闹。

全曲共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G大调,协奏曲型的奏鸣曲式。先由第一主题开头序奏,强有力的推移部有进行曲风格,后半部木管风格的音型引出第二主题。小结尾后,钢琴经原型奏第一主题,D大调的新第二主题登场,在木管优美应答后,发展部钢琴奏幻想型琶音。再现部用幻想型的琶音导入两个第二主题。

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自由变奏曲。序奏型的5小节重复5次后,由木管吹奏的主题经由G小调、D小调、降E大调变奏,渐渐加入热情的成分,再回到清纯。

第三乐章:稍快的快板,G大调,变奏曲式。轻快的主题,第一变奏以钢琴为中心,第二变奏旋律交由长笛、钢琴以三连音符快速音群加以润饰,第三变奏木管与钢琴轮流表现,第四变奏转G小调,第五变奏再转回G大调。最后是急板收尾。

莫扎特《降B大调第27钢琴协奏曲》K. 595

莫扎特在他短暂的一生里共写过二十七部钢琴协奏曲,这是莫扎特的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完成于他生命的最后一年,1791年3月4日首演,莫扎特亲自担任钢琴主奏。这场音乐会也是莫扎特最后一次以演奏家身份出现在舞台上。三年前,他完成了那首著名的“加冕协奏曲”,使他的名声有所回升。而此时的莫扎特已是内外交困:喜新厌旧的维也纳人不再象以往那样青睐他的作品,他的学生也一个个离他而去,经济上陷入窘境,身体也每况愈下。但这一切并没有在这部作品里丝毫的流露出来,相反却呈现出一种平静与从容,一种委婉的、听天由命的哲理精神渗透着这首协奏曲。这里没有痛苦伤感的痕迹,倒有近乎升华的韵味,超然物外,笑看红尘,天国的大门已经打开,仿佛要伴着这天籁走向他心中的主。

第一乐章是快板,降B大调,4/4拍,奏鸣曲式。开始是一小节伴奏,就像一首歌曲的开始那样。第一主题进入后,不时地被一个强有力的分解和弦打断。第二主题加入了切分音,与第一主题形成不很强列的对比。主奏钢琴出现时,将第一主题加以装饰,带有朦胧之美的副题也随后出现。主奏钢琴以快速音群转向F大调的第二主题。经过充分的展现后,进入再现部,在结束之前加入了一段长长的华彩乐段。

第二乐章是小广板,降E大调,2/2拍,三段体。开始的旋律较慢,充满典雅与泰然自若的情绪;中段转入属调,具有较强的韵律感和歌唱性;末段重复开始的段落,其中插入了一些新旋律。

第三乐章是快板,降B大调,6/8拍。第一主题具有轻快活泼舞蹈般的性格,无论是回旋曲风格的第一主题呈示之后的经过部,还是副题或第二主题,都受到这种性格的支配。再现部将第一主题几度转调,副题、第二主题相继出现。主奏钢琴以快速的琶音音群止于属音,进入他亲笔所作的华彩乐段,再次出现第一主题之后,全曲结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