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法国薰衣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转贴] 电影中的古典音乐

(2008-03-23 11:42:04) 下一个
电影中的古典音乐(上)  

电影被称做第八艺术,也是综合性艺术,当然包括音乐的表现方式。要谈电影中的古典音乐,就要先了解在电影专业上,音乐应用可以粗分成哪些型态,也就是了解电影音乐的分类。

●电影音乐的分类

若不想牵涉太多电影专业术语,但又想精确了解电影音乐的类型,就必须从两个向度来看电影音乐:一个从配乐创作者的角度来看,另一个从配乐搭配剧情的角度来看。

从配乐创作的角度来看,电影音乐可以分成原著音乐及非原著音乐两大类。

原著音乐,是作曲家专门为电影谱写的乐曲。像是谭盾为《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写的那段飞檐走壁鼓乐,或者是丹尼艾夫曼(Danny Elfman)为《蜘蛛人2》(Spider Man 2)所写的主题音乐。

而非原著音乐,则是将既有的现成作品配在电影上。像是电影《疯狂乔治王》(The Madness Of King George)运用韩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的《水上音乐》(Water Music),或者是维斯康提(Luchino Visconti)的《魂断威尼斯》(Death in Venice)运用马勒(Gustav Mahler)《第五号交响曲》的慢板乐章。

若换个角度,从配乐搭配剧情方面来看,电影音乐则可分「Source Music」以及「Score Music」两大类。

「Source Music」用在剧情中出现真正声音来源,必须取信于观众时,因此主要是写实之用。例如《英伦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1996)女主角在断腿的钢琴上弹奏,就必须真的找首钢琴曲来配。或者是《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的章鱼外星女高音演唱时,就需要一首咏叹调。

而「Score Music」则是指剧情中我们无法找到声音来源,但却为了烘托或强化剧情效果而存在,因此多是写意之用。例如《似曾相识》(Somewhere in Time)中,作曲家约翰贝瑞(John Barry)专为男女主角生离死别所写的缠绵配乐,或是《麻雀变凤凰》(Pretty Woman,1990)里,那首大家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Pretty Woman》。

在电影配乐发展初期,好莱坞制作公司甚至要求,导演一定要在「Score Music」出来时,透过剧情交待清楚音乐来源,也就是说尽量让它变成「Source Music」,免得观众一头雾水,找不到什么东西在发出音乐。

这个电影语汇发展初期的怪象,对现在的电影观众来说,可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当我们眼睛看着《第六感生死恋》(Ghost)屏幕上,女主角黛咪摩尔(Demi Moore)跟男主角派崔克史威兹(Patrick Swayze)两人相拥拉着陶土,耳朵却听着正义兄弟(The Righteous Brothers)演唱的《Unchained Melody》旋律时,丝毫见怪不怪,不会误以为陶土会唱歌,能够完全掌握导演想要传达的情绪效果。

附表:电影音乐四大类实例
第一类原著音乐& Source Music:珍康萍(Jane Campion)执导的《钢琴师和她的情人》(The Piano),女主角所弹的曲子,是麦可尼曼(Michael Nyman)专为该片而写。
第二类原著音乐& Score Music:恐怖大师希区考克(Alfred Hitchcock)执导的《惊魂记》(Psycho),柏纳赫曼(Bernard Herrman)专为该片凶案发生时,写了充满惊悚张力的弦乐段落。
第三类非原著音乐& Source Music:史考特希克斯(Scott Hicks)执导的《钢琴师》(Shine),男主角弹奏的钢琴协奏曲,并非拉赫曼尼赫夫专为该片所写。
第四类非原著音乐& Score Music:库柏利克(Stanley Kubrick)执导的《2001年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航天员在宇宙飞船上配史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的音乐。
(注)Source Music指影片中有确实声音来源(写实),Score Music指影片中无此声音来源(写意)

●电影与古典的缠绵故事

从电影音乐的发展来看,电影与古典音乐的关系其实相当紧密,无论从电影史来谈或是从电影内容来谈,都有十分缠绵的关系。

卢米埃兄弟(The Lumiere Family)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放映了影史上的第一部商业片,当时还请了钢琴家在现场演奏通俗小品,为当时「沉默的电影」配上一点气氛,也让电影与音乐首度「发生关系」。不过,写下电影音乐第一页的人,应算是电影之父葛里斯(D.W. Griffth)。他在《国家的诞生》(Birth of Nation,1915)一片中,首次与音乐家布瑞尔(Joseph Carl Briel)创作出美国民谣的配乐型态,音乐开始成为电影的重要构成元素。

其实,初期对电影音乐较具贡献的人是古典音乐家。因为从有声电影问世到三○年代中,电影音乐是以纯音乐的型态来构思创作,因此电影音乐有浓浓的古典味。例如法国作曲家圣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ens),便曾在1908年为电影《谋杀居伊兹公爵》(L'Assassint du Duc de Guise)配上作品128号,有机的把音乐与画面整合,深获好评。

这些训练有素的古典音乐家,大多数抱着玩票性质从事配乐工作,但也玩出不错的成绩。像是俄国的艾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与普罗高菲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两人合作的《恐怖伊凡》(Ivan the Terrible,1945),就十分成功,使得普罗高菲夫成为俄国电影音乐的核心人物。在当时,把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tch Tchaikovsky)、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普契尼(Giacomo Puccini)等人现成的古典乐曲运用在电影,非常普遍。

如果我们从电影内容来看,拿古典音乐当成作曲家传记电影的配乐,无论对剧情发展或时空背景都更具说服力。较出名的例子就是描写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故事的《阿玛迪斯》(Amadeus),以及讲贝多芬爱情故事的《永恒的恋人》(Immortal Beloved),两片分别大量采用两位大作曲家的作品。

我个人看过音乐与剧情「高度整合」的片子,则是英国导演肯罗素(Ken Russell)执导的《马勒传》(Mahler)。片中除了极少数的运用华格纳(Richard Wagner)音乐外,完全采用马勒的作品配乐,让观众了解马勒人格特质之余,也对他的音乐留下极大的印象。肯罗素爱拍传记电影,也很懂用作曲家的音乐来配电影,他另外知名的传记电影是《乐圣柴可夫斯基》(The Music Lovers,1971)。

影史上还有许多知名的作曲家电影,像是美国片《新翠堤春晓》(The Great Waltz),是「圆舞曲之王」小约翰史特劳斯(Johann Strauss Jr.)的传记,片中大量运用《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等圆舞曲。

●作曲家在电影中谈情说爱

早期由凯萨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饰演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的美国片《爱之歌,1947》(Song of Love,1947),则讲她与布拉姆斯的感情。九十年代德国更进一步拍摄舒曼(Robert Schumann)与克拉拉舒曼的爱情故事《春天交响曲》(Spring Symphony,1983)。

说到以作曲家爱情为主轴的电影,还有由休葛兰(Hugh Grant)与艾玛汤普森(Emma Thompson)主演,描述萧邦(Frederick Chopin)跟乔治桑(George Sand)爱情的《我爱萧邦》(Impromptu)。以及由德克波加德(Dirk Bogarde)主演的美国片《一曲相思情未了》(Song Without End,1960),将李斯特(Franz Liszt)的爱情故事搬上银幕。另一部美国片《Richard et Cosima,1986》,则讲华格纳与李斯特女儿柯西玛(Cosima)的不伦之爱。这些片子也当然大量运用作曲家作品。

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进一步去找,谈「歌曲之王」舒伯特(Franz Schubert)的英国片《Blossom Time,1934》,以及谈法国歌剧作曲家比才(Georges Bizet)的
美国片《Bizet's Dream,1995》。

当然,讲古典演奏家的故事的电影,也会用上「很重的」古典音乐。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描述澳州钢琴家大卫赫夫考(David Helfgott)真实故事的电影《钢琴师》(Shine),完全以拉赫曼尼诺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为音乐主轴,造成上映时这首作品的聆听热。另外,描述二次大战波兰钢琴家华迪洛史匹曼(Wladyslaw Szpilman)战后余生故事的《战地琴人》(The Pianist),也炒热了一波萧邦《夜曲》热。

同样的情况还包括,女大提琴家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的故事《无琴荒地有情天》(Hilary and Jackie),重现文艺复兴时期阉唱男高音时代的《绝代艳姬》(Farinelli il Castrato),以及描述古大提琴家故事的《世界的每一个早晨》(All Morning of the World),还有《伴奏者》(L'Accompagnatrice)等等。

#2  

电影中的古典音乐(下)

●现代电影对古典音乐的不朽应用

显而易见,并非只有跟古典作曲家或演奏家有关的电影,才能运用古典音乐,现代电影早已大量运用古典乐当配乐,其中不乏经典的应用实例。姑且不论是导演或是配乐家的个人偏好,对影迷来说,能将影像与音乐扣紧,让人牢牢记在心里的,才能算是经典的电影配乐。

由劳勃瑞福(Robert Redford)与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领衔的《远离非洲》(Out Of Africa),片中男女主角在非洲草原野餐,留声机放出莫扎特《竖笛协奏曲》,营造出一幅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场景。另外,克里斯多福李维(Christopher Reeve)与珍西摩儿(Jane Seymour)主演的《似曾相识》,透过拉赫曼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音乐散发出一股穿越时空、生死相随的迷离情愫,让观众回味无穷。这两例是现代电影配上古典音乐的经典模板。

莫扎特音乐出现在电影中的频率很高,像是《海底城》(The Spy Who Loved Me,1977)一片,可以听到他的《第二十一号交响曲》;《绿卡》(Green Card,1990)中可以听到《长笛与竖笛协奏曲》;《我的左脚》(My Left Foot)则运用《女人皆如此》的咏叹调;《最后魔鬼英雄》(Last Action Hero,1993)一片有《费加洛的婚礼》序曲等。

「音乐之父」巴哈以及「乐圣」贝多芬的作品,当然更常被现代电影运用,充满理性的巴哈音乐常被用在杀手出现的紧张气氛时,呈现一种大反差的戏剧效果。

例如把巴哈的《郭德堡变奏曲》用在电影《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1991)、《英伦情人》上;把优雅的《G 弦之歌》用在惊悚警世的《火线追缉令》(Seven,1995)上;《第二号英国组曲》用在电影《罪与罚》(Crime and Punishment,1998)。另外在《悲怜上帝的女儿》(Children of a Lesser God)可以听到《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电影《神通情人梦》(Electric Dreams,1984)可以听到家喻户晓的《小步舞曲》。

而贝多芬音乐则会用在英雄片中,或者命运乖离的主角身上。像在《终极警探1》(Die Hard 1)里头听到《合唱交响曲》,在《此情可问天》(Howard Ends)里头听到《命运交响曲》,在《战栗游戏》(Misery)中听见抒情浪漫的《月光奏鸣曲》。

管弦色彩丰富的拉威尔《波丽露》也常被电影运用,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四个犹太家族遭受德军迫害与劫后余生的电影《战火浮生录》(Les Uns et les autres,1981),剧末在凯旋门的那场芭蕾舞演出,绝妙地配上《波丽露》,令影迷血脉奔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而《十诫》(The Ten Commandmends)也把《波丽露》拿来当配乐。

●戏剧性强的乐曲最受青睐

充满戏剧张力与诡异气氛的舒伯特的《死与少女》弦乐四重奏,被用在探讨婚外情问题的法国电影《美得过火》(Too Beautiful for You)中,也被用在雪歌妮薇佛(Sigourney Weaver)跟班金斯利(Ben Kingsley)主演的「死亡处女」(Death and the Maiden)。虽然两部电影风格迥异,但是却不约而同选了相同作品。

而管弦色彩丰富的华格纳歌剧《女武神》,出现在电影《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的情况也令人印象深刻;而电影《狂恋维纳斯》(Meeting Venus)则是不断运用华格纳《唐怀瑟》里头的《维纳斯堡音乐》,营造主角沉溺肉欲的感觉。

歌剧中精采的咏叹调更是电影中的常客,有的看上咏叹调的优美旋律,有的则是想透过咏叹调的歌词隐喻剧情发展,有的则纯粹希望造成观影者视觉与听觉有「分道扬镳」的休息感,就像歌剧中咏叹调一唱起,除了演唱者之外,所有的时空与角色都静止一样。

《蒙娜丽莎》(Mona Lisa)一片描述受黑道控制的高级妓女,与接送她的司机之间的爱情故事,片中选用歌剧《蝴蝶夫人》,呼应凄美感伤的结局。改编自小说家亨利詹姆的英国电影《窗外有蓝天》(A Room With a View),剧情则描写一对相互爱慕的男女,因为英国传统礼教的束缚,险些错失姻缘,片中运用普契尼歌剧《强尼史基基》里头的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转述女主角早有所属的心声。

此外,电影《麻雀变凤凰》引用了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华尔街》(The Wall Street)也用了威尔第另一出歌剧《弄臣》,而电影《费城》(Philiphisa)则选用了乔大诺(Gioradano)歌剧《Andrea Chenier》第三幕的精采咏叹调,象征男主角内心的挣扎。

最后我最喜欢的间奏曲,马斯康尼(Pietro Mascagni)的歌剧《乡间骑士》间奏曲,弦乐群缜密拉奏配上浪漫合声,让音乐充满戏剧张力。此曲同时被用在劳伯迪尼洛(Robert De Niro)饰演中量级拳王的《狂牛》(Raging Bull),以及帮派电影电影《教父Ⅲ》(The Godfather 3)中,巧的是,两片同样是充满男性阳刚的电影。

●结语

自从奥斯卡1934年增加「最佳音乐奖」,颁给《一夜之缘》(One Night of Love)的同名主题曲后,电影音乐的发展有了正面积极的效应。其实看电影时,视觉与听觉的感受,必须并行不悖且相互平衡。德国电影音乐学家汉斯艾斯勒(Hanns Eisler)表示,音乐是影像的解药,因为观众目睹接近真实的影片内容时,如果听不到相对应的真实声音,感官上会有不舒服。

因此当观众专注在影片内容,交替给他们的耳朵听到,真实的声音以及感性的音乐,是观影情绪的重要调剂。

现代电影高度发展,早已建构一套可供专业电影音乐工作者运作的法则。片商与作曲家签约,让他们衣食无缺全心投入配乐工作,透过音乐让电影语汇更多元更成熟。显然,在未来的电影里,音乐扮演的角色只会越来越吃重,而我们也将有更多机会听到古典音乐巧妙地「粘上」剧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XYZ3 回复 悄悄话 马斯卡尼(Pietro Mascagni)的歌剧《乡间骑士》间奏曲----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也是用的这。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