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ière, engraved on the frontispiece to his
Works.
莫里哀(Molière,1622年1月15日~1673年2月17日)是一位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他的喜剧在种类和样式上都比较多样化。他的喜剧含有闹剧成分,在风趣、粗犷之中表现出严肃的态度。他主张作品要自然、合理,强调以社会效果进行评价。他的作品很有影响力,影响了喜剧的发展。在法国,他代表着“法兰西精神”。其作品已译成几乎所有的重要语言,是世界各国舞台上经常演出的剧目。
莫里哀的本名为让-巴蒂斯特·波克兰(Jean-Baptiste Poquelin)。莫里哀是他的艺名。莫里哀10岁丧母,外祖父经常带他去看闹剧、喜剧和悲喜剧。莫里哀的作品有33部剧作和8首诗。
他是法国古典主义的代表。
生平
1622年1月15日年生于巴黎一个具有"王室侍从"身份的宫廷室内陈设商家庭。 1643年放弃世袭权利,与贝雅尔兄妹等朋友组成"盛名剧团"在巴黎演出。 1644年起取艺名为莫里哀。 1673年2月17日死于结核病。
主要作品
《可笑的女才子》,(1659) 《伪君子》,(1664) 《唐璜》,(1665) 《愤世嫉俗》,(1666) 《吝啬鬼》(1668)是深刻的性格喜剧之一。 《浦尔叟雅克先生》,(1669) 《贵人迷》,(1670) 《没病找病》,(1673)
(from wikipia)
另外一些有关资料
莫里哀(Moliere, 1622 - 1673),原名哲安 - 巴普提斯.波克林(Jean-Baptiste Poquelin),是十七世紀古典主義喜劇的天才劇作家。他生於一個巴黎的傢俱商家庭,從小便愛上了戲劇,但是當時社會中,演戲是非常下賤的職業,所以遭到家庭的強列反對。他在21歲時向父親宣布放棄社襲權利,決心加入戲劇界,但初時只跟同伴在法國的鄉間演出,並在此後的15年在法國各地演出,漸漸建立了他的名聲。1658年,莫里哀獲法皇路易十四賞識,並准許他在小波旁劇院(The Petit Bourbon)演出。第一部在小波旁劇院演出的是《自負的女人》(The Pretentious Ladies, 1659),獲得空前成功,但他卻惹起了部份貴族不滿,並令他不能再在小波旁劇院公演。幸好莫里哀仍得到路易十四的支持,讓他轉往皇宮劇院(The Theatre du Palais Royal)繼續演出。
莫里哀大部份劇作都是喜劇,其中著名的包括:《丈夫學校》(The School for Husbands, 1661)、《太太學校》(The School for Wives, 1662)、《塔圖弗》(Tartuffe, 1664)、《恨世者》(The Misanthrope, 1666)、《討厭自己的醫生》(The Doctor in Spite of Himself, 1666)、《慳吝人》(The Miser, 1668)、 《冒牌紳士》(The Would-be Gentleman, 1671)及《奇想病人》(The Imaginary Invalid, 1673)。
1673年,他在《奇想病人》飾演一個無病呻吟的人,他的咳嗽、喘氣,都讓觀眾誤以為是他出色的表演,而給他熱烈的掌聲。在他下台後不到三個小時,就咯血倒下,當晚就逝世了,終年52歲。但天主教會卻因他的藝人身份,不准為他舉行葬禮,甚至不給他墳地,最後是路易十四出面,准許他下葬在一個小孩子的墓地。
莫里哀的喜劇笑料,並不是表面的滑稽和可笑的對話和情節,而是對社會陋習和諷刺,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和思想性。他的喜劇比同是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家高乃怡(Pierre Corneille)及拉辛(Jean Racine)的悲劇更具永久性和普通性,到現在還經常在世界各地演出。他同時也是法國芭蕾舞喜劇的創始,共寫了10幾部把音樂﹑舞蹈與故事情節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喜劇。並開風之先,創設芭蕾舞蹈院,使芭蕾舞在法國流傳開去。
(http://blog.yam.com/mktheatre/article/585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