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边缘化的主流——1981~1989年《小说选刊》研究

(2008-02-01 13:02:22) 下一个
《小说选刊》是中国作协主办的刊物之一,创刊于1980年10月,1989年停刊,90年代中 期复刊。1981~1989年的《小说选刊》历经新时期文学的盛况,也记载着这近十年文学的 繁华盛景。《小说选刊》所选作品基本上代表了新时期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水准,并在一定程度上引 导了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走向,成为当时权威性的文学期刊。一、小说的形态鲁迅在论短篇小说时说 :“在现在的环境中,人们忙于生活,无暇来看长篇,自然也是短篇小说繁生的很大原因之一。只 顷刻间,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用数顷刻,遂知种种作风,种种作者,种种所 写的人和物和事状,所得也颇不少的。”①正是由于形式上的短小快捷,在许多艺术变革和社会变 革的重要时期,短篇小说往往领风气之先。从我国新时期小说的发展历程上看,短篇小说的这种作 用也非常明显。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在时代政治倡导的拨乱反正、思想解放的 大潮中,新时期文学担当了先锋角色。《小说选刊》1984年改版以前就完全刊发短篇小说,其 中80年代初的部分短篇小说对历史的认识已能够由一般社会问题深入到普遍人性的层面,达到了 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理性高度;在艺术上深化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道路,使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在新的 时期得到丰富和发展。但从文本意义上看,更多较为成熟的短篇则出现于80年代中后期。由于中 篇小说的独特的审美特质与叙事空间,为作家提供了一个相当充分的审美载体和相对自由的文本空 间。“这一有较大容量的形式,使许多在反思‘文革’上,有许多的事、情、思急于讲出的作家所 乐于采用的”②。相对于短篇和长篇小说,新时期以来的中篇小说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更为突出。改 版后的《小说选刊》增多页码,使中篇小说的发表成为可能,所选发的中篇小说多是各文学思潮的 代表作,如:代表“改革文学”的《燕赵悲歌》③,代表“反思文学”的《雪落黄河静无声》④《 绿化树》⑤,代表“知青文学”的《北方的河》⑥《这一片神奇的土2006·6(下)社会科学 论坛地》⑦,代表“文化寻根小说”的《小鲍庄》⑧《棋王》⑨等,代表“现代派文学”的《你别 无选择》%&$等,代表“先锋派文学”的《瀚海》’&$,代表“新历史小说”的《红高粱》( &$《灵旗》)&$等,代表“新写实小说”的《烦恼人生》*&$《风景》+&$《新兵连》, &$《白涡》-&$《伏羲伏羲》.&$等等。这些作品成为许多作家迄今为止的代表作,而蒋子 龙、丛维熙、张贤亮、张承志、阿城、韩少功、王安忆、刘索拉、洪峰、莫言、池莉、方方、刘恒 、刘震云等作家也恰恰靠这些中篇奠定了他们在文坛上的艺术地位。二、叙事方式的演变1981 ~1989年的《小说选刊》以1985年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前期所选中短篇小说体现了现实主 义文学主潮的复归与深化,多采用传统的叙事模式;后期作品在叙述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艺术 视角从单一走向多样化。70年代末西方现代文艺思潮开始被引进,然而这种探索在80年代初还 没有形成潮流而广泛使用,大部分作品在创作中依然尊崇传统的创作模式。这一时期《小说选刊》 所选的小说多是反映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的变革、改革者的动人形象以及变革中人们心态的变化 的“改革文学”;另一些作品则承继了70年代末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余蓄,以不同方式继续 挖掘“文革”的历史记忆。在叙述时间上,多采用连贯叙述和倒装叙述。交错叙述则很少使用,即 使运用也只是在故事的进程中穿插进主人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带有很大的补充说明的性质,属于 情节性叙事而缺少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叙事。从叙事角度上看,所选作品多采用作者与叙述者同一 的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较少采用限知视角。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的第一人称叙事中,其叙 述者“我”绝大部分是配角。讲的是“我”的见闻,“我”的朋友、同事的故事,或是作为记者、 作家的“我”的采访对象的故事,却不是“我”自己的故事。只有极少数作品如《我的遥远的清平 湾》$/&《这一片神奇的土地》《肖尔布拉克》%0&《雪落黄河静无声》《北方的河》《绿化 树》《错、错、错!》0’&《生死之间》(&0等反思小说、知青小说才是讲述自己的故事、感 受,叙述者的叙述直接切入“我”的内心世界,使“我”的心态得到充分展示的机会。这一时期所 选作品的叙事结构大都以情节为中心,与时代同步反映社会生活,对于人物心理、意志、情绪的表 现还比较薄弱。它往往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和硬性的情节框架,以此作为塑造人物性格、展示社 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侧重人物与事件的外部写实和客观叙事,心理分析和描写总是依附于情节 ,用来说明事件变化和人物行动的原因、动机和结果。在叙事技巧的运用上,在叙事模式的转变上 ,80年代初期所选作品似乎还没有达到五四时期文学的水平。到了80年代中后期,各种现代派 手法的广泛运用,很自然地冲击了传统的叙事方式;西方叙事学理论被介绍进来,更促使作家树立 明确的叙事意识,在叙事方式上进行积极的实验和探索,从而相当普遍地形成了小说的现代叙事风 格。1985年以后《小说选刊》所选作品的风格、题材开始走向多样化,选登了一些对艺术形式 、叙事模式进行探索与创新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文学·历史边缘化的主流175作家自觉打破 了过去常见的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开始重视叙事者的设置,运用内视角叙事、有限的外视角叙事 、内视角的交叉移位等多种视角进行叙事。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韩少功的《归去来》#!就 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内视角叙事,展现了人物情绪的波动,内心情感的潜流以至于细微的变异。同时 一些没有特意疏离现实、漠视社会关系的作品,由于采用这种内视角叙事,使人物更具个性风貌, 更能表现出人性深度。阿城的《棋王》采用了有限的外视角叙事,设置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者“我” ,从“我”的绝非全知的视野和个人化的感悟,写出王一生与众不同的人生态度。同时在一些作品 中出现了第三人称限知视角的使用,它不同于传统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而具有主观化和局部化的 特点。“叙述人直接切入作品人物的心理世界,通过他的眼睛观察一切他的叙述受到人物心理流程 的种种限制一切未经人物感知的事物皆不能加以叙述”$#!。王蒙的大部分心态小说多运用的是 第三人称的限知视角,都较好的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内视角的交叉移位就多个叙事者、视角切换, 如莫言的《红高粱》%!#等,逼近了多元的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呈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多重性。 这一时期还登载了一些更具现代意味的先锋派的作品,如扎西达娃的《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宗璞的《泥淖中的头颅》’#!、洪峰的《瀚海》!(#、余华的《河边的错误》!)#、《鲜 血梅花》+#*、陈村的《死》*,#《一天》-*#,格非的《风琴》*#等。作家们更为看 重故事的叙述而不是故事的内容,把叙述方式置于故事的重要性之上。这些作品对叙述者、叙述视 角LT叙述时间、叙述节奏、叙述语式等叙述方式非常重视,打破时空的逻辑顺序,强调叙述者的 自我介入或多视角的转换、复合,随意打通现实与幻觉,在叙事角度、结构方式与人物塑造上强化 主体感官的功能,表现经验世界的不确定性和深层心理的隐秘性。80年代末,小说形式实验开始 减弱,新写实小说异军突起。新写实小说重视“还原”生活的客观性叙事,叙述者持较少介入故事 的态度,从中很难看到叙述人的议论或直接的情感评价。在叙事结构上,80年代中后期所选作品 逐渐从以情节为中心向以人物心理为中心转移。即使是仍执着于事件本身的意义和人物性格的刻画 的作品,在事件和人物关系的编织中,也更多的灌注了作家复杂的人生感受和理性思考。可以说, 80年代中后期的文本叙事模式的探索是对五四时期文学文本形式探索的回归与超越。边缘化的主 流——1981~1989年《小说选刊》研究@燕华$天津科技大学法政学院作为中国作协主办 的权威刊物,《小说选刊》所选作品基本上代表了新时期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水准,并在一定程度上 引导了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走向。文本从小说形态、叙事方式的演变两方面,解读1981~1989年《小说选刊》自身的发展及其为新时期小说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小说选刊》;;新时期小说;;小说形态;;叙事方式的演变<1>《三闲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第12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第24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版。
<3>见《小说选刊》1984年第10期。
<4><5>分别见《小说选刊》1984年第2、4期
<6><7><8><9><10>,8#分别见《小说选刊》1984年第3期、1983年第3期、1985年第9期、1984年第12期、1985年第5期、1987年第5期。
分别见《小说选刊》1986年第6、10期。
见《小说选刊》1987年第11期。
分别见《小说选刊》1988年第1、3、5、7期。
分别见《小说选刊》1983年第3、4期。
见《小说选刊》1984年第5、10期、1985年第11期。
陈传才:《中国20世纪后20年文学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分别见《小说选刊》1986年第6期、1985年第11期、1986年第1期、1987年第5 期、1988年第5期、1989年第8期、1986年第2期、1987年第2期、1989年 第6期。史边缘化的主流175作家自觉打破了过去常见的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开始重视叙事者 的设置,运用内视角叙事、有限的外视角叙事、内视角的交叉移位等多种视角进行叙事。张承志的 《北方的河》、韩少功的《归去来》#!就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内视角叙事,展现了人物情绪的波 动,内心情感的潜流以至于细微的变异。同时一些没有特意疏离现实、漠视社会关系的作品,由于 采用这种内视角叙事,使人物更具个性风貌,更能表现出人性深度。阿城的《棋王》采用了有限的外视角叙事,设置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呆霸王 回复 悄悄话 小说选刊也是我所爱。八十年代后期的中篇真是成熟。这批人该出史诗般的长篇了。可惜还未见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