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朋友

(2007-11-09 10:25:29) 下一个

下午读了一篇关于朋友分类的文章,来自美国著名编辑Judith Viorst. 篇幅倒是不长,条理也很清晰,对我这样英文水平就算是扶贫了。作者将朋友细细分了8类,着实吓了我一跳。总以为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着这样复杂又无奈的朋友关系,原来,伟大的美利坚合众国自由的人民早就深刻掌握了其中的内涵,一直以来,不断努力的发扬光大着。

第一类,称之为方便朋友,就是指邻居等可以方便自己的人,下学顺便帮你接儿子啊,出游帮你浇花园啊什么的。这类朋友,只是相互提供方便,不会有更深入的友谊往来。第二类,是共同爱好的朋友。顾名思义,一起上了健身班,周末一起打篮球,烹饪画画儿购物都算这一类。第三类是历史朋友,我理解的是过去和你有过共同时光和回忆的朋友,尽管现在也不甚联系。而第四类则异曲同工,讲的是萍水相逢的朋友。很奇怪的是,作者把同学,同事,业务伙伴都列入这一类。依照我的感觉,同学之间的友谊是很纯洁很诚挚的,怎么就成了萍水相逢了?之后,第五类,跨代朋友,指的是不同年龄段的朋友,两代人之间或是三代人之间的友谊,这点我比较赞同,学习经验和教训,事半功倍嘛,下一个比较搞笑,解释一下意思,是说你喜欢一个人,和他是朋友,而他和另一个人是朋友,那么,就算你极其不喜欢另一个人,你也不得不和他成为朋友。 当然,也肯定不会交往很深。第七类,就是我们常说的红颜知己。这个对中国人来说比较敏感,不过现在也不是没有,不是一直有人争论究竟有没有纯洁的男女朋友?最后,作者提到了,好朋友,知心朋友,和铁杆朋友并且作了比较,说符合某某标准就是好朋友,死板的人崩溃,殊不知,人的感受和关系是会变的,如何用固定的标准衡量人呢?

说实话,我不喜欢这篇文章,换句话说,我不喜欢作者把朋友分类的做法。我一向比较偏激,或者说比较傻,比较迟钝,我一直以来认为是朋友就是无论你是何种境况,都默默地支持你理解你帮助你关心你的那个人。所以,我觉得朋友可以是很多同样的人,可以是你的亲人,爱人,甚至是萍水相逢的人,不一定要有共同爱好,不一定要有过去的交集,不一定电话,书信,贺卡常年往来,但总是能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给你希望和鼓励。每天把朋友挂在嘴边的人,我想知道他有多少个真正的朋友。在他有需要的时候,他的朋友们能不能出现?

于是我想起一件事情。一次大家一起做课题,需要集体讨论,同学被分成了7个人一组的小组。我们小组约定当天课后在星巴克聚会,一起商量问题。结果是,小组唯一的美国同学没有来。在上课的时候问起他原因,他给了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表情:双眉紧皱,满脸歉意,楚楚可怜,缓缓的摇着脑袋说出一句:我很抱歉,真的非常抱歉。他的道歉是我见到过的最生动最有效的道歉。下一次课后讨论,仍旧缺席,问起,重新上演拿手好戏。末了,我们其余的人完成了任务,大家庆贺的时候,听到了一番磨齿难忘的话,这位神人欣喜地说:太好了,我们为我们的成果干杯,我们是最好的朋友!朋友?!吓我一大跳,我是非常小肚鸡肠的,听到这样的话会让我耿耿于怀的。我甚至在想,什么是他眼中的好朋友?难道他们就是这么界定朋友的么?

后来,我似乎有所顿悟,我把原因归罪于语言的历史和应用。例如SORRY这个词,便是有两层意思,一个是道歉,和我们中文对不起一样,表示歉意,而另一个意思则是遗憾,摆明了说你自己事情没弄好,我同情你一下下吧。在我们的常规理解中,SORRY就是犯了错对不起,比如不小心踩了别人,就会直接说SORRY。可是,按照我之前遇到的例子,他的行为怎么也无法理解为对不起。 我想那便是语言地奇妙了.那么,给予我们对SORRY的不同理解,对FRIENDS呢?是不是也是有独特的解释呢?按照Judith Viorst的分类,是不是就是美国人的朋友界定标准呢?如果真是这样,我只能唏嘘:美国,你太现实了。越想越多,累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