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贫嘴的孩子有糖吃

(2007-10-21 17:43:22) 下一个
贫嘴的孩子有糖吃
―――――如果算读书后感的话
估计大家都会有类似的经历,就是小时候大人会对我们说,听话的孩子有糖吃。一般表扬某个孩子,也是说这孩子多听话呀,多老实呀,多……什么呀。等我长大了以后,才发现这个法则并不能完全帮助我生存于当今社会,别说我是个老实孩子,就是再听话,别说糖了,连糖毛儿都没有我的份儿!相反的,有些贫嘴的孩子,倒是会经常有糖吃,由于经常有糖吃,他们的嘴巴就跟抹了蜜似的,越来越甜,也越来越贫,得到的糖也就越来越多。我很羡慕贫嘴的孩子。孔庆东教授在前段时间好好地贫嘴了一把,我看了他的贫嘴,有佩服的有喜欢的有一笑置之的。于是自己不禁也手痒起来,却不敢对其书论妄加评说,诸君若有意,可找来孔教授的评武侠、评鲁迅等专著看看,我就是想哪儿写哪儿信马由缰,与诸君一笑。
孔庆东,北大中文系教授,据说是孔子的第好多代的曾曾孙子,曾经师从于钱理群先生,以一部《47楼207》成名。此君长相用过去游方术士之言叫相貌清奇,白话文描述一下就是黝黑皮肤,鞋拔子脸,一眼大一眼小,一眉毛高一眉毛低,通关鼻梁,但光是鼻梁子通关了,底下的蒜头鼻子严重朝左歪歪着,由于鼻子歪,顺带着嘴也歪歪着,由于五官常年与中轴线不对称,使得冷眼看上去此君永远是一副看什么都不顺眼的冷笑表情。身量不高,衣着朴实,声音浑厚,带一点儿说不清是哪里的口音,我估摸着大约是东北的。
上文给孔庆东教授“开脸儿”,绝对没有不恭敬的意思。(所谓“开脸儿”,是评书艺人的“团春调坎儿”的说法,就是评书艺人在介绍故事的某个主人公出场时,要先把他或她的体貌特征介绍给大家,让大家有个大概的印象。所谓“团春调坎儿”,就是过去艺人们常用的黑话、行话,诸君若有兴趣,可以找来连阔如先生所著《江湖行当》一读。)孔教授在公开场合自己也承认,自己面带些悍匪恶霸之色。一遇国家有什么重大事件,比如开党代会人代会之类的,孔教授走在大街上,肯定要被警察拦住,要求他出示身份证件,并盘问一下他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想干什么。玩笑了。不过确实有朋友提起,孔教授出入北大某楼,有学生愕然疑惑,“这个清洁工怎么这么难看呢?”那个赶紧说,“别闹啊,这是孔庆东教授!”
凭心而论,我是很佩服孔庆东教授的。我最早知道孔教授这么一号,是拜读了他的《47楼207》。此书有散文有杂文有评论有随笔,是能让我有时颔首有时微笑有时感慨有时难过有时沉思的一本书。这个绝对是从心窝儿里赞美孔教授了,因为我自己也自诩读过些书认识些字,知道些文学艺术,明白些公序良俗的。我总觉着美文印刷在纸上,时时翻看在手中,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可惜,现在书不少,好书不多,讲享受还需要自己去发掘。孔教授的这本书,打我第一眼看到,当时就有放不下的感觉,就一页一页地,硬是看完了才罢手。这也不算完,孔教授写的东西还老在脑子里转,转呀转的,突然脑子一亮,觉着好像悟出点儿什么,赶紧拿出此书再看看,现在都把书给翻烂了。
直到把书翻烂了,我觉出孔教授是个有水平的人。真是应了那句话,教授的肚是杂货铺,孔教授随便从杂货铺里掏出点儿什么,就够我等琢磨半天的,当然,前提条件是货卖与识家。在《47楼207》的第一部分野腔无调,通篇缠绵幽默且愤世嫉俗,遣词造句读来令人不禁抚掌,赞叹这厮实实是个活宝,真应该“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书中爱问问题的头猛,爱读琼瑶的阿长,“匆匆太匆匆,几度夕阳红,心有千千结,窗外剪剪风”,这边说现在不读琼瑶了,“改读武侠了”,那边儿赶紧接上,“我已然不抽大烟了,我改抽白面儿了”,看着这些词句,能感觉到孔教授在书案后在温和地、志得意满地坏笑。以至于一些词句,成了我与朋友们聊天的流行语,比如“你也太琼瑶了吧”,或者“得分去吧,宾果!!”
孔庆东教授正经成了名人,还是在作客央视的《百家讲坛》节目之后。孔教授在其中讲金庸先生的武侠作品赏析。光是这个题目,就很吸引我眼球儿了。其中,谈杨过的痴情,郭靖的忠义,韦爵爷的“艳福永享”,“黑风双煞”的恶人爱情,讲江湖,讲道义,讲哲理,讲意境,讲得还真不错,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枉被称为“北大醉侠”的美名。金庸武侠中,我读得次数最多的是《连城诀》,我爱看这本薄薄的册子,每次看了总觉着有感想却说不出,如骨鲠在喉,看看孔教授的《连城诀》回评,我舒坦了,我想到想不到的想说说不出来的东西他全说了,而且说得细,说得透,说得让我服。遗憾的是,央视的编导素质太过低下,找了一群老头老太太作为群众演员。这些老者在台底下坐着,孔教授在讲台上大讲侠之大成,讲到激烈动情处,孔教授不禁击节、停顿、扫视众生,此时镜头马上给台下观众一个特写,老者们一脸的茫然,眼睛里分明地写着,这厮在说什么哩。台下没有呼应,现在的时兴词叫做没有互动,台上的孔教授的眼睛眉毛鼻子嘴更歪了,我仔细一看,噢,这次是孔教授真的在冷笑呢。
央视给孔教授出了一本书,大约是评论鲁迅的,我没有读。但后来有人出来攻击说书中错字连篇,硬伤不断。我脏心烂肺地暗自揣摩,估计是央视把孔教授的讲稿什么的,收敛收敛就印刷出版了,孔教授是否有时间仔细审核不得而知,但依据《著作权法》和《物权法》,估计出书这事儿孔教授是首肯的。若真是这样,孔教授也未能完全免俗,为了稿费粗制滥造一本书也顾不得了。前一阵孔教授在博客中写了一篇文章,针砭时弊,刀刀见血,传言被有关部门“劝说”给删除了,我不禁感叹,孔庆东教授是一个呛着茬儿活着的贫嘴人,但胳膊终归拧不过大腿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