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86)
2009 (154)
2010 (123)
2011 (111)
女友在国内因对方外遇而离婚,远走他乡再嫁了一个美国当地人。说起他们两人在文化和一些观念上的差异,令人啼笑皆非。
他们夫妇俩第一次去吃中餐自助餐,是和另外一对朋友一起去的,那一对的组合和他们一样,也是女的是中国人,男的是美国人。
她老公先去盛了一碗汤喝了,然后又去捡了一盘沙拉和一盘热菜回来,热菜盘满满的堆得小山一样,各式各样的鱼肉菜都挤在一起,她看得眉头暗皱,心说一次少拿一些,吃完再拿多好。
她自己吃完了盘中的食物,跟老公说说这个饭店的炒米粉很好吃,我再去拿点。她老公在桌子下面轻轻踢了她一下。她不明所以,看看他老公,老公看了一眼朋友,欲言又止。
等到那两个朋友起身去拿食物了,老公方小声说道:“你已经吃过主食了,不能再去拿了,你要拿可以拿甜点、冰激凌。”
她瞪大眼睛看外星人一样,终于明白他为什么要把那么多菜放到一个盘子里,原来他以为,吃了这一盘子就不能有下一盘了。
“这是自助餐,不是西餐,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想拿几次就拿几次,没有限制的。”她大声说道。
可她老公坚持说:“自助餐只是没有人给你上菜而已,但是你吃饭的顺序还是一样的,你多拿一次主食就是占餐厅的便宜。”
简直是鸡同鸭讲,她对老公说:“你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我反正要再去拿。”
她又去拿了一盘食物回来,暗自留心看了一下朋友的老公,果然和自己老公一样,也是只吃了一盘主食,就开始吃甜点了。
后来他们经常去吃自助餐,她老公终于被她教会,可以多拿几次主食来吃。
还有一次他们夫妇俩一起去当地的农贸市场买东西,看到摆货员推出了一大车当季的新鲜草莓,每盒一斤装标价一元钱,远低于超级市场的二元五一盒的价格。
女友拿了二盒放到购物车里,转身又拿了二盒准备往车里放,这时她老公制止她说:“可以了,别再拿了。”
她不解地问:“为什么不拿?这么新鲜,放在冰箱里一个星期没有问题,难得遇到这么便宜的,咱多买点。”
而他回答说:“好deal(又好又便宜的东西)谁都想要。我们把草莓都拿走了,别人怎么办?留点给别人吧。”
女友随后注意观察了一下,周围人都纷纷上前去拿草莓,却没有多拿的,顶多拿四盒而已。她本来想买七盒,下一周一天一盒的,见状也只好作罢。
从此知道,碰到热卖的东西,适可而止、留点给别人是一种不用标明的规矩。
这里一家随便吃的日本餐厅, 洋人也是点一大盘, 那一大盘的驱动力, 就是 - 贪心 (在同样价钱, 多吃)
讲得太好了!
我想, 在buffet餐馆, 只吃一盘主菜并不是"老外"的规矩,我在一个华人很少的小城住了十多年,以前常和女儿,或同事, 朋友去吃西餐buffet的, 我从来都没有注意到, 或听说他们只吃一盘主菜的规矩。 当时我只是注意到很多美国人都会在buffet店里吃比平常多很多的食物。 我的先生也是美国人, 记得十年前, 我有一次带我的两个step-sons去一个中国buffet餐馆吃饭, 他们两兄弟,当时一个十五岁, 另一个十一岁的两个美国少年竟然要比赛看谁吃的大蟹脚多。 让我挺尴尬的, 但他们说他们以前就是这样做的。 我老公和我都不大喜欢吃buffet的。 他说他如果去吃buffet,cannot make the money worthy, 因为他的食量比较小, 但他也是会拿两次主菜, 只是每次只拿一点点。
至于你的朋友想买七合降价的草莓, 那是有点极端了, 那只是省了几块钱, 但如果几天内吃不完, 还是要丢掉的, 那也是浪费钱啊。 那老公说要留点给别人, 倒是很会说话, 如果全体美国人象他那样为别人着想, 那美国就没有几年前的次贷危机, 也就没有现在也没有完全恢复过来的经济危机了。
我在美国生活的时间比我在中国生活的时间还要长好几年, 和你的女友相反, 我发现一般的美国人都比较会保护自己的利益, 但他们一般都比较尊纪守法, 我觉得那到不一定是他们的道德素养高, 知识因为美国是一个法治的国家
个人认为去吃自助餐只要不浪费食物,拿多少吃多少,那么吃多少或者拿多少次都没有关系。
商店减价,很多时候都会标明这个商品一次可以买几个,如果这个洋老公的出发点是这样的话还说得过去。
这个妻子也有问题,就算跟丈夫想法不同也没必要在公众场合大声讲话。
虽然有点以偏概全,但是我始终觉得文化差异太大的夫妻很难持久生活下去。
扬基丈夫跟孔夫子学得好。
我们那条船上70%是欧洲游客,还有20%-25%是其他英语国家来的(比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剩下的有几个其他国家地区的乘客。
LEOTHECAT 评论于:2012-10-05 10:00:16 [回复评论]
Reply: LEOTHECAT
如果美国人这么有品德,美国的监狱早就绝迹了。每年黑色星期五,美国人为了抢购减价商品都会大打出手,甚至开枪。
The Americans that you are talking about are 99%. The husband in the article belongs to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