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86)
2009 (154)
2010 (123)
2011 (111)
朋友的父母来美国探望儿子一家,对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子喜欢的不得了,孩子在学校做了很多手工,还有画作,拿回家奶奶看了之后笑眯眯地不住点头,赞不绝口,和国内的女儿及外孙视频聊天,提起了这事,说:“我孙子真是有才,那画儿画的真叫好。”
外孙在国内上小学,听了之后说姥姥你拿来给我们看看,到底有多好。奶奶就把孙子的画作拿到镜头前给他们看,外孙发出一声怪叫说:“这就叫有才啊?姥姥,我都无语了!”
老太太又拿来一个手工,外孙又大叫:“姥姥啊,您这都什么眼光啊,我都要去撞墙了!”
我听了这个故事后想,如果这件事反过来,在美国的孙子绝对不会用这种方式去评价表兄的作品。无关乎两个孩子的性格,而是因为他们接受的是不同的小学教育。
美国的小孩从幼儿园起老师就教他们怎么对待别人、怎么与别人相处:你如果对人说不出鼓励的、正面的话,那就什么都不要说。
有个笑话说在美国 “good means bad”(好就意味着不好),如果美国人评价你的工作是“good”,意思是你做的不怎么样。因为他们不说不好,假如他们说“ Awesome” “Fantastic! “Excellent! ”……才是你做的不错的意思。
我在三猪幼儿园做义工时看到一个孩子说另一个孩子的手工“很丑”,被老师批评了,那孩子辩解说自己实话实说,不想说谎,老师非常严厉地教训她:如果你的实话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那就免开尊口。这还不算完,老师回头特意告诉了家长,让家长多教育孩子,说话注意维护别人的自尊心,不说伤害别人感情的话。
很多人说美国的小学学的东西很浅,孩子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在我看来,美国小学的教学重点本就不在“知识”上,而是重在教孩子做人的基本原则,在小学的几年里逐渐搭起了孩子为人处世、认识世界的框架。包括怎么与其他人相处、与人合作,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对自然的认识、对生活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和肯定、如何遵守社会规范……,大多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却很难在成年后再去培养的东西,比如自我肯定自我认同感,到了成年之后,你很难改变你对自己的认知了。还有像合作精神,爱心、独立精神等等,这些东西不能用考试来量化,却对人的一生都产生重大的影响。
中国古时的教育也重视这些,孔夫子讲教孩子要“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把学习知识放在了最后,现在的教育把这些精华都摒弃了,重点全放在了学习知识上。要知道知识日新月异,真正决定孩子的生活质量的不是他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他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处世、如何做人。
所以,我觉得做父母的要在家里补上学校教育的不足,美国的父母要给孩子适当增加一些学业上的分量,而国内的父母要把学校不教的对孩子又特别重要的一些做人道理,在家里教给孩子。如果父母在家里还要变本加厉地逼着孩子小小年纪就开始参加各种补习班,学英语学数学……,就是本末倒置了。
Excellent! :-)
记得比尔。盖兹见北大清华孩子。 娃娃们以提问尖锐刻薄, 自鸣得意, 实在可悲。
再比如,他说自己很佩服的一个同学,在复旦大学推优的面试中对老师的提问一言不发,原因是觉得人家不配问自己。我说这是rude,他说这是牛人。
林林总总,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都这样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还是个别的现象。
真正关于作人的教育应该是有关诚实,友善,和对人与事物有同情心,平等待人等方面。这些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不只是表面上薄薄的一层。
怎样做人是另一个命题,但是国外的学校和国内的学校比起来,更强调做人而不是知识技巧,这是楼主文章主要说的。说的是引导孩子做人的教育意识。在这方面,中国的学校教育已经偏离得太远,是时候折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