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86)
2009 (154)
2010 (123)
2011 (111)
前两天,我们这儿下雷阵雨,大白天的闪电雷鸣。那雷声奇大,晴空一个霹雷那种的,三猪有点害怕,跑来问我:“妈妈你听到打雷没有?”我说听到了,安慰他说是雷阵雨,一会儿就过去了。
周六和孩子们到图书馆借书,我特意找到一本关于小孩害怕打雷的书和三猪一起读。
故事大意就是说雷阵雨来了,小女孩和哥哥帮着妈妈收衣服,到了晚上睡觉的时间,小女孩很怕雷声,爸爸安慰她,讲了打雷会下雨的好处,可是她还是害怕,自己试了好多办法:读书、听广播、用枕头捂耳朵都不行,就跑到哥哥的屋子里,哥哥说他不害怕,所以她跳到了哥哥的床上。结果一个大雷,吓得他们俩一起尖叫。
于是他们一起跑到了爸爸妈妈的屋子里,说要和爸妈一起睡,爸妈说可以,你们就睡在我们屋里的地上吧。兄妹俩在爸妈屋里睡了一夜,第二天雨过天晴,女孩拿着哥哥小船跑到外面玩去了。
这本书的故事很普通,里面的一个情节却让我思索了半天,就是爸爸妈妈那晚让孩子们睡在了他们卧室的地上。
我想我们中国父母遇到这种情况,至少我自己,肯定是要让孩子睡到床上的,如果床不够大,那么一定是孩儿他爹睡到地板上,或者父母都睡到地板上,而不是孩子们!
但是看书中的父母,好像让孩子睡地上是很自然的事情。
出现这种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
我觉得中国父母拿孩子都比较“高贵”,一般父母在生活上对子女都呵护得很仔细,骨子里对孩子有种“牺牲”精神,好东西先给孩子仿佛是天经地义的事儿。
实际上什么都帮要他们做得好好的,看起来是父母的爱心,却抹煞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
再引申地去想,似乎有很多父母的“牺牲”是要回报的,用自己的“牺牲”去换取孩子的“听话”,希望孩子能达到我们的期望,一旦孩子违背了父母或者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大人就会以自己的“牺牲”去数落孩子,有很多父母明里暗里让孩子感到,孩子是欠父母的。
而美国父母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生活上不宠溺,精神上不施压,让孩子从小就学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任。
他们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做父母的,也不会为了孩子失去自己的生活。
我去好朋友家吃饭,她的3岁和1岁的两个女儿先我们大人吃过了,就在餐桌旁的地上玩。朋友让她们随便爬,他们夫妻俩兴高采烈地和我们在桌上吃喝玩乐。而在我的哥哥家,嫂子或者我妈妈或者我爸爸或者保姆或者我,总有一个大人不能正经吃饭,不能加入娱乐,需要陪着专门看着小孩子,天天如此,过年过节也一样。大人很辛苦,而小孩子还不好好吃饭。我觉得就是对小孩子没必要地那么重视了。
I think the American would rather not to trade their feedom for whatever they got from their parents in their childhood, while Chinese have to (because the culture requires them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