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思玮,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
美国经济观察
经济通常是政府选择的结果,所以经济是表象,而政府的选择,亦即政治才是本质。从政治来看经济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政府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公共利益以对抗特权利益;但政府经常是利益集团的代言人;长期以往必然是政府的更叠。以是观之,美国经济并不难理解。
信息化与全球化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制造业与日、欧的剧烈竞争中逐步处于劣势,主要有两大原因:一、美国高成本的生活方式(生活在汽车上的国家);二、美国自由散漫的文化(自由散漫的文化有利于创新,却不利于精益求精)。美国虽然通过广场协议让其他国家货币升值来缓解这种局面,但美元贬值对与国民福利以及国家实力显然是有害的。
于是美国开始向信息化转型,以互联网、计算机、通讯等军用技术的民用化为契机,美国新经济获得了巨大的成效,可以理解为美国冷战期间技术积累的一次巨大释放,而冷战技术可以说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共同支撑的结果。
1990年的“华盛顿共识”颇有些狭技术的优势,一举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金融上统治全球的野心。表现在,一、北约成为全球无可抗衡的军事组织;二、直接对他国进行民主化改造;三、直接对他国进行军事干预;四、通过金融危机赤裸裸掠夺别国。
美国这种毫不隐瞒的霸道行为,把自己置于世界公敌的位置,导致众叛亲离。欧洲另起炉灶,中东盟国阳奉阴违,拉美后院起火,美国处于四面楚歌之中。在美国国内对这些政策持怀疑态度的人也越来越多。
原材料与战争
美国是最具战略思维的国家,这是肉食性动物与草食性动物的根本区别。美国兰德研究所2001年就出台研究报告,指出未来全球的冲突不是宗教的冲突,不是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资源的冲突,可见亨·廷顿所谓的《文明冲突论》根本就是一个烟幕弹。
作为全球原材料耗费最大的国家,美国最担心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控制国际原材料是其寻求安全感的必然举措。通过拉美金融危机控制原材料,通过战争控制原材料,各路人马各显其能。所谓的“反恐战争”只怕是连美国人自己都不相信,因为伊拉克战争的最大受益者是切尼副总统。特别是,竟然对于萨达姆这样一个昔日小跟班,痛下杀手,不仅让中东盟国寒心,连欧洲也很寒心。
于是,在战争而导致的高油价面前,欧佩克坚决不肯提高产量,面对到处的不合作,美国又能如何?国际原材料价格的飙升,大大地削弱了美国,却成就了其对手,从伊朗到俄罗斯。
最为荒谬的是,美国金融机构竟然参与国际原材料的炒作,从中牟利,但美国整个国家却为此付出巨大代价,也就是说资本没有道德。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
美国是一个适合于在动荡的环境中生存的国家,而不适合在相对平稳的环境中生存。主要是因为,美国的优势是战略性、创造性、主动性、扩张性,而非内敛性、细致性与绵密性。美国的优势在战略方面,而德、日的优势在战术方面。
由于互联网扩散,技术外溢无法避免,2000年以后,美国冷战时期积累的技术优势很快消耗殆尽,美国经济发展后劲已经难以为继了。美国对于高成本生活方式的忧患意识促使其通过军事扩张的手段来保证原材料的价格与供应。另一方面,通过低利率来启动房地产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
殊不知,美国本来消费就已经超过了其产出,再拉动内需,则消费会进一步扩大,导致美国的贸易逆差加剧。美元的低利率、经常项目逆差的扩大、战争之不得人心、军费开支的扩大,导致国际资本大规模撤出。美元急剧贬值,并导致原材料价格飙升,反过来推动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扩大,就此陷入恶性循环。
次级贷与美元汇率
为了稳定美元,美联出资2003年开始缓慢的加息过程,到2007年短期利率又回到了5.25%的正常水平。但由于美元并未能吸引国际资本回流,美元仍然持续贬值,不仅引爆了次级贷,还让加息变得毫无意义。
主要有三个原因:一、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迅猛加大原材料的需求;二、伯南克书生气重,未能和华尔街达成默契;三、美联储死抱利率跟着通胀走的教条。
总的来说,美国需要的是综合的治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降低军费;二、降低消费;三、降低收入差距;四、开拓新的增长方式;五、压低原材料价格;六、提高企业盈利。最根本的是制造美元走强的契机。
实际上美元走强的契机正在出现,主要在美国信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非常突出,以及在美国上市的非金融类的跨国公司利润来自于全球,对于一揽子货币每年维持10%的增长,由于美元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增长达到近20%。目前的市盈率普遍在15倍以下,是全球最低估的资本市场,如果再进一步限制高管的收入,其盈利会增长得更快。
此外,在次级贷危机中,美国金融机构普遍采取撇帐的方式把过去历年的坏账一次撇清,美联储通过MBS互换向金融机构注入资金,基本意味着将金融机构的坏账全额收购。美国金融机构的国际扩展使得其未来盈利前景仍然是乐观的。
综上所述,笔者仍然坚持1月份的判断,美元在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会迎来反弹,但美国经济要走出低谷,美元长期走强,仍然需要3年以上时间。
中国经济观察
中国经济的本质问题是政府掌握资源过多,并被利益集团大量攫取与滥用,致使企业与民众陷入困境,长期以往必然带来经济停滞与社会动乱。
一、 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中国经济能够达到目前的水平,主要得益于:一、50年代中国已经建成完整的工业化体系,二、1978年的改革开放仅仅比“亚洲四小龙”晚十年,使得中国目前能稳稳地排在发展中国家的头名位置,这一点至关重要。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根本差异是成本差异,这也构成发展中国家巨大的发展空间。如果不考虑资源的外部可获得性,一个国家把资源用完了,基本上也就发展完了。以此比较,发达国家是资源发展完了的国家,发展中国家是资源还没有发展完的国家。
很显然这样的假设太过简略,在于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别国获取资源,可以通过技术深挖资源或者是寻求其他替代资源。
概括而论,一国的发展潜力在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拥有量以及转化为价值的能力,可再生资源的生成能力以及其创造价值的能力。以此论之,日本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最少,但其转化为价值的能力很强,所以日本很发达,五十年代美国要求日本进行低附加值出口,日本坚持高附加值出口,最后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竞争对手。美国人均资源拥有量是中国的二十倍,美国却大量进口,很少开采。但美国因为资源消耗太大,资源转化价值的能力不如日本强,所以美国陷入目前困境。
那么技术呢?技术从大的角度看,是分层的甚至可以理解是不变的,一层技术可以保持数十年、数百年,如蒸汽机。这就是所谓后发优势的由来,这些属于公共知识,不难获得。从微观的角度看,是实用技术,是变化迅速的,可以通过资本的有效投入来获得,这是竞争力的要素。
二、资源消耗与价值创造
与1978年相比,我国已经实现了大部分最终制成品的出口。打个比方,七十年代我们出口煤炭,对于经济的拉动倍数是1,现在出口电力倍数是2,出口钢铁倍数时4,出口船舶倍数是8。向后看看,俄罗斯出口原油给我们,倍数仍然是1,我们很幸运,进步很大。向前看看,日本出口给我们的发动机什么的,对经济的拉动很可能是30倍。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和五十年代不同,美国没有要求我们保持低附加值的扩口,而要求人民币升值,也就是高附加值出口。这是美国人的短视以及阴谋,短视者是培养一个和美国直接竞争的对手,阴谋者是瞄准中国的金融体系。
但我们一些经济学家不明白这一点,说低附加值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以及人民币快速升值就很可怀疑了。
很显然,如果我们将我们经济发展的倍数提高,我们经济增长的空间就会非常大,如果我们停留在这个地方,俄罗斯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将逐步将资源的倍数提高到8倍,我们就只能靠消耗自己的原材料过日子了,经济将陷入停滞。
当前,中国的利益集团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与原材料领域,一方面,通过炒高房地产价格迅速减小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成本空间,通过原材料的大量开发迅速消耗未来的经济增长空间。另一方面,这种对于财富的掠夺造成了产业基础的薄弱,以及民众的慌乱,从而被迫加入进来,最后造成被洗劫的结果。就像郎咸平教授所说的,中小企业被迫关门而不得不加入房地产的炒作。发改委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指出中国可能陷入滞胀局面,很有道理。主要是因为经济向上的空间没有打开(经济对于资源的倍数没有扩大),而成本却在迅速上升,预示着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堪忧。
中央从2003年开始限制房地产,但2003年以来许多房地产价格涨了数倍,造成非常尴尬的局面,相信政府的民众成了最大的受害者,而相信利益集团的人,甚至获得不小的利益,政府威信损失非常巨大,甚至经常处于与民众对立的地位。中国有可能爆发类似于泰国的政治危机。
三、资本外逃与潜入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从1978年开始,但九十年代后期,处于普遍的价格紧缩状态,一方面有产业上过度竞争的弊端,另一方面说明改革开放的成果没有被大多数国民所分享。
事实上,在整个九十年代,我国每年外逃的资金规模在300亿-600亿之间,资金外逃一直持续到2002年。2003年美国转向压人民币升值,过去外流的资金迅速回流,回流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经常项目夹带,到目前大致上是5000亿美元的规模。由于这些资金本来就是国内既得利益集团的资金,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生态驾轻就熟。而海外资金由于存在着政策风险、国家风险并不敢进入中国。
因此,所谓的游资流入根本就是过去外逃资本的回流,而美国政府只是制造条件让他们回流,并制造恰当机会回流美国而已。利用中国人打败中国,是美国唯一搞垮中国的机会,但资本没有道德,必然成为这种工具。
从国内消费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来看,中国的贸易顺差是非常有限的,每年不足500亿美元,账面上的顺差基本是游资。这些资金一旦撤出中国就会出现逆差,中国的经济危机就不远了。
本人碰到一些美籍华人,他们说主要看房地产价格与经常项目顺差,一旦逆转就会撤出,基本上就是这个意思。现在人民快速升值就是为这些资金出逃提供机会。
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通过实名制把这些资金流在国内。
四、中国经济的短期因素
当前经济面临三大问题: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二、资产价格问题;三、通货膨胀问题。其中企业生存与发展问题是根本性的。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企业要发展首先要给其留下生存空间,随着人民币升值,温州20%的中小企业只能关门,而转移到内地,这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夕产业向中国转移一样,说明我们这么多年的发展,并没有超越产业转移这个魔方。要给企业留下生存空间,应该降低其负担,对于可能将经济资源倍数扩大的公司应该给予财政支持。
现在政府的财政收入达到5万亿的规模,过于庞大,大量挤占了企业的生存空间。更糟糕的是,这些收入多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不用于产业方面的投入。就好比主要用于消费,而不用于生产。这是内耗式的投资,并不创造价值。可以说卢麒元是中国第一财政方面的专家,应该多听听他的意见。
资产价格问题。从房产价格来看,中国许多地方房地产价格已经接近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水平,但发达国家经济资源倍数远远高于我国,因此可以支撑其价格,在我们没有提高到这个倍数的情况下,房地产价格高企,是自寻死路。
从股票市场看,资源性、国家垄断性企业利润较高,而竞争性、全球贸易型的产业利润太低。原因是中国产业升级存在困难,经济利润过多地依赖于外部性。与印度相比,从1998年到2008年,sensex指数从2600点上涨到15000点,而没有泡沫,但中国从1300点上涨到4000点泡沫就巨大。说明中国股市不是泡沫问题,而是产业过度竞争,企业盈利能力不足问题。所以,中国股市的投资者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买单者、受害者,而不是所谓的赌徒,政府不应该回避这方面的责任。
通胀问题。2月cpi上升8.7%大大出乎各方面的预料之外,主要是由于房地产价格上涨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的累积性影响,当企业的利润消耗殆尽,其缓冲价格上涨的能力就会消失,导致价格的急剧上升。今年将cpi控制在4.8%是不可能的,为此而货币紧缩、人民币升值只能说明根本不懂经济,陷入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
五、建议
1.利用巨大的财政资源,对通胀受损的企业与民众进行补贴。
2.通过实名制将游资留在国内。
3.利用巨大的财政资源,促进产业升级。
4.坚决把房地产价格压下来。
5.维持股市稳定,目标维持在400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