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经海略洋,复兴中华

(2008-04-17 06:43:26) 下一个


作者:杨鸿玺

 郑和、马汉、孙中山等众多世界名人和战略家都曾指出并阐述过海洋的重要性。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经济和科技全球化蓬勃发展,各国对国家安全观、发展观的认识不断深入,纷纷把重视海洋权益、维护海洋安全提到空前高度。中国也需要加大力度保护海洋权益,开发海洋资源。

 举足轻重的战略置顶地位

 世界知名政治家和战略家都非常重视海洋和海洋战略。提出“海权论”的美国战略家马汉一针见血地指出,控制海洋,特别是控制海上要道,是一国实现繁荣富强的纯物质性因素中的首要因素;他希望并要求美国重视海洋战略并首先制定太平洋战略。前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认为,海洋不仅是伟大的通道,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宝库;国家海上威力的实质就是为了整个国家利益而最有效利用世界大洋的能力。当前,俄罗斯同样非常重视海军、商船队、科学考察船队建设。印度海洋战略观念也很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度把海军列为建设重点,全面推行“印度洋控制战略”,在印度洋推行以威慑求扩张的“东延”、“西扩”、“南下”战略,并谋求其海上力量向其它海域辐射。前印度海军参谋长声称“印度的战略边界包括整个印度洋地区,西部到西亚包括波斯湾、红海及西部的沿海地区,东部太平洋的南中国海地区”。
 
 日本是个岛国,十分重视拓展海洋疆土,步步推进扩张大陆架、占领海洋岛屿、进而占据周边广袤海域的战略,在这些方面对韩国、俄罗斯和中国的立场强硬。日本《每日新闻》记者2004年11月随同日本的民间考察团实地考察了远离东京几千公里的太平洋礁石“冲之鸟岛”。据该报报道,该礁石在退潮时东西长0.5公里、南北宽0.7公里。但在涨潮时,这个珊瑚礁基本上都淹没在海水中,只有两块露出水面的小礁石。为了防止这两个所谓“岛”的礁石因风化消失,日本在其四周建起了直径50米的圆形钢筋水泥防护设施,同时还花费了8亿日元做了个钛合金的防护网。2008年4月,日本继续实施这一维护行动。从实际目的看,日本认为“冲之鸟岛”是一个岛屿,可在其周边200海里内设定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而实际上那是一块礁石,不具备人类居住条件,按照联合国海洋法规定,该礁石不具备划定专属经济区的条件,国际海洋船只经过周边海域就没有任何义务向某国通报。正如2005年2月日本《产经新闻》报道的,为确保在“冲之鸟岛”周边拥有专属经济区,日政府早就着手研究在该“岛”人工建立适合人长期居住的条件。5月,日本右翼分子石原慎太郎登上该礁石,宣示所谓“主权”,日本还把个别日本国民的“户籍”改在该礁石上。原本没有人,难道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可谓机关算尽,煞费苦心。

 各方高度重视海洋资源并非心血来潮,感情用事。因为海洋是重要的能源和资源宝库,是维持人类发展的坚强后盾,是一国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球总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其中海洋3.6亿平方公里。在这部分海洋面积中,2.5平方公里为国际公共海域,1.3亿平方公里为沿海国家管辖,被管辖的海域号称“蓝色国土”。海洋是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动力能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全球海洋专属经济区内蕴藏着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87%,提供着世界渔业产量的94%。海洋还是国际经济交流的主要载体,国际贸易量的95%是由海运完成的。大规模合理有序、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海洋是解决人类21世纪陆地资源的逐渐匮乏、人口的膨胀性增长的重要途径。由于国际社会对陆地空间的分割已基本完毕,各种陆地资源逐渐趋向枯竭,近几十年来,国际社会已把目光和精力转向海洋,新世纪海洋将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21世纪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新世纪,也是争夺海洋国土和资源的关键时期。

 海洋国土支撑中国现代化

 中国的战略家和政治家同样重视海洋的战略地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曾说过,“国家欲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于海,危险也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首夺取南洋,华夏危矣。”孙中山先生强调海权“操之在中国则存,操之在人则亡”,中华民族要“经略北洋、南洋”,并且很早就提出过“太平洋战略”。1953年,毛泽东首次视察海军舰艇部队时,回顾了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教训,指出“为了反对帝国义的侵略,中国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更加重视海军建设和海洋战略思维,推动质量建军进程向纵深发展。

 中国多种陆地资源日渐短缺,充分利用和开发海洋资源,捍卫中国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是中国为现代化进程提供可靠保障的重要一环。中国已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对外贸易世界第三。以石油供应为例,中国从1993年起就已经成为纯粹的石油进口国。中国很快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且中国石油主要靠海运。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中国油气能源缺口将越来越大,中国还需要大量矿物资源、化学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供应,能源和资源因素将是今后制约中国发展的重要评颈因素。中国所辖海域、公海和国际海底资源蕴藏丰富,据估计,中国海洋国土内蕴藏石油资源量150—200亿吨,占全国总量的22%;天然气资源量6.2万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24%。中国沿海还蕴藏有丰富的可再生清洁型能源,总储量达6.3亿千瓦,仅潮汐能就达1.1亿千瓦。一旦人类未来从水中利用氢能源技术成功,中国则更面临无穷的能源供应。从海运看,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已超GDP的50%,其中绝大部分贸易依赖海上运输。经马六甲海峡运送的石油数量约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70%以上。

 继往开来,重任在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开发海洋资源、维护海洋权益、维护海洋安全方面取得不少进展。据统计,2007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2492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0.11%,比上年高出0.1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也日趋突出。根据国家海洋规划和统计,沿海地区海洋经济产值已占其GDP10%以上,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海洋经济每年以20%以上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争取今后20年年增长8%-10%,2010年总产值可望达1.4万亿元人民币,2020年达到3万亿元人民币,争取届时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9%。根据有关统计,中国从事海洋的劳动力约400万,各类海洋船舶约30万艘,发现并开发了一批大型含油气沉积盆地,海港建设、海洋运输业和海洋旅游业等都有很好进展。海洋科技水平提高较快,有100多家海洋科研机构,1万多名海洋科技人才。

 中国很早就到太平洋和南北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前提下,中国与有关争议国签定了渔业协定,2002年与南海周边争议国家签定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并积极参加东盟地区论坛的活动,为和平解决争端做了一些铺垫。国内海洋法律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先后颁布了《领海及毗连区法》、《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等几部重要海洋法规,并于1996年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郑重声明中国宣示中国依法享有的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并声明将按照协商和公平原则处理与有关国家之间的海洋争议。2005年3月14日,中国、菲律宾和越南的石油公司在菲律宾签署了《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这是继2004年11月中菲双方签署在南海共同研究油气资源协议后,南海资源共同开发取得的又一新进展。

 然而,中国的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也面临严重威胁。渔业资源、石油资源和海底矿产资源受到严重侵犯。中国46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中,有150万~190万平方公里被相关国家觊觎或侵占。在黄海北部和黄海南部,中国都与相关国家之间存在海洋划界争议;在东海,中国和日等国面临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争议,日本排斥尊重自然延伸原则划分大陆架(在这个问题上,国际法院1969年曾引用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成功对北海大陆架案做出判决),单方坚持按照中线原则划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日本还无视历史事实,一直占据主权属于中国的钓鱼岛。2004年6月以来,中国在东海的中国专属经济区内建立“春晓油汽田”,遭遇日本的无理指责。中国的钓鱼岛一直被日强占。在南海水域,除中国控制6个礁和中国台湾驻守最大的太平岛外,共有39个岛礁被侵占,其中一国就占有27个,该国还于2004年上半年派团前往有关岛屿进行“旅游”。有关国家竞加紧开发资源,并把国际开采资金和公司引入其中,增大国际化力度和事实占领程度。各国也已确从油气开采中获得巨大实惠,一些国家一举从贫油国家转为石油出口国家。

 被不当或错误引用的法律条款

 当年“地理大发现”开启了人类重视海洋的全球视野,使人类海洋观念产生了首次飞跃,国际海洋法正式生效则标志着人类海洋观念正在发生第二次飞跃。联合国海洋法一方面赋予中国对46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行使管辖权,但也衍生了一些新的争议和纠纷。包括中国海洋周边国家在内,世界各国竞相从国际海洋法中寻求法理支持,展开大规模圈占“蓝色国土”行动,中国海洋安全威胁加大。个别国家不严肃地引用联合国海洋法,不顾中国多次主权宣示和警告,不顾历史事实和海洋法的具体实施细则和以往判例,无视现实地理条件与海洋法的理论界定之间的客观差异,不恰当引用其中对其有利的条款,甚至断章取义,单方面简单地主张以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350海里大陆架原则划定其海洋国土,使中国46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中,有一半以上的海域面临“主权归属争议”。根据海洋法,一个岛屿周围的主权水域可延伸到1500平方公里,可以附带控制43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并影响到大陆架和对海底资源的分割,这就是有关国家与中国激烈争夺海洋主权、岛屿主权的关键原因之一。

 周边海洋争端因为有某些大国和外来势力的介入,而变得日趋复杂和国际化。表面上态度中立的美国,近年来不断发表所谓希望和平解决海洋争端声明,实际上是向中国等方面施加压力,美还频繁与区域一些国家等相关与中国争议国举行海上联合演习,大肆展开海洋调查以搜集相关海洋资料,并在相关国家之间穿针引线,特别是美日间的军事和安全合作不断提升,不能不深刻影响地区安全结构。2004年7月以来,美国还敦促中国和日本尽快完成东海划界谈判,并建议按照所谓基线原则划分,无端介入中日海洋争议。美国还表示,为防范恐怖袭击和打击海盗,要进驻马六甲海峡地区。有关争议国家也认为美是该地区重要的稳定力量。印度近年来大力发展海上力量,并不断派遣舰队与越南等南海周边国家联系,显示其对中国南海地区的战略航道地位和海洋资源也很感兴趣。与中国有争议的相关国家近年来出现所谓“逆裁军”现象。曾经在维护海域主权方面与大陆立场一致的台湾当局,近年来在陈水扁“台独”本质的影响下,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中国大陆与周边国家和外来大国之间的矛盾,如降低了在钓鱼岛问题上对日本的主权要求,其“海洋立国”的阴谋完全是为其“台独”和“去中国化”服务,与维护中国的海洋主权维护是两个相反的概念。

 以战略高度维护海洋权益

 中国的海洋家底并不厚实。中国海洋国土绝对面积数位居世界第四,但海洋面积和海洋资源相对贫乏。中国海岸线18000公里,岛屿线14000公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中国对12海里以内3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具有完全主权。连同24海里毗连区、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最长350海里的大陆架,中国共对46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水体、海床及其资源能源、海洋勘探和水体以上空域部分的管辖权。中国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加上4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海面积,中国总体管辖国土面积应是1420万平方公里。另外,在中国管辖区内,还有6500多座岛屿。但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方面看,不仅中国海洋国土总面积不算大,人均海洋国土和海洋资源更是极端贫乏,而且目前面临着被多方蚕食和瓜分的现实危险。

 中国在维护和捍卫海洋安全方面有过沉痛教训。屈辱的近代史告诉我们,必须重视海洋安全,维护海洋权益。曾有统计称,1840-1940年,中国遭外国从海洋入侵470多次,兵力近50万人,清朝政府被迫签署50多个卖国条约。在中法马尾海战、中日甲午海战两次战争中,中国海军实力并不亚于对手,但最后终遭败绩,被迫割地赔款,这与缺乏海洋大安全、大战略观念也不无关系。建国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海洋权益、海洋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当前,新的安全观、海洋军事空间观、海洋主权观不断出现和提升,现代战争技术手段迅速提高,海洋大大增加了战略回旋空间和战略纵深。中国政府和各阶层民众正注意从中国惨痛历史中汲取教训,逐步把维护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提上战略高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