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畢得經(Horace Pitkin)

(2005-12-17 19:47:47) 下一个

【1871-1900】

  可能大部份的中國教會都熟悉「劍橋七傑」,那是一個英國學生參與海外宣教的事蹟,他們的行動曾大大地震撼了那個重視學術地位、崇拜運動才能的時代。在美國20世紀的初期,宣教史上也有「耶魯三傑」,這三個人分別是路思義(Henry Luce)、畢得經(Horace Pitkin)、和艾迪(Sherwood Eddy)。

  這三個人在耶魯唸書的時候,與「劍橋七傑」一樣,都加入了「學生志願軍」。所謂的「學生志願軍」,就是在上一個跨世紀的年代中,成千上萬的西方基督徒知識青年,響應「在我們這一代中,將福音傳遍世界」的號召,因而成立的「學生志願海外宣教運動」(The 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 for Foreign Missions)。

  「學生志願海外宣教運動」是超宗派的,也是跨校際的。有些學校是由畢業生與在校生一起成立差會,選定一個地區或某一項事工為他們特定的宣教工場,把人力與財力投注其中。「耶魯在中國」的計劃就是一個例子。

  耶魯大學當年是最熱心海外宣教的一所著名學府,在每四年舉行一次的學生宣教大會中,出席人數總居各校之冠。因此路思義、畢得經、與艾迪在學校時就受到影響,開始注意許多未得之地與未得之民的訊息,準備踏上宣教之路。

  畢業後他們一起進入神學院受裝備,也一起訪問各大學,傳遞宣教負擔,他們不僅是才華洋溢,同工間也情同手足,因此被稱為「耶魯三傑」。

  畢得經是三個人當中最早出發到中國來的,他於1896年踏上中國,選定河北省保定府為工場。宣教是要付上代價的,四年後,畢得經不幸遇上了義和團之亂,慘死在暴徒的手中,身首異處。他的妻子在兵慌馬亂之中帶著襁褓中的嬰孩逃回美國,才躲過這一劫。但是畢得經在臨死前,仍顧念中國這塊古老的土地對福音的需要,懇請一位中國基督徒務必設法將自己最後一個心願轉達給在遠方的家人;他的心願就是:當兒子二十五歲時,一定也要來中國宣教。

  想必他妻子的心中充滿了痛楚與不捨,但她勇敢地將對丈夫的愛,轉為回應天父的大愛;他們的兒子後來果真回到中國去,繼續父親的宣教工作。

  畢得經並沒有白白犧牲,他的殉道換來了耶魯人對海外宣教更強烈的負擔與更具體的方案。「耶魯海外佈道會」(Yale Foreign Missionary Society)於1902因應而生,差派了許多耶魯畢業的宣教士來華。之後更更名為「耶魯在中國協會」(Yale-in-China Association),表明只針對中國宣教的立場。同時選定湖南省為工場,透過高水準的醫療與教育事工,為中國留下不可磨滅的貢獻。

  回顧西方的宣教史,想起龍維耐醫師曾說:「學生是宣教的命脈」,在上一個跨世紀的年代中,這條命脈是強勁有力的,而如今我們即使面臨另一個跨世紀的年代,這條命脈是否能延續到台灣?我們期待也有一支「學生志願軍」從台灣興起,獻身為主,將福音遍傳。

 

附記:台灣跨世紀異象與目標

台灣教會目標    ★200萬信徒   ★ 1萬間教會    ★ 200位宣教士

台灣教會異象 ★獻身為主:培訓新生代、中生代、前生代各2001位獻身進入21世紀營造天國。
       ★福音遍傳:在這個世紀結束前讓台灣每一個人接觸到福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