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网恋的悲喜

(2008-02-23 22:36:15) 下一个

       
        网恋,这个上世纪末才出现的新名词,现在已经是星火燎原,借着互联网烧遍了整个世界。而其过程和结局也如同人的性格和一生,亦喜亦悲。实例就不多谈了,大家亲身经历的耳闻目睹的道听途说的,举不胜举。这里粗略地分析一下其缘由和类别。

        原因之一,实用的需要。网恋基于网络的魅力。网络是很实用的,不光学习研究资料、数据、文档都可获得,连婚姻爱情也可以源此,可谓是天文地理,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里说的获得爱情是因为网络极大地扩展了我们对外界交往的生活圈,尤其是对交通不便、含蓄内敛的中国人。无限的虚拟世界比起聚会、舞厅、酒吧、学校、单位、教会等等这些有限的实际空间要大得大得多。这一来,人们认识更多朋友的机会就大大增加,而这些友情中有的就可以发展成爱情。所以网恋是拥挤的地球、失调的男女比例、有限的个人活动空间等等共同作用的产物。

        原因之二,人性的倾向。弗洛伊德分析过,人多少都有分裂人格。少的就象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整体显示正常,只是偶尔有一些幻想,这些美好的幻想给人带来的多半是正面的作用,调剂一下刷新一下。多的就不好了,大都会有负面影响。甚至,多到偏执时就是妄想了。这时人的整体为了调节情绪的平衡,避免过多的肌体紊乱,就会潜意识地希望将这些不同与主体性格的妄想剔除出去,而被剔除的妄想性格就成了多重人格。妄想有攻击性的也有自我保护性的,许多幼年受虐的孩童就往往会有多重人格。网恋呢,类似的,只不过不是因为攻击或保护,而是因为人在现实中的不完美。人无完人,就连我们看为最幸运的富有帅哥靓妹,他们也有自己认为的不满之处。而网恋就可以成全这样的不完美,网络中自身的形像可以修饰、加工、隐含、甚至造假(当然是往好的方向造) ,这些在面对面的现实生活中是比较难的。人人都知道,人之交往,第一眼初印象非常重要,就象工作面试。而网恋就巧妙地避免了这一点,让人不论美丑,都有公平的机会,不打照面而聊先。人又是感情动物,等到有感情基础了哪怕只是几天,相貌的功用就大大削弱了。所以我原来的几位推崇网恋的同寝室女友都不约而同有这个原则,即网上认识两周后才开摄像头。到这里有人会发问不是人人网恋都搞假搞完美啊有很多真人如实介绍自己的啊 。我只能说,那是程度的不同。就象幻想和妄想的区别,人或多或少都会美化自己,轻的只是掩饰一下大的缺陷,表现出另一个平凡中带美德的自我,严重的就活生生再造出另外一个虚拟的完美自我。所以说网恋之与传统的恋爱就好比台上化妆之与台下卸妆。台上化妆中的性格平淡自信一点的化淡妆,戏剧话人格的就化浓妆。至於台上台下都没妆的那是粉丝,不是冲着网恋去的。

        网恋又有几种类型。一是淡妆型。都知道了,不做太多的修饰。据不可靠的报刊媒体统计这种网恋的成功率最高,因为没有瞒太多呀。刚刚认识时两人不凭相貌,而通过文采口才兴趣爱好交往,其他的方面与自我描述的相差不大,所以时间长了,很容易接受对方。这种的结局有不少是皆大欢喜的。

        二是浓妆型。现实生活中的自我与网上描述差别过大,导致知道真相后很容易一方失望或是双方都失望,继而产生龃龉乃至怨恨。这个占了网恋之悲中的大多数。文学城也有不少这样的帖子,有些受过打击、失望之极的人甚至呼吁大家都不要网恋,免得自寻烦恼,悲剧收场。

        以上两种虽有差异,但目的还都一样,为的是寻觅真爱。三是戏弄型。这种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网恋了,因为某种原因在网上逢场作戏而不求结局,甚至伪装性别。北美的MySpace曾经出过男生扮的假Lady和女生扮的假Gentleman网恋谈到一快儿的讽刺搞笑之事。这些所谓的网恋是何目的、到何种程度主要取决于玩家的心态。

        四是公干型。就是为了打击少年性侵犯者而由政府执法机关及媒体联合行动搞的合法圈套型网恋。最近开始出现。尤其是在美国。由MSNBC和地方执法机关合演的法律秀To Catch a Predator 就是这种圈套网恋。他们用不满18岁的特别是十三四岁的男孩女孩做网上的Decoy,等有人上钩提出性爱关系后,被记录在档,在约会地点处被擒拿归案。不过能上这种钩的中国人中几乎没有。倒是一次有位印度学生被逮,哭诉不知美国法律。

        还有一些网恋或因欺骗钱财或因获得情报等等,不占多数,就不在这里提了。而那些为寻觅真爱去网恋的,几乎都想有个欢喜的结局,这就需要自身的定力了。把网络只当作个工具而不是生存空间,多求网恋的结局而不过分沉迷于过程,就不太容易会在虚拟世界里迷失了方向。




       
如梦令:网上交友无度,不知身在何处。兴尽欲求缘,伊人已从他路。悲促,悲促,眼前一片迷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