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官的欲望和快乐

活了这么多年,才发现自己是这么的感性,让我的眼睛带着你的心去飞。
个人资料
正文

月红变季红 之六 为何是五行而不是六行七行?

(2008-02-03 08:10:29) 下一个

月红变季红  之六 为何是五行而不是六行七行?

            人有五指(趾),音乐有五阶(pentatonic,西方的七个音阶diatonic源于传统的pentatonic,其中4发,7西两个半音在中国传统音乐里不被采用,所以不是CDEFGAB而叫宫商角徽羽),是不是这就是五行起源的来历?

            世界上的事,追本溯源,越来越会发现起于源于虚无的实在----《圣经》,《易》,宇宙起源,甚至数学----它们的存在,给人的感觉像是在无尽空旷的天空中,凭空出现了一块砖头,在这块砖的上面,人们才能脚踏实地,逐渐构建出我们世界上所有学科的基石,如道德,哲学,数学等基础学科。众所周知,西方任何现代研究课题的建立,都是建立在一些假设前提下由逻辑环环相扣,演绎开去的。这些假设最底层,最基本的那一个假定,就是课题真实与不可证之间的界限,套用在人类世界上,那块砖头,就是从虚无访问理性世界的第一块敲门砖。据说作为整个自然科学基础的数学,如果你从应用数学这个当代最高的楼顶向下深究,“十几个楼层之后,再往下,那里没有地基,因为下面空空如也!”这就是说,数学大厦,像漂浮在外太空的宇宙飞船,最下方是广袤的,却不空旷的虚无。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就是陈景润想证明的“1+1=2”,信手拈来的例子是学几何的第一条公理: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公理就是不需要(无法?)证明而自然存在,永远正确真实的原理。姑且不论“正确”和“原理”的条件性,光是问谁发现1+1=2?是谁规定它们永不交接?问题的回答里无可避免地晃动着我们人类自己的影子。

            在这个背景之下,我们再转过身来看中医里近代被批判得无招架之功的五行学说(最无招架之力的是五气六运学说----简称运气学说,就是你去赌钱要靠的“运气”一词的来历):

            五行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古代帝王教科书的《尚书  洪范》里,说箕子以“洪范九畴”帮助周朝治理天下,九畴之一,就是五行。但是,这里的五行除了指明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描述了每一种的特性之外,并没有涉及之间的关系。所以,充其量,只能算是五元素说。

            战国晚期,齐国邹衍为了解释朝代更迭,提出了五行之间的生克顺逆的顺序,产生了五德始终说。如果这只是解释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那么,同时代的《黄帝内经》将之与医学实践的紧密结合,表示五行学说已经成熟地指导着当时的医学---虽然中医学的实践从来不拘泥于五行学说。从《黄帝内经》里阴阳与五行学说结合的情况来看,五行学说可以作为阴阳学说的细化,与临床结合起来后,就可以对人体疾病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更深层次的研究和说明。《黄帝内经》通过这个结合对中医的千年延续传承做出了最突出的成就,因为在方法论上,后世医家到目前还没有能超过它的,因此,清代中医大家陈修园说“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也许大家会说,你看现代,新学说新知识层出不穷,中医还守着几千年前的一本书皓首穷经,值吗?如果你这样认为,那你并不错误,而只是无知:现代科学的新学科新知识是沿着从能量到物质这个研究方向,向频率波长越来越大的物质世界向下无限细分,如现代生理学研究到细处,产生了细胞膜生理学,甚至开始与量子力学的研究领域靠拢,却从没有转过身去向上探寻,研究当一个细胞生存的生理学原则,到一类细胞组成组织后,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有冲突后,与集体生存最大化的原则冲突时,个体原则与集体原则和谐解决冲突的机制和机制产生的原理(不觉得“建立和谐社会”在立足点上比鼓励个体最大化生存的“自由,平等,博爱”更厉害吗?),更不要说组织,器官,系统,人体,家庭,社会,大自然,宇宙这些复杂系统之间不同层次,不同交集,的动态平衡了(西方研究问题的这种方式,源于亚里士多德,光大于简化主义(reductionalism)的流行,系统论准备绕过这个困境,本系列会涉及)。

西方早期的自然科学家,始终都是哲学家。现在学习到科学的高阶,就是Ph.D.,这里的Ph就是philosophy(哲学),代表的是西方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哲学(而不是社会哲学,甚至马恩哲学)。而东方的哲学家,却一直是社会学家。“不为良相,就为良医”,这里的“良医”的领域,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天文,气象,地理,农艺,哲学,音乐,生物,物候,和现代分类的生理,病理,药理,心理和社会学-----1977年,恩格尔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提出医学是一种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后,心理学,社会学才在西方被纳入医学领域。而这两个学科,都是人文科学的重要分支。我国中医医学院资深研究员,首席心脑血管病专家陆广萃在1999年“第一届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大会”上提到,当代西医学的发展,分别从“化学层次向生命层次,生物医学向人类医学,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对抗医学向生态医学”发展,这些转变,正逐渐与中医几千年所关注的领域开始重合,区别是精确有余,范围深度广度都不及。所以,WHO又预测,将来的医学模式,将朝着“全能医学模式”转变,范畴将是“融和现代医学,西方医学,科学医学,实验医学,对抗疗法出现以前,业已存在,古老的,具有文化,地域特点的治疗手段。”于此,可以看到,人类运用由科学这个有效却不唯一的精细研究工具得到的知识的方向,最终还是会来一个U型大转身,将注意力汇集在能量和物质并重的领域----这个中医一种强调的“中知人事”的社会学(“上观天文,俯查地理,中知人事”)上,并最终走入被马恩称之为“第一生产力”的人的内心,去探寻人与宇宙的链接----能量的通道。

科学史上有四位伟人: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以及《时间简史》的作家史提芬.霍金(Steven Hawking(不是写恐怖小说的那个畅销小说家Steven King哦,^O*)

伽利略写道:“哲学,就被写在我们眼前这本巨大的书本上,但是如果我们不先学会书写它的语言及符合,我们就无法理解它。这个语言就是数学,符号就是三角,圆和其它的几何图形。”他虽然是现代科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强调的却是去理解事物的内涵与意义,而非预示与控制(请自己对比现代科技与资本主义功利的一面结合后的恶果)。在这一点上,《黄帝内经》强调天人合一,可以说是格外的明智与克己,虽然在具体方法----五行学说上,走上的还是哲学而非数学的路(到了《周易》,情况有所改观,本系列以后会讲到)。

牛顿作为一个人,远比作为巨人肩上的神要有趣得多。将手表当鸡蛋煮让芸芸众生误解了他的勤奋是花在科学上。他的一生,花在玄学与神秘学上的时间,要远多于在科学上,他深信,世界这个谜一般的混沌体,可以通过科学实验来明了,更可以通过神秘的,隐含的信息来揭示(判官自己的解释是:物质世界就像是一页弯曲成U形的纸,上面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可以用科学,这个从纸面上划过的方式来衡量和计算,也可以用这两个点之间最短,穿过它们之间的空间的方式来计算,能量,就是计算的载体,而当代量子力学的进展,也使我们可以窥见这种可能。详细的内容见后文)。从他担任三一学院院长到他去世这20多年里,他积累了大量关于炼金术,基督教启示录,非正统的神学理论及不同神秘物质的笔记,而且他的神秘学著作到现在大多数从来没有发表。牛顿在经典力学的地位,导致后世西医学将人体直接看成一堆细胞通过像钟表原理一样的大小齿轮组成的机器,后世对牛顿所有的思想“见树不见森林”,以偏概全的理解,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里药厂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利益簇拥下,至今仍然根深蒂固,积习难改,而科技的进步(而非医学理念的进步)推波助澜,统治了现代人,特别是西学东渐影响之下中国人的大脑。现在,在西方的医学界已经自发地有学者在开始试图纠正这个不全面的见解,只是声音还太微弱,民间也有学习草药自己给自己当医生,寻求用替代疗法,另类疗法调整,紧急情况才去(西)医院的轻,中,重结合的保健方式。

物理学永远是引领化学,生物学的学科。爱因斯坦将能量和物质放在了不同空间里来研究,提出E=MC2这个能量与物质转换的公式,给人类的目光重新纠正了方向,后面的量子力学的应用,才使得半导体,手机,电脑成为现实。而世界公认在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Steven Hawking认为即使是宇宙和时间,都有一个界限,都有一个开端,就更让人揣测在大写着的“人”字的脚下那块巨大的砖头之下方,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也许,那就是神学家所谈论的“上帝的家”。

所以,《黄帝内经》如同伽利略口中的“哲学”,加上五行理论和《易经》这个“哲学计算器”(下一篇《不懂易不足以言医的易卦与阴阳》会提到),就成了每一位中医师手中的工具。而历史上每一位中医大家,没有现代科技的撑腰,在短短一生当中要学习覆盖人类几乎所有学科的知识并付诸实践,而依靠的仅仅是民间乡土文化的支撑,完全是令人闻之起敬,叹而观止,唏嘘不已的事。《黄帝内经》给出的方法,从理论高度上来讲,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伽利略这些西方先哲相比,也毫不逊色。

            那五行学说究竟如何有幸担当中医理论支柱的呢?

五行的数字五,不应该只是摇头晃脑的算命瞎子用五根手指讨生活的方便顺手,虽然十进制的河图,洛书,无一例外地将“五”列为“中土之数”,认为与之对应的“土”为厚德载物,万物生息的载体,因此具有一种平衡于潜能与确切的特性,但心里老感觉缺少了点数学上的佐证,无法让人信服。

            照概率,1个数字只能有一种生存方式,即形单影只,孤魂野鬼;2个数字好一些,至少可以相映成趣,夫唱妇随,各表一枝;3个数字起变得生动起来,如三国鼎立,三人成虎;从4开始,4个数字之间的关系就不呈线性递加了:

4!(4!是数学语言,意思是4个物体之间的排列组合方式,如四个苹果排成一排,排序的可能组合方式是6种,下面同理)有6种组合方式,5!有10种,6!就是14种,7!就是21种。(学过排列组合的同学可以查表迅速得出答案,否则,就必须像五行图那样将各个点用线连接的方式来一条条地数有多少种可能啦。什么?你没有见过五行图?@*#^$^&%*^…..你还是不是中国人哪?唉呀算啦,用美国军方五角大楼的俯视图也可以,西学东渐啊)

            而现代神经学对人类大脑的研究发现,大脑同时跟踪和处理7个概念的时候是最有效率的,概念的数字增加2个到9和减少2个到5,大脑都可以胜任和不感觉到无趣。作为具有10种可能组合的五行学说,在排列组合的可能性上,可谓达到了高效用脑的极限,在没有电脑的过去,满足了河图,洛书对找到潜能与确定的平衡点的要求:在人脑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将大千世界简化为可以在意识层面评估的数码意识流。(什么?那下意识和无意识层面咋办?kao,你是来踢馆的吗,i服了uok,上至俺们中医老祖宗扁鹊,下达现代美国医学界(例如,美国一个叫Mona Lisa Schlz的神经生理学医生,《Awakening Intuition》的作者)都发现了用直觉诊断的简洁快速全面。本系列后续的文章会谈到。

            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而不是实践工具,一定要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敢面对千变万化的临床。例如,《黄帝内经  藏气法时论》所载的五脏所苦和宜食,按五行学说,任何一种元素,与其它四周元素都能发生生克关系,比如金,金能生水,被土所克;能克木,被火所克。再如水,水能生木,被金所克;能克火,被土所克等等。既如此,五脏宜食五味中的任何一味,都能用五行学说加以解释。那么所谓肝宜食甘,心宜食酸等说法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绝不是从五行学说本身推演而来,它的有效,必定是从医疗实践里得出的经验总结。《黄帝内经》只是按五行学说对其做了解释和归类。由于各种结果在这种学说里解释得通,即使说明这种解释带有某种随意性,而科学是不允许随意性的,这就是五行学说和天人一体学说的缺陷。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为什么流传甚广,本判妄自揣测,就在它的不明确指代,因而可以套用在任何两难选择上。同样,五行学说的灵魂也在于它的灵活----否则,当我们面对连当代最先进的电脑都无法跟踪并预测的复杂系统-----人体,并行计算最多7个左右概念的人脑如何能应付得过来?不在更高层次上抓住事务特定结构所表现出来的功能,从功能分析的角度,从最顶层的功能开始,剥笋子一样层层分析下去,另无它法。西医用概率来处理类似情况值得借鉴,但中间的接轨繁复而事倍功半,也许将来系统论和控制论在电脑的帮助下,会助中医一臂之力,既然这样,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月红变季红  之七 五行的现代附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