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快乐成长,出现一个奇迹
海伦·凯勒“转世”
为唤起女儿生命中的无限潜能,我教育女儿的第一招是找感觉。我相信她是天才还不够,关键的是让她自己找到天才的感觉。
崔健唱过一首歌,我记得其中两句: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我的毛病是找不到感觉。感觉对了,才会跟着感觉走,生命在好感觉中提升,才会越走越顺。你有了天才的感觉,你会成为天才;你有了英雄的感觉,你会成为英雄;孩子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觉,他就会成为好孩子。我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深深体验到给孩子塑造好孩子的感觉,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受铃木镇一的启发,为树立嫔嫔的自信,我首先塑造她是天才的感觉。怎么塑造呢?除了平时不断地在她幼小的心灵播撒天才的种子外,有一个戏剧性的故事让女儿真正找到了天才的感觉。
美国19世纪有一位又盲又聋的女伟人——海伦·凯勒。六岁半一个字不会说,18岁会五国语言,全世界轰动。我对她的事迹很感兴趣。有一天我看《海伦·凯勒传》,无意中发现海伦的生日是1880年6月27日,我女儿的生日是1980年6月29日,看到这里我脑子一闪,精神为之一振,天下竟有如此巧合的事!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箭一般地冲回家,兴奋地抓住婷婷。“婷婷,太好了,天大的好消息被老爸发现了。我一直在纳闷,你为什么这么聪明,这么有灵性,原因终于找到了。搞了半天原来你是海伦的转世啊!”
“怎么证明?”婷婷不解地问。
“你看,你的生日跟海伦相差整整一百年,一天不差。”
“真的吗?”婷婷瞪大了眼睛。
“白纸黑字,一无不差。”我把书递给婷婷。婷婷连忙凑过来,一看,有点失望。
“她是6月27日,我是6月29日,相差两天。”
我不慌不忙地解释道:“据我了解,一天不差,海伦妈妈生她时是顺产,你妈妈生你时难产,刚好耽误了两天。”顿时,婷婷两颊飞红,两眼放光,仿佛海伦的血液在血管里奔腾,海伦的灵魂在脑海里游荡,感觉找到了!
许多年后,停障自己讲,海伦给了她无穷的力量,小时候做事遇到困难时,就想象自己是海伦·凯勒。
“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
为了保持婷婷的感觉,我抓住每个学习和生活的细节,让她时时体验到,她当时的行为就是天才的行为。由于早期识字,女儿特别喜欢读书,如痴如醉,爱不释手。女儿是个听障孩子,比健全孩子更需要自信、更需要坚强。为了强化她是天才的感觉,我在女儿的玻璃台板下,压了一张美国的《天才儿童行为表》,表上第一条就是看起书来废寝忘食。我有意将女儿的行为与《行为表》联系起来。每当女儿因看书而耽误了吃饭睡觉时,我并未将书没收,而是欣喜地把女儿拉到写字台前,无限激动地对女儿说:
“婷婷啊,婷婷,你看,《天才儿童行为表》第一条写的是什么?看书时津津有味,忘记了吃饭睡觉,你第一条就符合,你说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女儿眼睛一亮。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女儿越来越坚信自己是个天才,她的感觉也越来越好。婷婷的故事也许对许多家长有所启发。为什么现在有的独生子女学习成绩不好,许多家长百思不解,彻夜难眠。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找不到感觉。什么感觉?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学习天才的感觉!
由于应试教育衡量孩子的标准只有一个,分数,因此家长互相攀比,恨不得自己的孩子都是第一名,最起码也是前三名。而第一名只有一个,绝大多数的孩子达不到,于是好孩子的感觉渐渐减弱了,甚至消失了。就是偶尔脱
颖而出,也战战兢兢,担心万一掉下来怎么办。我认为孩子与孩子之间不是不能比,而是要看怎样比,有的家长拿别的孩子的长处与自己孩子的短处比,比来比去把自己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比没了。这对孩子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背国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
为强化女儿天才的感觉,在婷婷八岁那年,我做了一个实验,对女儿,也对自己提出了新的挑战。
有一夭,我郑重地问女儿:
“你想不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会背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的孩子?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别说残疾孩子,就是健全孩子也没有人会背!你敢不敢背?”
此时的婷婷已有了强烈的自信心,她很干脆地回答:
“好!”
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可能24小时不吃饭不睡觉,经历千辛万苦,也未必能背得出来。而我就是用教孩子说话的方法,让女儿快乐,让女儿陶醉,让女儿狂欢,把她的潜意识充分调动起来。我把1000位编成一个惊险荒谬离奇的故事,她一天背 100位,十天就背完了。刚开始时,背一次需要20分钟,到后来5分钟就够了。
背出小数点后一千位,创造了世界之最。生命的潜能令人叹为观止,我激动地对女儿说:
“太了不起了!婷婷,别人能做到的,你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你也能做到,爸爸真是太高兴了!这件事还轰动了中国残联。残联主席邓朴方专门接见了我和女儿,给予了高度评价,称此为“爱和教育创造的人类战胜自我的奇迹”。
太好了,只少数了两个
我教女儿的第。招是尝甜头,让女儿尝成功的甜头,而不是失败的苦头。传统的观念认为,努力导致成功。而我认为往往是成功诱发动力。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往往看到成功的希望,才有努力的力量。积累小的成功才能
化为大的胜利。怎么让孩子尝甜头呢?记得女儿七岁刚接触应用题时,有一次,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换了其他家长两记耳光早就过去了。错一道题
还情有可原,错九道题那就不可饶恕。而我看到对的这道题,脑海里涌现出美国电影视生情》里那位优秀的白人教师。他在给一名长期受到种族歧视的黑人孩子上课时,耐心地说:孩子,老师相信你是天下最好的孩子,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你不要紧张,仔细数数老师这只手究竟有几个手指?那孩子缓缓地抬起头,涨红了脸,盯着老师的五个手指,数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开口说:三个。太好了,你简直太了不起了!一共就少数两个。老师的鼓励像久旱的土地遇上甘霖,孩子的眼睛一下子放光了。电影<师生情》这个片断,令我永生难忘,也给我莫大的启示。面对十道应用题,做错的题我没有打叉,做对的题打了大大的勾。而现在有的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孩子做对的题目只打小小的勾,生怕学生骄傲。做错的题目却打一个大大的叉,有时把纸都给戳穿了。
婷婷做对了一道题,我想到的是鼓励,想到的是她小时候蹒珊学步,我欢欣鼓舞的情景;想到的是她第一次喊爸爸,我泪流满面的情景。于是,我满怀深情地对她说:“简直不可思议,这么小的年龄做这么难的题,第一次居然就做对了一道”婷婷露出了喜悦的表情,她还想进一步证明自己。“爸爸,你小时候,会不会做?“我肯定不敢做,像你这个年龄,这么难的应用题,爸爸连碰都不敢碰。婷婷顿时信心倍增,仿佛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自由地翱翔在数学知识的天空里,仅用三年时间学完了小学六年的数学课程。
儿子成了凯旋的英雄
数学如此,作文呢?我曾去过一个三口之家。孩子愁眉苦脸地坐在桌前,作文本上只有几行字。爸爸、妈妈斜倚在沙发上,眉头紧锁,脸上阴云密布。孩子“会挠挠耳朵,一会抓抓头发。手里的笔握住又放下。
“写了几句?”爸爸终于打破沉默。
“七八句了,妈妈,下一句该写什么?”孩子忐忑不安地问。
“一个下午,就写了七八句,还有脸问下一句。”爸爸忍无可忍,提高了嗓门,山雨欲来风满楼了。我连忙把做父母的拉到另一房间。
“孩子的作文怎么样?”我关切地问他们。
“头发都烦白了,哪是他写作文,简直是我们在写作文。”做父亲的正在气头上,直摇头。
“你们平时怎么辅导?
“买《优秀作文选》给他看。”我注意到桌上《优秀作文选》参考书堆得老高。
“请问,看的效果怎么样?”
“一本也没看完,每次看都怒火中烧,气不打一处来。”
“为什么?”
“每次给儿子读《优秀作文选》时,刚开始心情蛮.好,读着读着,一股无名之火就往上冒。最后总是忍不住对儿子说:‘人家是人,你也是人;人家一个脑袋,你也一个脑袋;人家能写那么好,你为什么写这么糟!家长的心态似乎失衡了,眼睛都盯在孩子身上,为什么不能想想自己?我为孩子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忿忿不平。
“你自己能写这么好?”我不禁问道。
“我也写不出来。”男主人的进攻停止了,说话音调降下来了。我继续乘胜追击。
“你也写不出来,硬要让孩子跳三尺高,你不是硬要破坏孩子的感觉吗?”
男主人一怔,心想难道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他不愿把火引到自己身上,但又觉得我讲的话有道理,不禁问道:
“那你说怎么教孩子写作文?”
“和教孩子学说话的原理一样。孩子开口说话时,你们都是天才的赏识教育家,本能地把要求降到最低、最低。当孩子第一次能够说出喝水的意愿时,哪怕只讲一个字‘水’,甚至‘水’都讲不清楚,讲成‘堆’( d ui)时,你都会激动得忘乎所以。唉呀,不得了!儿子会说水了,赶紧打电话告诉爷爷奶奶、公公婆婆。七大姑八大姨听。
“一个‘堆’,传遍了整个家族;一个‘堆’,儿子成了凯旋归来的英雄,尝到了学说话的无限喜悦。所有的孩子不都是在这种状态下学会了人世间最难学的口语吗?!”
父亲听得入神了,身子向前倾了倾,面部表情放松了些,拍着脑袋说:“对了,有道理,可是口语毕竟与书面语言不一样啊!”男主人的疑惑还未完全消除,他想知道具体的方法。“其实本质是相同的,假如你孩子学说话,第一次表示要喝水时,开口便说:‘爸爸,请给我喝一杯水,好吗?’你保证吓一跳,认为这孩子有毛病。为什么?因为那时孩子说一句完整的话是异常的,说一个字反而是正常的。”男主人听得津津有味,眉开眼笑了。我继续剥茧抽丝。
“首的心态要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的状态,孩子的作文刚开始写不好是正常的,写得好反而不太正常,再不好的作文里面总有几个通顺的句子吧。作文里头的好句子,难道不就是学说话的‘堆’字吗?”我轻车熟路地讲述了婷婷的故事。“女儿刚写作文时,我们都在作文的好句子下画出红色的波浪线,再好一点,双道波浪线。吃晚饭时,就让女儿读好句子给全家人听。她读得摇头晃脑,我们听得如痴如醉,然后热烈鼓掌。她读完后,我再发挥我朗读的优势,念得抑扬顿挫,富有美感,然后对女儿说:‘婷婷,简直不可思议,这么小的年龄能想出这么好的句子,爸爸小的时候怎么就想不出来,能不能给爸爸介绍介绍经验?”’
“她每次介绍经验,越说越激动,越说越有好句子。最后,做梦都梦到好句子。好句子越来越多,作文就越来越好了。十岁时女儿就与我合写一本书《从哑女到神童》。婷婷六万字的科幻小说写得十分精彩,好多孩子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也要看。”男主人完全被折服了,脸上已是晴空万里。他找到了通往彼岸的船,而以往他连码头在哪里都不知道。
“差远了”与“强多了”
通过上面婷婷的两则故事,但愿家长能走出家教的一种可。怕误区。
当今中国,许多家长深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感到自己这一辈子被耽误了,不行了,就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强烈的补偿心理使得他们在教育孩子时,往往这样抱怨孩子:
“你啊,你啊!瞧你这副窝囊样,和老爸小时候比,可差远了。”
孩子静下心来盘算,不由泄气了,心想:“你们现在都不行了,我和你们小时候比还差远了,我将来不是全完了吗?”而我在教育女儿时经常讲:“爸爸是了不起的爸爸,但和你小时候相比,可差远了。”婷婷浑身是劲,对未来充满信心。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
孩子一旦出了问题,家长往往把责任怪在孩子身上:你怎么了?你又怎么了?而我女儿出了问题,我总是反省自己:我怎么了?我又怎么了?我认为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庄稼长势不好,我们从未看到一位农民双手叉腰,怒不可遏地站在田边抱怨:“我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仁至义尽了吧!你们为什么长不高?!”
农民都懂得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学习不好时,我们为什么要一味指责孩子呢?常有这样的情况,家长在辅导功课时,孩子遇到难题,家长就说:这么简单的题,你一定会做。其本意是为激励孩子不怕困难,然而效果适得其反。孩子做出来了是因为这道题太简单了;没有做出来,孩子会想,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难免更加自卑。如果家长换一种说法,这道题的确很难,但老爸相信你也许能行。成功了,孩子会想,瞧,我多棒!失败了,的确很难,也有台阶下。家长还可以比较一下,“你一定要成才”与“我看你
准能成才”,哪句话更适合孩子听呢?
"谁说了算"与"够朋友"
我坚信最重要的家教观念是家长和孩子人格平等。我和女儿之间绝对是朋友关系,而现在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我常听一些家长边打孩子边说:“我倒要看看,到底谁说了算,到底谁说了算!”真是怪了,孩子都十几岁了,谁说了算的问题还未解决,好像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有位父亲形象地比喻,如今与孩子的关系好像是阶级斗争,我们
松一松,阶级敌人就攻一攻。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君臣父子的伦理关系,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影响。父亲在孩子的心目中似乎该永远象征着一种权威,苦孩子胆敢向权威挑战,结局往往是一顿臭打。
“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家长总想维持在孩子面前的优越感。
一位母亲理直气壮地对孩子说:“父母打骂孩子是天经地义的,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不服气没用,你想拿石头砸天啊!”一位父亲讲:“打别人的孩子不行,打自己的孩子却是‘官’的(南京话意思是‘应该的’)。”
言下之意打子女仿佛是做父母的专利,这倒一点不假。大街上有人在打架时,人们会上前劝阻;如果换成父亲打儿子,大家便习以为常,无人过问。
我与女儿之间最频繁的口头禅是三个字:够朋友。按北方话说:哥儿们!记得小时候经常与嫔嫁开玩笑说:如果你是男孩的话,老爸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与你结拜兄弟。
一句“够朋友”,任何矛盾都烟消云散。
一句‘够朋友”,远胜空洞的说教。
一句“够朋友”,父母与孩子结成知己。
够朋友,是孩子的呼唤,是时代的呼唤,是时代发展到今天的必然。正如黎巴嫩一位诗人所说:您的孩子并不是您的孩子,他们是生命之火的儿女。他们通过您来到人世,却不是您的化身,他们整天和你生活在一起,但并不属于你。
竖大拇指还是竖刀子
我身上其他肌肉不发达,惟有大拇指的肌肉很发达。女儿从小到大,只要在我身边,我的大拇指总要在她眼前晃来晃去。我曾经对婷婷开玩笑说:“爸爸的大拇指总是这样翘着,早晚有一天要抽筋。”不同的手指不同的含义。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用食指指责孩子的脑袋:你这个小傻瓜,咋这么笨啊?我对女儿使用最多的手势就是竖大拇指,在女儿心中,大拇指就是“你真棒”“你真行”,就是一道金色的阳光。如今,在南京婷婷聋童学校里,每个老师都学会了对孩子竖大拇指,两三岁的孩子学会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竖大拇指,向同伴表达自己的爱。每位老师,给学生批作业的时候,总要划个神采飞扬的大拇指,赐予孩子力量。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家长根本不会对孩子竖大拇指,结果大拇指的肌肉也随之萎缩了。一次我在一所少年工读学校作完报告后,一位母亲满面羞愧地站在我身旁,泪痕还挂在脸上。
“周老师,你千万别走,听我说两句心里话,好吗?”
“怎么了?”我同情地问。
“办果早几年听您的报告,儿子就不会进工读学校了,我那时不知道翘大拇指。”母亲的眼泪已流出来了。
“你翘什么?”我追问道。
“为了让儿子专。已做作业,我们哄吓诈骗什么招数都用过了,就是没办法。只有最后一招,儿子做作业时,我和他父亲轮流拿一把刀在他面前晃来晃去,以此为逼,哪知学习不但没有逼上去,反把儿子逼进了工读学校。现在真是悔恨交加。一个动作胜过千言万语,不同的动作效果却有天壤之别。
“太好了,除了不对的地方”
十几年前,我从书上读到美国的一种自然教学法。只要是孩子乐意做的事,家长老师的评价永远是两句话:
太好了!除了不对的地方;
太好了,只少数了两个;
太好了,只错了九道题;
太好了,只不过把水讲成了堆(dui)当时我百思不解,如今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为什么“太好了”的评价对孩子有着如此神奇的扭力呢?其原因在于不管孩子表面上多么骄傲,内心都是脆弱的,弱小的生命常常担心自己不行。一个“太好了”,仿佛是春雷一声响,孩子吃了个定心丸,情感闸门一下全部打开。你接着乘虚而入——“除了不对的地方”,孩子就听得进去,容易接受。此时孩子的生命处于一种舒展开放的状态。“太好了”,今天美好,明天更好。生命在这种状态下茁壮成长。
而现在有些家长,就‘伯孩子翘尾巴。他们受文革影响,喜欢空洞的说教。教育孩子时第一句话往往是:妈妈不得不承认,你的优点还是有一点点,但是……
一个“但是”,后面全是缺点,滔滔不绝,仿佛在介绍系列产品,潜台词就是“太糟了”,除了对的那一点点。孩子一听这种话,情感闸门全关。难怪孩子嫌父母唠叨,孩子此时的生命处于封闭状态,就像小乌龟一下把头
编了回去,刀枪不入。家长的千言万语只能化作耳旁风。多少家庭教育的误区就是从这个不当的评价开始的。我的手边有一封家长来信。这位家长写道:“我以前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打骂是我的惟一手段,导致孩子离我越来越远,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听了你讲的十道题只对一道题的例子后,对我触动很大,并照此去做,果然有效。
“前几天,我检查孩子的作业,发现五道题仅有一道题做对了,我又情不自禁地举手挥向孩子,突然,周弘老师关于‘抱怨只能使得孩子变得越来越坏’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于是,我放下手,立即转换话题。“孩子啊,这道题很难呀,你竟能做出来,真不简单。我相信你后四道题也能做出来。
“孩子在我信任的目光中,信心大增,很快做好了其余四道题。”
“考了多少分”与“心情好不好”
南京有的家长下班回家,见了孩子面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考了多少分?”考得好,“肯德基”考不好,“皮带炒肉丝”(即惩罚孩子)美国家长见到孩子第一面,常用语是:宝贝,今天有什么发明?于是孩子滔滔不绝地讲起,也许只是学会了一种搭积木的方法,也许只是知道了一种昆虫的名字,在大人眼里微不足道的事,在孩子的心目中却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聪明的美国家长在倾听中塑造了孩子对于创造的快感。我见了女儿,第一句总是问她心情好不好,感觉怎么样。如果女儿心情不好,说明她的无形生命有结,我会千方百计地帮她解开。孩子有形生命划了一道口,会引来家长关注的目光,心痛得不得了,而孩子无形生命受伤的时候,家长更应该小心呵护。我始终让女儿觉得心里热乎乎、甜丝丝的。孩子的心结打开了,心灵舒展了,她就会欢乐而轻松地飞,否则就只能痛苦而缓慢地爬。
关注孩子的心清,孩子才会把你当做真正的好朋友。愿意和你分享欢乐,分担忧愁。
请看我在 1989年 10月 31日写的“教子日记”:再过几天就要期中考试了,小婷婷突然愁眉苦脸地说:爸爸,说句心里话,我发现童年太没意思了。我一惊:为什么?一天到晚考试,总是在分数上比高低,失去了欢乐,
多悲伤。原来婷婷语文只考了75分,心里不好受。每个孩子都会遇到考不好的时候,我是怎样对待的呢?晚饭后,我和女儿边散步边交谈。婷婷,不要难过,你是个很了不起的孩子,爸爸非常喜欢你. 你从当年的聋哑孩子学会说话,上普小,有跳级,多不简单啊!不要总为75分而忧虑。好好,你过去不
是最爱考试的吗?像打仗一样,多好玩啊!“现在总怕考不好,对不起爸爸、妈妈。”好好说。我恍然大悟,这正是孩子忧伤的原因。孩子心里压力
巨大,需要理解和宽容。我接着诚恳地说:“好朋友,今后不管遇到什么考试,如果考得好,爸爸为你欢呼;考不好,你难过,爸爸也为你分担忧伤,你的痛苦是不是马上就减去一半啦!”停停顿时喜形于色:“爸爸,你真是天下最好最好的爸爸。你这样够朋友,我还怕什么呢?”接着,我就针对这张75分的试卷,与女儿共同探讨,如何考出好成绩。
再请看我在1989年10月6日写的“教子日记”:今天女儿飞奔回家,告诉我一个好消息:她语文考了全班第一名——94分,并激动地向我介绍她是怎样运用那些经验的。听完后,我忍不住欢呼起来,并在“成功奇迹簿”上
写道:上普小——跳级——自学——第一名!真是罕见的奇迹!最亲爱的女儿,你太伟大了,爸爸太佩服你了。你幸福吗?!自豪吗?!婷婷看着看着,在我耳畔响响轻语道:“童年真是太美好了,我太喜爱考试了! ’
“好消息”与“烦死丁”
好奇是儿童最珍贵的感觉之一,失去好奇心的孩子就会对一切感到平淡而麻木。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时,就会对生命充满激情。激发和唤起孩子好奇心是提高孩子兴趣的好方法。然而家庭经常出现的镜头是,父母正忙着烧菜做饭,孩子总是在面前问个不停:“爸爸,这是怎么一回事啊?”“妈妈,那是为什么?”这时家长往往不耐烦,皱起眉头:“烦死了,去去去,大人忙小孩不要打岔!”把孩子的求知欲全破坏了。当父母忙完家务来教育孩子时,孩子的疑问已经消失了。这时家长却来一番“激励”:“你看,隔壁的东东会背那么多古诗;楼上的莉莉已会加减连算;楼下的艳艳电子琴弹得多好,而你呢?一天到晚就知道玩,长大能有什么出息。”孩子此时能有多少兴趣学习呢?每个儿童的脑海中都有着无数个不断变化的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在孩子感兴趣时,几分钟就能教会,而孩子毫无兴趣时,往往几个小时甚至几天也教不会。为了使女儿天天生活在无限新奇、激动和喜悦之中,我又告诉女儿一个哲理:“对于一个聪明的人来说,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生命。”以唤起女儿对生命的热爱。难怪婷婷常常充满深情地说:“爸爸妈妈,我多么感激你们生下了我,给了我最美好的生命。”
1987年初,我们乘轮船去上海,婷婷第一次坐轮船,好奇不已,在轮船上跑上跑下,嘴里不停地问为什么。午饭后,我带婷婷到船尾观看长江景色,几百只江鸥在船尾飞翔盘旋,姿态万千,悠然自得。婷婷乐得手舞足
蹈,我趁机让女儿仔细观察,把此情景画下来给爸爸看,女儿满口答应。
回去后,婷婷的创作激情就上来了,很快画了一幅《轮船江鸥图》。轮船画得一般,江鸥可画活了,姿态各异,用婷婷的话来说:有的江鸥在天上飞,有的江鸥在喝水,有的江鸥在捉鱼。儿童那种强烈的兴趣所爆发出来的能量真令人惊讶不已。怎么抓住时机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怎么鼓励孩子的创作热情,是不是值得家长们认真反思一下呢?
跳一跳,够得看
一只苹果挂在孩子的头顶上方,挂得太高时,孩子有没有信心摘?没有。因为拼命跳也够不着。挂得太低,孩子有无兴趣?也没有。因为随手可拿到,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越没吸引力。如果放在“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孩子有无信心和兴趣呢?肯定有。
女儿三年级的时候学珠算,首先要过的是打百子关。女儿打算盘的速度是全班最慢的。每次打百子就提不起精神,找不到感觉。怎么办?“孩子自己都觉得慢,这时候你再说她不行,她肯定会想:连爸爸妈妈都说我慢,看来我是真的不行了。我要让她找到打算盘的感觉,让她相信自己行。我对女儿说:“爸爸相信你打算盘是绝对会快的。”“爸爸,为什么说我会快呢?”女儿不解地问。“你想一想,你小时候有没有上幼儿园?”“没怎么上。”“对啊。别的孩子小时候都受过一系列的手工训练,而你没有受过训练,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比你还慢。我们来做个试验,爸爸拿表给你看时间,爸爸不相信你会慢。”女儿跃跃欲试。为了保证女儿的成功。我把加到整十数的答案都写在旁边。婷婷打得很慢,可答案绝对是正确的。她每加十位,我就为她欢呼:
“对了,又对了。”
“爸爸,慢不慢?”女儿望着我的眼睛寻找信心。
我激动地说:“不得了,第一次就全对,我小时候练五六遍都没打对,还弄得满头大汗。”
女儿兴趣越来越高,本来最怕打百子的她现在却不愿停手。
“爸爸,我还要打,我还要打。”
第二天,动作快了;第三天,又前进了一步。就这样动作越来越快。不到40天,居然从20多分钟发展到1分30秒打完。
许多人认为人的成功是从失败走向胜利,而我认为从胜利走向胜利,也是一条成功之路,尤其对孩子是如此。孩子在不断的成功中增强了信心,在愉快的情绪中动作自然加快了。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婷婷打百子,偶尔也会打慢一次。若马上指责她,会破坏她的情绪。而手表掌握在我的手中。比如她明明超时了,我却真诚地撒了个谎:
“早呢,请放心,来得及。”打完之后,如上一次是十三分钟,我就故作轻松地说:“十二分五十秒。”
女儿天真地说:“爸爸,我以为今天肯定不能达标了。”
我鼓励她:“你想一想,你认为绝对不行时,还提前了十秒,你感到行时,效果不更好了吗?!”就这样女儿以最好的成绩通过了珠算考试。
我认为称职的家长应该给孩子不断地蓄电充电,孩子看见他们时仿佛看见一座大山,浑身充满力量。著名足球明星贝利,篮球明星乔丹,初上赛场时,他们的父母起了很大的作用。每逢比赛,父母都坐在第一排,为自己的孩子欢呼助威,做热情的拉拉队员。他们偶尔感到胆怯时,只要看一眼父母,浑身就充满了力量。
“泼冷水”与"发动机”
孩子在什么状态下学习效果好呢?人脑好比一台发动机,学习前,应该让孩子的大脑进入发动状态——兴奋愉悦的情绪中。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父母都把教孩子学说话时的快乐感觉,本能地忘却了。一看,父母在给孩子辅导功课时,常说:“毛毛,怎么站没有站相,坐没有坐相,给我坐好!”“手往哪儿放!脚怎么总是动个不停!,“头怎么总是东倒西歪?眼睛怎么到处乱望?我看你真不是块读书的料!”姿势倒符合标准了,可大脑的发动机却已熄火,注意力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而我每次都要点燃女儿的学习发动机,使她异常兴奋,甚至忘乎所以,学到高潮时她竟会激动地爬上桌子,或高兴得转动椅子……可注意力却绝对集中,兴趣之火越燃越旺···
最令我感动的是,每次睡觉前婷婷总要大声呼喊:‘乌拉!我又学到许多知识,爸爸我太感激你了。”然后吻我一下,很快进入甜蜜的梦乡。如何调动情绪,我还有一个法宝,就是学习前先花几分钟,让孩子回忆最欢乐、最成功、最幽默的往事:比如与同学拜干姐妹的情景;背出圆周率一千位的心情;爸爸打五角星,从一个打到五千个的幽默等。眼看着女儿越来越兴奋,大脑渐渐进入最佳状态,学习随即开始……我在教女儿时特别注重幽默。印象最深的是电影《少爷的磨难》。还记得那个叫阿根的仆人吗?胖胖的身体,小小的眼睛,,长得特逗人,以致一提到阿根,婷婷总是笑个不停。
于是在学习时,我俩常进行“谁是阿根”的比赛,谁一输,对方就一边拍他的肩膀,一边连声喊他:“阿根,阿根……”有时竟笑出泪来,每阵大笑,都感到浑身更舒服,头脑更敏捷,难怪婷婷常说:“这样学习太好玩了!”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女儿乐于学习,而且培养出幽默感。一次,蔡老师让婷婷吹一段牛皮,婷婷灵机一动,说道:“有一种特异功能,随时能让各种花朵飞到你身边,什么牡丹花、牵牛花、玫瑰花,什么桃花。梅花、石榴花
等,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真是天花乱坠!”晚上,妈妈告诉女儿又买了许多她最爱吃的东西,婷婷激动得要用油嘴亲妈妈,说:“好妈妈,这油里可饱含着我对你的感情啊!”妈妈随即拿起一把汤勺,说:“这就是我的脸,请吻吧!”阵阵笑声在房间里回荡。
两个生命攻克一个难关
孩子的无形生命中存在自信和自卑两个角色,他们经常在进行拔河赛,你拉我扯。争执的焦点是:行,还是不行;我完了,还是没完;大家看得起我,还是看不起我。孩子在顺境时,容易得到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而孩子面对困难时,家长能患难见知己,挺身而出,帮助孩子渡过难关,找回失去的自信,这才是最可贵的。
女儿上初中以后,其他功课都不错,惟独上化学课就烦躁,读不进去,成绩自然也不好,她觉得自己不是学化学的料。那年寒假,我带女儿到连云港治病。在火车上与女儿一 起探讨化学教材。我是老三届,从未学过化学,但我有心为女儿找到学化学天才的感觉,尝到学化学知识的甜头我和女儿一同学习化学课本,我们总是不断地提问梳理问题,好像把窗户纸越磨越薄,结论总是让她自己得出。然后我为此大声欢呼,并不断地激励她:谁说你己学化学的料,老爸看你是化学天才。12个小时的旅途生活结束时,女儿兴奋地告诉我:“爸爸,我好像真找到了学化学的天才的感觉。”从此她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陡增,一发不可收拾,成绩自然就上去了。说心里话,也许我太爱我女儿了,因此,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能力。每当女儿碰到难题时,或哪门功课学不进去时,我很快就能学会。此时,我感到有两个生命在攻克一个难关。
女儿的生命在攻克中不断地找到自信,父亲的生命在攻克中不断地得到升华。
周婷婷现象
(1)
相信每个孩子的生命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
相信每个孩子牙牙学语时需要无比的宽容!
相信每个孩子成长的养分来自心灵的舒展!
周婷婷在轻松地飞翔,拥抱蓝天,拥抱着欢乐的童年。
—六岁认识了两千多汉字,进普通小学,并跳了两级;
—八岁背诵了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打破了当时吉尼斯世界记录;
—11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
—16岁成了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在人民大会堂七千人的表彰会上作了精彩的发言,引起轰动,受到江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评价。
周婷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2)
婷婷成功了,可有人说,是我周弘福气好,摊上个聋子天才,如果你能培养出第二个第三个周婷婷,我们才服你。
实际上,周嫔蟀只是个智商平常的孩子,智商测试仪为 105,、与普通人相差无几。我曾对婷婷讲:“婷婷是了不起的孩子,别的孩子也是了不起的;婷婷能做到的,别的孩子也能做到”这时我把周婷婷看做是一棵树,我从这棵树上看到了一片森林,于是创办了南京婷婷聋童学校,向全国招生。
经过几年的发展,这些聋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长成了一棵棵参天大树,出现了一批周婷婷式的早慧聋童,媒体称之为周婷婷现象。
(3)
李晗,两岁半的孩子,进聋童学校不到一年,不仅能够口语交流,而且对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识一千余字,能写几百个字。她在地上写哭字,班上的其他孩子就哭;写笑,其他孩子就笑;写爬,其他孩子爬得乱成一团
更有趣的是,有一次,她发现老师在流泪,她赶紧在老师手上写道:老师哭了,笑比哭好。逗得老师破涕为笑。
(4)
于海迎今年八岁,来自内蒙古,双耳全聋。父母花了二十多万为她治病,效果甚微。到聋童学校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她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会解二元一次方程。更令人不可思议的事还在后头。婷婷八岁能背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于海想到自己年龄和婷婷一大,就能被小数点后面一千位海迎想到自己年龄和嫔嫔一样,就一定要背。当时,我是亲自教婷婷的,而现在,没有时间教她,但又不忍心打击她的热情,于是就给了她五百位数字,让她自己玩。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她每天玩五到十分钟,一个月不到,竟背出了150位。
奇迹使所有的老师坚信宇宙的潜能蕴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
(5)
刘开语今年7岁,辽宁一位普通工人的孩子,三代单传,出生时父母给他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刘帅。小刘帅一岁时,医生诊断为双耳全聋,母亲彻底绝望了,几次想抱着孩子跳楼,父母希望刘帅能开口说话心切,把刘帅
改为了刘开语。在婷婷聋童学校学了三年,刘开语的书面语和口语同步发展,看起书来如痴如醉,把两本《少儿百科全书》都翻烂了。他曾写过这样一篇看图作文:白云在蓝色的天空飘啊。蜗牛在地上爬啊。牵牛花在墙上吊啊。小鸟在天上飞,熊猫在吃竹子。花儿在地上开得好漂亮。小草和叶儿真绿啊。一棵棵树站在地上真威武。
爸爸是一棵大树,妈妈是一棵大树,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在他们之间飞来飞去。花老师,草老师,树老师,都是我的好老师。我在大自然里要好好学习,长大当一名科学家。
(6)
胡林嘉,今年12岁,半岁时高烧致聋。两岁开始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听力语言训练,效果不理想。训练一年只学会了八个词。四岁时,她的母亲从一位聋童家长处看到了《从哑女到神童》一书,茅塞顿开,如获至宝。由于当时买不到这本书,她竟夜以继日地把这本书抄了一遍。教女儿的过程中,一有问题就从手抄本上找答案。结果孩子的识字和说话出现了飞跃。不到一年,就认识了近三千字,说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到婷婷聋童学校后,更是进步神速。能在几分钟内快速记住四十余张卡片上毫不相连的词语,九岁从二年级跳入四年级。
知识开发、智慧启迪,还给了她一个好心态。她知道自己耳聋,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但她并不怨天尤人,还安慰妈妈:这样也好,受干扰少,能静心学习。
1997年她荣获第五届全国千名好少年好儿童“好学奖”,1998年被评为河南省“十佳少年”。一个周婷婷的出现是奇迹,一个又一个周婷婷的出现是希望。聋童尚有如此潜力,为什么多一双耳朵的孩子却爬得这么漫这么累呢?这一现象震撼了许多健全孩子的父母的心灵,他们纷纷上门取经,结果不仅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早慧聋童,而且许多在绝望中苦苦挣扎的所谓“差”生,很快燃起了希望之火,命运产生了奇迹般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