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供应中国民间手工艺品

长期供应各种中国咸阳的民间工艺品!
个人资料
最新文章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香包由来

(2007-08-29 18:48:58) 下一个
人类发明了针,又发明了丝、线、布,于是就有了刺绣。要说香包的历史,真是线一样长。中国古代把香包称作香囊、佩帏、容臭、香袋等,俗称香包。囊就是袋子,里边装上香料就称作香包。香囊造型甚多,有桃形、石榴形、鸡心形、腰子形、小老虎形等。香囊有丝线锦锻制的,也有极少数镂金的,还有透雕玉质的。虽然香囊的形制、佩挂方式及内填香料有所不同,但意义不外乎祛恶气、避邪秽。古代的香囊只是大同小异。

  古代喜庆之时以荷包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或为男女恋爱定情信物,或为敬祀神佛以表虔诚,或作祈祥装饰,或以盛装宝物,都统称荷包。荷包种类很多,有葫芦形、钟形、心形、桃形、袋形、钱包形、方形等等。现在的荷包同远古荷包在称谓上一致,但实用性却因历史的变迁而变化很大。庆阳人把荷包与香包视作同一艺术品,当作节令喜庆装饰。

   《诗经·豳风·九戢》描写了三千年前北豳的自然景观:河泽中有鳟鱼和淡水鱼浮游,可供人们食用;天鹅时而盘旋,时而扶摇直上,翱翔在蓝天白云之间。“我觏之于,衮衣绣裳”句中,衮衣是古代王侯穿的刺绣有卷龙图纹的衣裳。可见当时的北豳(庆阳),刺绣工艺昌盛,能工巧匠辈出。由此可推知,庆阳的蚕丝业当时已很发达。《诗经·豳风·七月》诗;“蚕月桑条,取彼斫斧,以伐远杨,猗彼女桑”“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阳春三月,桑树枝条嫩叶随万物一起生长,拿起斧子砍伐新枝条,让它更新繁茂的新枝叶。将砍下来的枝条柔嫩的叶子捋下来喂蚕。然后将加工后的蚕丝做成线料,染上黑、黄、红各种鲜艳的颜色,给主人的子女们刺绣美丽的衣裳。从这些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北豳桑林丛丛,养蚕业非常兴盛。今日,咸阳民间香包刺绣只所以底蕴深厚,工艺精湛,非常普及,都是先祖农耕文化的传承。

  香囊的佩带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椒专佞以慢滔兮,铩又欲充夫佩帏。”佩帏即香囊。

  《礼记·内则》云:“男女未冠笄,衿缨皆佩容臭”。容臭就是香包。“怪得轻风送异香,娉婷仙子曳霓裳。”唐代仕女,没有不佩带香囊的。骆宾王《咏美人在天津桥》诗云:“美女出东邻,容与在天津,动衣香满路,移步袜生尘。”美人走过去了,路也是香的。可见香囊必须是香的。

  明时,端午节佩带香囊之风,蔚为大观。李梦阳《汴中元夕》诗云:“玉馆朱城柳陌斜,宋京灯月散烟火,门外香车若流水,不知青鸟向谁家。”一辆辆香车从门外过去了,上面全是香气喷人的美女。由此可见当时开封仕女佩带香囊的风气之盛。

  由于荷包既实用又是装饰物,所以需用量很大。北京清时就有荷包巷,专卖各式香囊荷包、扇袋、眼镜袋、罗镜套、烟袋等,用缂丝或锦缎缝制,应有尽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