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营下达《大陆命第八号命令》:
“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
(选自江苏古籍出版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图集》)
从12月12日下午开始,南京卫戍军各部队撤退及突围的情况大致如下:
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副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及长官部官兵,12日晚从下关煤炭港乘预备的小火轮渡江至浦口,得到日军已至江浦附近、正向浦口包围的情报,遂徒步向扬州顾祝同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靠拢;13日7时到达扬州时,顾祝同及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已移驻临淮关,临行时留下6辆卡车。唐生智等主要官员及卫队乘汽车至滁州转火车,于当晚到达临淮关。
在司令部渡江后,第78军、第36师亦于煤炭港分批乘船渡江,至乌衣集结,尔后乘车去蚌埠,又转信阳去江西萍乡整顿。
在叶肇及邓龙光两军长参加会议后,第66军及第83军(均为广东部队)共同研究决定:不遵守唐生智令第83军掩护其他部队突围后再于次日晨6时突围的命令,两军由叶肇统一指挥,按计划由正面突围,向指定地点转进(当时两军所属的4个师大部均在城内水西门、玄武门及光华门附近),当即下令各师“按160、159、156、154师之顺序,由太平门突围,经汤山、句容向安徽宁国集中”。12日20时前后,除156师因未接到命令外,其他3个师先后通过太平门。途经岔路口、仙鹤门、东流等地时,均遭日军阻击,第159师代师长罗策群率队冲击时阵亡。拂晓前到达汤山附近时,又遭日军第16师团主力的猛烈攻击。部队逐渐失去掌握,各自为战,数百人或数十人一队,分头向指定地点转进。叶肇、邓龙光与各自的部队失散,均换着便衣突过日军包围圈。20日前后,各师大部分别到达南陵、歙县。第66军参谋处处长郭永镳在九华山一带收容失散的官兵约1300余人,临时编为3个营。1938年1月上旬,他们到达宁国附近归队。未接到命令的第156师师长李江率队与教导总队等一同撤至下关,部分官兵渡过长江,辗转归队。
南京卫戍军的其他各部均于12日下午和夜间拥至下关。第74军组织较好,又掌握有一艘小火轮,约有5000人渡过江北。其余部队仅有一部得以渡江,大多留在江南,遭日军杀害。
编者语:国军派系林立,各派都有本属于自己的帐。在唐生智对蒋介石嫡系部队给予“特殊照顾”后,非蒋嫡系部队就开始了提前撤退,彻底将整个撤退的部署打乱。这导致的是没有撤退的部队看到友军撤退也跟着撤退,一窝蜂全部涌向南京下关渡口,由于通往下关的挹江门左右两门洞已经堵塞,仅中间一门可以通行,各部争先抡过,互不相让,最终使城内完全陷入混乱。如徐源泉的第2军团负责固守乌龙山要塞以掩护其他部队撤退和突围,应最后撤退。但12日下午他们就坐船提前渡江至长江北岸;广东的第66军及第83军也是未按照指示的撤退时间而提前进行突围。
南京保卫战可谓国军自成立后遭遇的最惨重失败。日军用极低的交换比让10余万国军在南京损失殆尽。虚弱的南京城制造了太多无谓牺牲。72年后的现在,尽管各类“南京”题材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但遗憾的是很多作品都没有去真正反映历史。在这些作品中,为了去体现南京城中所谓的抵抗意志,充斥着各种经过人为杜撰和放大的“积极”抵抗,却集体将这段真实历史“选择性”遗忘。这样的“南京”并不是真正的“南京”。
历史不应被回避,否则只是懦弱和胆怯。正视历史,才会让国民真正平添一份勇气。真正认识“南京”,需要知耻而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