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不仅是艺术大师,更是当年最红的时尚明星。
对于现代年轻观众而言,梅兰芳只是一个符号,从课本上知道他是四大名旦之首,代表着京剧文化,可能很多人都分不清梅兰芳和梅艳芳有什么区别。而事实上,梅兰芳不仅是艺术大师,更是当年最红的时尚明星,他和孟小冬的恋情是各大报纸的头条,他演出的场次一票难求片酬天价,他受到的推崇和肯定,更是空前绝后。
如果说梅兰芳空前绝后的时尚之王,您肯定不信,那不妨告诉你梅兰芳当年有多红、多时髦!
1,西服革履的洋派京剧明星
旧上海的时髦是全盘西化,海派贵族往往比肩西方,看的是好莱坞电影,吃西餐、跳社交舞等等。作为他们中一员的梅兰芳先生,虽然是传统京剧演员,但台下却西装革履、极其洋化。
当时,国际最新杂志汇集上海,中国缝工无疑世界第一。据一些老上海回忆,在三四十年代,一两黄金可以做二到三套上好英国呢三件套西装,价钱不菲,但街头西装革履的比比皆是。那时候, 除非真的是做粗活的或者实在穷困潦倒的, 一般的上海男人起码有一套西装, 哪怕亭子间打地铺的小文员,隔夜还要把上衣高高挂起,把裤子裤管折齐压在枕头下。很有一些西装革履、卖相蛮好的朋友, 常常会闷着头、缩起肩胛在弄堂口的小面摊上吃一碗廉价的阳春面,上海人针对这班人称其为“赤膊打领带的户头”,或许还会骂一声“洋装瘪三”。
西装是老上海心目中的摩登象征,与精致、优雅同义。人们想起了一丝不苟, 想起了翩翩起舞,想起了爵士乐, 想起了鸡尾酒……按照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尚标准,一套gentleman (绅士)的“行头”一般应该包括以下这些内容:
一顶呢帽或草帽;
一套三件头西装;
内衣、衬衫和领带(或领结);
袜子和皮鞋(或连鞋罩);
其他的还有皮带或吊裤带、袖扣、领带扣针、襟针;
打火机、香烟盒、钥匙链、钱包……
但是,有了这些“行头”,不等于就有了应有的包装,还必须讲究它们的出身——品牌和质地,如呢帽应该是英国的HATMAN或STAYSON,决不能是在南京路上“小吕宋”或“蛊锡福”买来的国产货;西装衣料的牌子即使不是TOWNTEX或DOMAFLRE,也得是其他英国贷花呢,不能穿周产的“章华”或“协新”呢料;皮鞋要穿SAXSON或FEEEMAN,至少也得穿在静安寺路上的“第五街鞋店”(解放后改为博步皮鞋启)定做的BOB SHOE,不能穿“鹤鸣”或“大不同”的产品;衬衫要穿VAN HEUSEN或AGEOW,不能穿“司麦脱”或“康派司”;还有EONSON烟盒和打火机;或者DUNHILL或三B烟斗,SWANK牌镀金钥匙链……
要配齐并不难,南京路四川路口有一家惠罗公司,是英国人开的,店里专卖各种英国货男人衣着和用品,要配齐这‘行头’,只消进去从一楼到四楼兜上一圈使能办妥了——只要腰包里有足够的钱或者开出的支票他们愿意接受。当然,这里的东西价格不菲,仅一双SAXSON皮鞋就大概等于一个普通职员两个月的薪水。这也是“洋装瘪三”产生的反面直接原因。时尚永远是有代价的。 (部分文字来自《上海旧梦》)
2,大明星的私人照相机
在旧上海,上照相馆拍照都是件时尚事儿,更不用说自己拥有一台相机了。照相机在那个时候是件奢侈品,能买上相机的家庭一定足够殷实、时髦。
梅兰芳先生这看似不经意入画的照相机,难讲不是作为一种品位、一种炫耀的装饰品被放入照片当中。
3,梅老板的泳装照
在30年代的上海,时髦人士都有那么几张泳装照。我们常常能那些引领时尚的香烟壳、月份牌等上看到它的出现。上图为,1946年戏剧旬刊画报1册,梅兰芳在美国期间的泳装照。
1926年,上海虹口的公共泳池对公众开放,上海便有了男女同游。至1930年,高桥海滨浴场造好,泳装早已是海派人物们的装备。而那时,几乎所有的明星、名媛——上官云珠、阮玲玉等——都有穿著泳装的造型照。
杨小楼、梅兰芳,1931年在长城唱片公司录制《霸王别姬》后与录音策划人及外籍录音师等合影
4,留声机里的京剧
“王琦瑶出去逛街的日子,爱丽丝公寓里有几户相继离去,留下几套空房。王琦瑶并不知晓,只觉得这里越发的静,静得发空。她放着梅兰芳的唱片,声音很响,要把房间填满,不料却是起回声的,一个梅兰芳呼,一个梅兰芳应,更显得大和空。”这是王安忆《长恨歌》里的片段。不消说,这一定是王琦瑶在旧上海时代的时景。老唱机和梅兰芳,正是那个时代的流行物件。
又正是这个留声机,让梅兰芳成为了世界级的巨星。他见证了中国的音频媒体时代的到来,而留声机也见证着梅兰芳从一介名伶跃升成为世界级艺术大师的道路。
就连丰子恺在抗战结束之后遇到梅兰芳也说:“五四时代,有许多人反对京剧,要打倒它,我读了他们的文章,似觉有理,从此也看不起京剧。不料留声机上的京剧音乐,渐渐牵惹人情,使我终于不买西洋音乐片子而专买京剧唱片,尤其是您的唱片了。”
5,他改变了京剧旦角的化妆术
1913年,梅兰芳第一次上海之行,接受很多新生事物,使他在改革创新上,有了信心和勇气。
回京以后,首先在旦角化妆上,进行了改革。当年北方的旦角,不讲究画黑眼圈,淡淡的画上几笔就行了。片子贴的部位,又高又宽,往往会把圆脸贴成方的,如果在鬓边贴出一个尖角,内行叫“大开脸”。头上再打个“茨茹叶”,这就是标准的青衣扮相。既死板,又呆滞。
梅兰芳就采用了南方的旦角化妆法,把眼圈画得相当黑,加上一吊眉,眼睛显得格外好看有神。并根据个人的脸型,在适当部位贴上片子,观众看了就有美的感觉,为演出增加了光彩。同时也为北方旦角的化妆开了先河。
梅兰芳演时装新戏的发式与服装,1916年《一缕麻》中扮相
6,时装剧:穿着现代装唱京戏
京剧的时装剧可不是江青首创,梅兰芳先生才是开山鼻祖。
梅兰芳1913年从上海回到北京后,梅兰芳和与梅家有三代情谊的老艺人十三燕在京城打“擂台”。在第一场输后,梅兰芳产生了新的想法:觉得过去唱的老戏,都是取材于古代,离现实生活较远,如果直接取材现代的时事,编写新剧,看戏的人会更感亲切,收效比老戏更大。
1914年,梅兰芳出演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时装新戏《孽海波澜》,根据当时北京著名新闻事件改编。这出新戏虽在草创时代,各方面尚不理想,但当时影响不小,一时报刊连篇评论此剧。梅兰芳大胜十三燕。
《孽海波澜》成为了梅兰芳创编新戏的开端。1915年,他又排演三出时装新戏,其中《邓霞姑》和《一缕麻》反响极大。
一时间,穿着现代装的京剧也时髦起来,毫不落后于当时的白话新剧。(部分文字来源《梅兰芳画传》)
7,进军好莱坞第一人
旧时代的海派文化是崇洋的,时髦人物都以西洋是瞻,以只看好莱坞电影为傲,好莱坞从那时开始就是世界时尚先锋的汇聚地。而梅兰芳却是一位令好莱坞折服的中国演员。
1929年,应美国邀请,梅兰芳先生率领梅兰芳剧团赴美国好莱坞演出。当时美国盛行歌剧、话剧、杂剧,和歌剧不讲话、话剧不演唱、杂剧没情节相比,中国京剧集合了说、唱、演等艺术手法,进入美国后引起巨大轰动。当时梅兰芳先生“男唱女角”的中国男旦写意艺术特色,广受美国观众好评,一曲《天女散花》将中国传统的长绸舞引入京剧,舞台上彰显出云动、风动、花从天上落的美妙意境,令美国人如痴如醉。
卓别林与梅兰芳
在美国演出结束后,美国文艺界的大腕和政界精英联合为其举行高规格招待宴会。就在大家开怀畅饮时,一位穿着破烂,浑身脏兮兮的“清洁工”不顾工作人员阻拦冲进了宴会厅,一把握住了梅先生的手大呼:“我终于见到你了!”后来大家才得知,这位“清洁工”竟是著名笑星卓别林!由于当时在拍影片《城市之光》,卓别林饰演一位清洁工,得知梅先生到美国后,就匆匆从拍摄现场赶来,以自己特有的幽默方式与自己的“偶像”见面。从一定意义上完全可以说,梅兰芳是进军好莱坞的“中国第一人”。
其实梅兰芳赴美演出正值美国大萧条,原以为最多在纽约演3场,卖出一半票就不错。没想到,两个星期的票被一抢而光。当时的美国总统给梅兰芳写信,祝贺他演出成功,并说自己因公不在华府未能看到他的精彩演出,十分遗憾,希望梅先生再来华盛顿演出。
梅兰芳在《苏三起解》、《嫦娥奔月》、《麻姑献寿》、《洛神》中的扮相
8,开启娱乐圈的“男色时尚”
晚清前后的京剧舞台,仍以老生表演为主流,而男旦本来只处于附庸地位;可是风水轮流转,到了民国初年,男旦以柔克刚,后来居上,以梅兰芳为标志的男旦时代一举取代了以谭鑫培为标志的老生时代。此一情势逆转,与其说出于戏剧表演自身的进步,不如说出于外部审美风尚的异化——不妨简单化地说,男旦表演的勃兴,在相当程度上是狎玩男优风气的延伸和变形;“堂子”里的男色已人去楼空,舞台上的男色遂物以稀为贵,反倒更赢得万千宠爱。京剧旦角之于近代士大夫,亦如“王的男人”之于古代朝鲜宫廷;不过“王的男人”只是国王一个人的男宠,而旦角却是整个士大夫阶级的男宠。当时所谓“四大名旦”,可称民初娱乐圈的F4——区别在于,今天迷恋F4的多是文化水准有限的师奶,当年迷恋“四大名旦”的则多是有品味的麻甩佬;今天叫“追星”,当年则叫“捧角”,如此而已。
四大名旦合影:梅兰芳(中)、尚小云(右)、程砚秋(前)、荀慧生(左)
梅兰芳的迅速窜红,正是这种男色风尚的产物;就是说,他的成功,并不单纯是表演艺术本身的成功。早年的梅郎形象,并非我们今天所想象的纯粹的“表演艺术家”,而是当时颠倒众生的“超级男声”中的一位。但他在盛名之下,不以大众断臂对象自限,通过文人参与、走向国际而完成艺术转型,遂能在后来的戏曲史编纂中一枝独秀;而与他同时代争光斗艳的花样美男们,则多已湮没在文化史的尘埃之中了。
梅郎早岁也以色事人,道此非专为发其私隐,不过就事论事,有一说一,但求其是而已。更何况当今之世,同志已成时尚,梅兰芳即使春光乍泄,又何曾是多么羞耻的经历呢?
明末名妓柳如是有一篇《男洛神赋》,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以为,系柳氏为其情人陈子龙而作,并信笔开玩笑道:“自河东君当日出此戏言之后,历三百年,迄于今日,戏剧电影中乃有‘雪北香南’之‘男洛神’,亦可谓预言竟验矣。呵呵!”陈氏所说戏剧电影中的“男洛神”,即指梅兰芳,盖梅氏曾有《洛神》剧目,并在1956年摄录成电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