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闻横生,细细品尝,回味无穷。
个人资料
雕塑佛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相声兴衰,江湖恩怨——他们当年说相声(组图)

(2010-08-15 12:37:09) 下一个

2006年年末马季的突然去世,使相声再次成为传媒的焦点话题。本报请来三位相声有缘人,他们的话题是相声的兴衰起伏、相声的江湖恩怨……

薛宝琨是1961年认识侯宝林的。

当时他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毕业分配到中央广播事业局,在中央广播电台做编辑。薛宝琨很早就喜欢听侯宝林的相声,北大毕业做论文也是关于相声语言的研究,就在去广播事业局报到之前,薛宝琨听说广播文工团说唱团缺少创作员,结果他没有到文艺部报到,而是到说唱团当了创作员。

去广播说唱团报到的当天晚上,侯宝林正在演相声。薛宝琨就躲在侧幕边上看。侯宝林演的是他拿手段子《戏剧杂谈》,第一次在侧幕间看到侯宝林的时候,薛宝琨非常激动,其时,侯宝林已是中国“新相声”的代表人物、全国政协委员。刚出大学校门的薛宝琨对侯宝林满心仰慕和尊敬。演出结束,薛宝琨被人引荐给侯宝林。

侯宝林为人很热情,非常有风度。但是他的一句话刺激了薛宝琨,侯宝林说:“别看你是北大的高材生,你干这行还得从头学。”薛宝琨自此跟着侯宝林,几乎所有的演出都跟着,天南海北不管多远都去。侯宝林有演出,薛宝琨就为他提道具,演出开始就躲在侧幕看。

薛宝琨因研究侯宝林被评为副教授,又因研究相声晋升为国内惟一的相声学教授,现为中国曲艺研究会副会长、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他著有《侯宝林和他的相声艺术》等15本共300余万字的著作,是侯宝林研究的权威。

在舞台的侧幕,他目睹了一代相声艺术大师的表演风采,也见证了相声艺术的兴衰。



左起:于世猷、赵连甲、刘宝瑞、侯宝林、马季、郭全宝、张英1960年拍摄电影《游园惊梦》


最初相声场子里没女人

旧社会所有的艺术行当里,曲艺是最低的。

戏曲演员比如梅兰芳先生、马连良先生,要比侯先生他们高。侯先生跟我讲,人家瞧不起曲艺,尤其瞧不起相声。一个京剧的三流演员要过生日唱堂会的话,找一帮艺人到他家去演出,你得乖乖地去。曲艺界的大王比如刘保全----—曲艺界唱大鼓的第一把手,他过生日要请一个三流的京剧演员到他家里去,都不会有人去。曲艺里面,尤其瞧不起的就是相声,相声很长时间是不允许进入剧场的。

1940年代相声才开始进入剧场,1940年代以前,相声在什么地方呢?撂地摊儿,就是在马路边儿上,或者在平民聚集的场所,比如天桥,那是三不管地界儿,穷人聚会的地方,那里有块地儿,搁几条板凳,叫做风来吹,雨来散,刮风减半,下雨全无。看天气吃饭,风一吹,就没有人了,大家就饿着,雨来了,大家就散,刮风减半,一刮风的时候,人就很少了。那时候说相声的零打钱,演一段,拿个钵子讨钱,跟人说好话,说自轻自贱的话来羞辱自己,讨好观众,说相声的人在社会上地位很低。相声表演内容也很不堪,经常是胡说八道,生理的、伦理的,爸爸儿子、肚脐以下三寸的地方,就在这儿来回转悠。就是靠这个哗众,吸引人,实际上是下层人民宣泄压抑的一个场所,

原来在相声场子演出的时候,没有女观众。有一位老太太去看相声,他们里面有一位相声演员就把老太太劝走了,上别处去吧,老太太说我想听相声,您别听这个,我们这儿不说人话,老太太说,你们不许说人话吗?


旧时代戏园子的情景


说黄的,说荤的,说带性刺激的东西,不光是相声演员,连四大名旦在演出时也穿得很暴露,胳膊抹上白粉,一个很有名的京剧演员,上台的时候从嘴里拿出两个假牙来,用这个找噱头,演员穿旗袍,烫头发,露大腿,叫作色艺双全,不光要有艺术,还要有声色。那时候开始有女演员、女艺人出现,在这以前还都是男艺人多。所有的艺术样式都这样,曲艺也是这样。艺术竞争很激烈,大家口袋里拿不出钱,今天挣了活儿,明天不知情况怎么样,艺术肯定往下来。相声演员就不光演相声了,去演幕表戏了,像现在的小品。什么叫幕表戏,就是我给你一个提纲,今天你们俩演戏,你们俩是夫妻关系,在台上你一定要把他弄死,什么词,什么情节我不管,这两个人去商量,商量还有什么台词,全靠即兴发挥,就像现在的消费文化一样。那时的相声是什么状态呢?就是低级下流的段子非常多,黄色的段子大概不下100段,规矩人不许听相声,谁家孩子去,回家就挨一顿打,听相声是学坏的开始。

侯宝林走红以后穿西装

侯宝林先生让相声从下三滥的状态,回到一个正常的状态。

侯宝林是在天津走红的。在1940年以前可以说是默默无闻,几乎到了走投无路,1940年以前,侯宝林去过沈阳,到那儿也被冷落,回到北京依然被冷落,然后就跟郭启儒搭伴儿,1940年两人就到天津,到天津当天就叫响了。演出到最好程度是,相声只能唱到倒二,不能压轴,不是最后一个,是倒数第二个。他演到了大轴的地位,就是最后截底,从他那儿开始,相声可以在最后一个。我们现在的欣赏习惯也是,最后一个是最好的。那叫大轴。然后他的包银就上来了,薪俸、工资就拿到大轴的钱,他认为拿到大轴的包银,不仅生活提高了,也给相声露了脸。到了1943、1944年就拿到大轴了。他在天津红到什么程度?他白天和晚上要有两家剧场,晚上还要跑五家电台说相声。那时候,他已经可以跟那些很有名的艺人同台演出了,唱梅花大鼓的金万昌、唱京韵大鼓的刘保全,就是他同台的名角。

相声演员在过去都剃光头,穿大褂,走在街上穿的都是布衣,侯宝林红了以后就穿西装,留分头,用现在的话就很时尚,同行人看见他就说:哟,侯先生怎么着。天津人说话,哟,你人了,人了就是你出人头地的意思。侯宝林先生说,我人了怎么样,我难道就不应该做人吗?

1950年,侯宝林参加了相声改革小组,这个小组有党的文艺工作者、有著名的语言学家,也有像老舍这样的平民作家。老舍也给侯宝林他们写段子,他们的段子也让老舍去听。适逢建国初期,相声艺人的状态都很灰暗,对前途没有信心,他们认为相声这套玩意,骗得了旧社会,骗不了新社会,赶紧趁着年轻力壮去改行。侯宝林认为共产党不会取消相声,是相声不争气,所以一定要改,首先改的就是相声里面污秽的语言、下流的内容。

侯宝林成为“新相声”的代表,他的《婚姻与迷信》、《买佛龛》、《衣冠害人道》,以新社会新人的视角回看旧的时代,他以善良和温暖的幽默讽刺旧时代的荒诞。

马季用相声打麻雀

到1950年代末和1960年初,马季开始跟随侯宝林先生去中南海给毛主席演出。

马季1956年正式进入中国广播说唱团,成为一名专业相声演员。当时的领导确定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等当马季的老师。其中侯宝林为责任老师,几位名师教一个,侯宝林形容当时的马季是“千顷地,一棵苗”。到中南海给毛主席演的都是些小段子,让老人家休息,一高兴就完。演过《画像》、《跳大神》、《黑斑病》,一起给毛主席演。开始大家都还紧张,他的秘书说毛主席不需要你们教育,你们就演个好玩,让老人家开心。演出的时候毛主席就那么细细地听,听完以后,站起来,跟侯宝林和马季一一握手。

毛主席说了一句令马季永生难忘的话:“还是下去好。”

马季去世,大家认为马季是新相声的代表人物,但是歌颂不是他发明的。

马季原来是新华书店的售货员,1956年参加全国会演的时候,就被侯宝林和当时的团长白凤先生看中,然后调过来。马季他过去很喜欢相声,泡相场,对相声很熟悉,虽然他没有向侯宝林他们老一辈拜过师,他没有科班的训练,而且那时候也不可能教你传统的东西,而他自己又是共产党员,时代又这么召唤他,我想马季写新相声,写歌颂相声,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他性格的必然,马季在这个期间写了一些歌颂相声,《登山英雄赞》、《登山小八路》、《找舅舅》。至于那些相声现在还有没有美学价值,那是见仁见智。

歌颂相声为什么会起来,一是大家从感情上说觉得旧的不好,新的好,特别是艺人,他们都感激新社会,他一定要歌颂,按他们的话就是时代的要求。相声演员和别的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一起,紧跟时代潮流,比如打麻雀。1958年的时候,毛泽东号召除“四害”,麻雀是“四害”之一,那时候我在北大念书,我们每个人都拿一个洗脸盆出来,就在院儿里敲,麻雀不敢落,好多麻雀心脏破裂掉下来。1958年以后的新相声和其他所有的文艺样式一样,助长了社会的浮夸风。

相声的传统功能----—讽刺被消解,讽刺遇到了困难。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大家认为共产主义就要到了,每个人都在检讨自己的保守思想,晚自习的时候,食堂的人把门推开,送冰激凌,白吃,食堂吃饭的时候,花生米随便吃不要钱,新华书店无人售书,不几天书就都被偷光了。

歌颂相声就是这时候出现的,歌颂相声的第一人是东北一个艺名叫作小立本的演员,他写了一个叫作《社会主义好》的段子,这个段子几乎没有什么故事和情节,完全运用快板的语言,开始说什么机什么机,这个机那个机,这些机都是生产用的,最后为了抖包袱,就是苏联花布布拉吉,大家也笑,笑那种快捷的节奏和轻松的感情。还有《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好,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相声已经完全没有艺术可言了。相声用来歌颂没有错,扩大相声反映生活的功能,但是问题是怎么样歌颂,这个歌颂的背景是什么,相声后来的歌颂变成了假大空,变成了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变成了对现实的粉饰。

从1961到1966年,相声在这段时间的发展还比较正常,但到“文革”就整个断掉了。江青不喜欢相声,认为是耍贫嘴,但是这期间也有相声,比如马季的《友谊颂》,还是能听到。

不光是相声有歌颂,所有的艺术都在歌颂,郭沫若带头歌颂,《十三陵畅想曲》那就是歌颂共产主义快到了。老舍先生留下来的《茶馆》,是建国10周年的作品,但是老舍先生的《茶馆》为什么流传至今,因为它真实,不管歌颂还是讽刺,只要真实,就不会失去艺术的品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9)
评论
无忌哥哥 回复 悄悄话 个人感觉,相声的兴衰似乎有点特定时代性,因为相声是以讽刺为主的艺术形式,所以题材有比较难选。侯先生的新相声在那个时代可以用讽刺旧社会的弊端来褒扬新社会,即符合时代需要又发扬了相声的特点,可以说适逢其会。文革以后相声一度火爆也有时代的机遇,那时候俺特喜欢听相声。现在呢?咋讽刺时弊?不是有话说“说实话领导不高兴;说假话群众不高兴;说黄话大家都高兴”嘛,所以只好往俗里整了。
dogslayer 回复 悄悄话 照片里马季真小啊.
soccer2010 回复 悄悄话 洞察了当时的社会。
soccer2010 回复 悄悄话 bowne 说地太对“社会这么浮燥, 谁会静下心来做艺术”。相声的关键是本子+即兴发挥,再是表演者的素质。还记得1989年的春晚姜昆的“把天安门变成自由市场”的段子,后来天安门真变成自由市场。那个段子是好本子,
bowne 回复 悄悄话 我说他会毁了相声, 可能过分了一点. 不过, 我一直人为相声是一种讽刺艺术, 不是为那别人开心而开心. 美国的单口相声, 我喜欢的都是讽刺时弊的, steve colbert is one of my favorites, 他有时也很过分, 比如要用"GUT FEELINGS"说事, 请医务人员在节目中用大肠镜并直播,是挺恶心,但他的最终目的是讽刺政客.相反,郭德刚讽刺一个女孩子丑, 极尽所能, 却是为了讽刺而讽刺.当然, 也有RUSSEL PETERS, 也是比较损, 但还是觉得没有郭德刚损.另外, 他的很多段子, 个人觉得, 不用充于谦的爸爸也会很搞笑, 和必哪?于谦的爸爸不知道怎么想
老杨 回复 悄悄话 北大薛之前,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就是吴晓铃教授,他对民间艺术情有独钟,和艺人们关系也好。
曾良桑的老湿 回复 悄悄话
说得也是大实话。相声的这个圈子里,歌颂的太多。春节晚会的相声在这几年尤甚。立意也好,落脚点也好,都为了歌颂。包袱抖出来也都是让人皮笑肉不笑。
本人还是很喜欢郭德纲的相声,并且认为他不会毁了相声。相声这门艺术从来没有被定义成‘高雅的艺术’。相声也不是用来教育人的,就像滑稽剧或者美国的单口喜剧,不用有任何教育意义,只要导向不是错误的,同时能够让人发笑,缓解压力,这个艺术也就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若说相声低俗,没有人会否认,但是也没有人需要去否认。高雅的艺术有人负责,低俗的艺术也有人负责。这个低俗并不是像马三立,侯宝林老先生之前的那个阶段,而是一种和阳春白雪相反的艺术形式。
bowne 回复 悄悄话 郭德刚大概忘了, 你轻贱别人的同时, 也轻贱了你自己, 也轻贱了相声. 没说你做的不对, 只是告诉你事实. 人类的悲哀, 就是当贬低别人的时候, 会有快乐感, 即使这些被贬低的人是虚构的. 你没有触犯具体的人, 所以你可以继续说下去 by all means.
bowne 回复 悄悄话 写得真好, 谢谢. 我从小就是相声迷, 那时候都听收音机, 听得如痴如醉, 也学绕口令, 凡是相声里有的,我都会, "哑巴,喇嘛"我说得和演员没什么区别. 可惜, 没能成为相声演员. 艺术大师的的相声都很"干净", 没有占便宜的脏话. 郭德刚的相声很好听, 但是脏话太多, 而且太损. 这和他的成长历程有关, 见了太多的人间世俗冷暖, 难免心理有点阴暗. 不过说实在的, 别看他现在火, 他会把相声毁掉的. 他的基本工非常好, 但侍才傲物, 不会有好结果的. 他之所以火, 是因为相声界太没人了. 代表的姜, 实在没什么基本工, 唱也不行, 说也没什么包袱, 当初要不是李文华, 他也红不起来, 后来和戴志成, 就差多了. 不过也难怪, 社会这么浮燥, 谁会静下心来做艺术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