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
提起杜月笙,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文学、影视作品中描述的那个走私贩毒、欺行霸市、协助蒋中正发动“4.12”政变的黑帮大佬形象,的确,作为20世纪上半叶上海滩赫赫有名的传奇人物,他的身上有很多污点,但这只是他人生的一面。全面抗战爆发后,杜月笙的所作所为,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爱国爱民族,积极投身抗日洪流的青帮大亨形象。
“8.13”淞沪抗战爆发后,时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的杜月笙组织了上海市救护委员会,成立救护队、急救队、临时救护医院,随后又筹划在苏州、无锡、杭州、南京等地设立重伤医院,南京沦陷之后,杜月笙在汉口成立临时救护委员会,救护受伤的将士与市民,据统计,至抗战结束,红十字会所救护的军民总数已达260万人。他自己也曾“毁家纾难”,为阻止日军停泊汉口军舰东逃,杜月笙下令将所属大达轮船公司全部船只凿沉,配合国军建立江阴封锁线,这对他号召他所能影响的团体包括他的帮会组织捐助抗战起了很大作用。杜月笙曾应八路军驻沪代表潘汉年请求,向八路军捐献1000具进口防毒面具。1938年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理事室迁移香港,杜月笙亲自主持工作,并设立总办事处,以接受海外捐助的物资,并同时筹措救护事业的经费。香港沦陷后,杜月笙撤退重庆,主持红十字会会务工作,办理前方救护、后方空袭救护、医疗等工作,1942年,杜月笙筹建了当时最先进的战时后方医院---重庆医院,受到舆论的称赞。另外,杜月笙在搜购、抢运战略物资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同时,杜月笙与戴笠合作布置向沦陷区搜集情报及锄奸策反工作。同为青帮大亨的张啸林投敌被暗杀、轰动中外的高宗武、陶希圣脱离汪伪集团,并公布“汪伪密约”,都与杜月笙有关。
这篇短文主要谈谈杜月笙先生与抗日游击武装“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队”。
1937年淞沪抗战伊始,戴笠随即向蒋中正建议在上海建立民众武装游击部队,配合国军作战,在得到蒋中正批准后,戴笠飞赴上海约见挚友杜月笙, 两人商定在上海建立一支1万人的武装游击部队,以帮会和工人为基础,编为5个支队和1个特务大队,分布于沪西、浦东、苏州河一带,配合正规军作战,并负责肃谍防奸等工作。经过策划,戴笠与杜月笙在上海三极无线电学校内设立筹备处,成立筹备委员会,委员会成员除戴笠与杜月笙外,还包括上海市长俞鸿钧、新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吴铁诚,以及金融工商界的吴祖贻、钱新之、军警界的吉章简、蔡劲军等。9月,蒋中正颁发番号,将戴笠、杜月笙正在筹建的组织定名为“苏浙行动委员会”,将武装队伍定名为“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队”,苏浙行动委员会由杜月笙、戴笠、俞鸿钧、吴铁诚、刘志陆、宋子文、张治中、杨虎、贝祖贻、钱新之、吉章简、蔡劲军、俞作柏、张啸林等15人为委员,杜月笙、戴笠、刘志陆为常务委员,戴笠兼任书记长,下设机要、总务、侦谍、军事、技术、调查、交通、宣传8个组,军统特工骨干余乐醒、陈旭东、汪祖华、谢力公等人分任组长。随后,杜月笙利用自己的影响,动员了帮会成员、工人、学生、店员、失业青年入伍参加别动队。组建后的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队由刘志陆担任总指挥,下辖5个支队:第1支队由青洪两帮帮会成员组成,共2000余人,支队长由杜月笙门徒何行健(天风)担任;第2支队由上海邮务工会工人组成,成员2000余人,支队长由杜月笙高徒、曾领导邮务工会的陆京士担任;第3支队由上海海员工会成员和部分码头工人组成,共2000余人,支队长由朱学范担任;第4支队由戴笠所领导的京沪一带特工组成,支队长由特工骨干张业担任;第5支队由高中以上学生军训总队组成,陶一珊担任支队长。别动队的武器装备除蒋中正拨给的之外,杜月笙自己出钱捐赠了5000支快慢机手枪,还有一些是戴笠令手下特工从日本三洋、三菱等洋行抢来的,也有一些是戴笠请挚友胡宗南援助的。别动队成立后,戴笠在青浦和松江设立短训班,在佘山成立教导团,轮训骨干。10月,这支仅以一月时间仓促成立的游击部队,在上海南市和苏州河两岸配合正规军与日寇作战,尽管作战力差,但大多成员异常英勇顽强。11月,淞沪会战已近尾声,国军部队大多撤离市区,9日,第3、5支队配合南市仅留下的第55师一个旅,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日军死战不退,历时三天之久。第4支队渡过苏州河,掩护国军主力撤退,伤亡惨重。据事后统计:淞沪会战期间,别动队员共牺牲1500多人,受伤500余人。据说,杜月笙为此颇为悲痛,哀怜那些为国捐躯的青年,这其中很多人是他的门生。
淞沪会战结束后,别动队损失惨重,特务大队、两个训练班及佘山教导团共1700余人,于1937年底撤退至安徽祁门县历口,整编为教导一团,俞作柏任团长。第1支队雷忠大队于1938年初经奉化撤至遂安,与江山游击干部训练班、浙东支队合编为教导二团,苏浙行动委员会总指挥部改为别动队教导总团部。1938年5月,经军事委员会批准,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队改名为忠义救国军,戴笠任总指挥,徐光英任参谋长,设总部于汉口。1939年3月1日,戴笠在上海成立忠义救国军淞沪指挥部,杨蔚任指挥官,徐志道任参谋长,至1940年夏,忠义救国军组建了4个纵队,1个南京行动总队,人数近3万人,活动于浦东及京沪、沪杭铁路、京杭公路沿线。
1949年5月1日,上海被攻陷前夕,杜月笙携家眷客居香港。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告别他的传奇人生,1952年11月杜月笙遗骨运往台湾,至今暂厝台北南效大尖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