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七年后,海明威于战时到中国充当间谍的事竟被炒热,现有一本专书出版,书名就叫《海明威在中国前线:他与玛莎在二战时的间谍任务》(Hemingway at the China Front: His WWⅡSpy Mission with Martha Gellhorn),作者是香港英文《南华早报》的驻外记者莫瑞拉(Peter Moreira)。此书主要内容不出雷诺兹所写《海明威晚年》一书的范围,中有一章专论海明威去中国采访的过程,不过莫瑞拉的书增添了许多细节,包括海明威夫妇专访蒋委员长伉俪的内容,并附有一些珍贵的照片,故仍值得一读。
秘访周恩来同情国府抗日
由于海明威的中国之行负有搜集情报的任务,故他返美后,除专程到华府向摩根韬当面报告外,还有一份相当长的书面备忘录给摩氏(共八页)。因海明威在重庆时秘密访问了中共代表周恩来,对周的魅力和机伶着墨不少,也分析了国共之争没法调和的矛盾,并引述蒋委员长的话说,中共是「心腹之患」(心脏病),日本只是「皮肤病」而已。
基本上,海明威对国民政府抗日抱持同情的态度,尽管他深知蒋介石是个独裁者,但他写给摩根韬的报告,仍说「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长期处于战时,民主都不会长存的」。
情报报告恐皆落苏联之手
促成海明威去中国充当间谍的关键人物是摩氏机要秘书兼财政部助理部长怀特(Harry Dexter White),此人是着名的经济学家,曾经手对中国贷款事项,与英国经济大师凯因斯是好友,战后的「国际货币基金」及「世界银行」组织,均出自怀特的擘划。不幸的是,此人在四十年代后期被揭发为苏联的间谍,一九四八年曾被美国国会的「非美活动委员会」调查,并召去作证,但没隔几天,就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遂不了了之。根据美方截获的苏联密电,怀特确是俄谍。因此,美方判断,海明威在中国搜集的情报以及他给摩根韬的报告,也都经由怀特落入苏联之手。
海明威和新婚不久的太太玛莎是一九四一年四月六日从桂林飞往重庆的,在此之前,他们到过香港和广西的韶关,并在韶关访问了第七战区的司令官余汉谋将军。他们在重庆只待了九天,十五日即离开飞往缅甸的腊戌,但这是忙碌而充实的九天。
抵达中国战时的首都后,他们下榻于宋子文的官邸(宋那时常驻华府,负责国防采购,在重庆的寓所空着),受到财政部长孔祥熙良好的招待。孔祥熙和早年在山西传教兼行医的韩明卫是旧识,而韩是海明威的叔叔,故二人相见倍感亲切,直呼海的名字Ernie(Ernest),事实上孔在美留学时,还曾到过海明威在伊利诺州的老家作客呢,只是海那时年幼,并无记忆。
蒋宋待为上宾引起骚动
海明威在重庆最重要的活动是四月十四日蒋委员长在官邸以午宴款待他和玛莎,蒋夫人亦在座,担任翻译。这一顿饭足足吃了三个小时,蒋对海谈了国共问题,新四军事件,美国援华等。海明威夫妇认为蒋听得懂英文。
海氏夫妇来华,各自代表不同的美国媒体采访中国抗日,海明威代表纽约一家叫PM的刊物,玛莎则是柯里尔杂志(Collier’s)的特派员,玛莎对和蒋委员长共进午餐意犹未尽,第二天再专访蒋夫人。海明威夫妇能接连两天,蒙蒋宋二人待为上宾,在重庆的外国记者中间引起骚动与妒嫉,却也足见海明威名气之大。
海明威访问周恩来倒不是海要求的,而是中共主动送上门来。中共代表团透过王炳南(曾主持与美国在华沙的谈判多年,已故)的德国太太安娜与玛莎接触而敲定的,海明威为避开国府特务的跟踪,颇费了些心思。
与周的访问约一小时,海明威对周印象深刻。王安娜在一九八○年的回忆录中声称,访问时,绝大多时是海明威在阐述美国对亚洲的观点,周说话极少,但海事后的报告并非如此。
海明威夫妇在离开重庆的前夕,孔祥熙在嘉陵江饭店举行了盛大惜别晚宴,约三百余位各界人士出席,使海明威风光极了。
事实上,海明威本来是为陪太太而来远东的,当然还有摩根韬给他的特殊任务,自从二月下旬抵达香港后,到五月初经港返美,一路上都是以欢愉与好奇的心情进行的他的采访和情搜工作,例如他在香港时结识了《宋氏三姊妹》一书的作者项美丽(Emily Hahn)和孙中山先生的卫士柯恩(Morris Cohen,号称双枪将),引为快事,津津乐道。
蜜月东方之旅种下离异恶果
相对的,他的太太玛莎则极不喜欢东方,对于中国的贫穷、脏乱与战祸,视为畏途,恨不得立刻离开,并为此和海明威时生龃龉,以致原为婚后蜜月的东方之旅,却为日后俩人离异种下恶果。玛莎虽是杰出战地女记者,却不是好主妇,一向大男人的海明威无法忍受,在二人分手前质问玛莎:「你到底要做驻外记者还是我床上的太太」?这段婚姻仅维持了四年即告结束。巧的是,玛莎生前的《书信选集》也于最近出版,好评如潮,有的书评甚至说玛莎作为战地记者的写作,比海明威还出色。
不管活着时多么光耀照人,二人的结局都是悲剧性的,海明威于一九六一年举枪自裁,尚不满六十二岁;玛莎长寿,活了快九十岁,晚年定居伦敦,为癌症所苦,在一九九八年服毒自杀。如今当代人研究他们的着作并列于书架上,可算是生前分道扬镳,死后殊途同归,皆属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