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弗兰克·韦尔什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年6月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英国政府对香港是“爱理不理”,甚至一度要把香港退给清政府。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张大诺发自北京 “19世纪以来,中国与西方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双方的冲突最终爆发,而且以英国迫使中国割让领土告终。然而,香港这个明显毫无吸引力的岛屿为何偏偏被英国选中,个中缘由有待解释。”
这段话是英国历史学家弗兰克·韦尔什的名作《香港史》的开篇语,该书在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被中央编译出版社引进发行。该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回答了开篇的问题,更在于它被评价为“西方最权威最详尽的香港通史”。近日,《香港史》中文版的责任编辑曲建文接受了《国际先驱导报》专访。
英政府本想霸占舟山群岛
《国际先驱导报》:与其他关于香港的史书相比,该书有什么特色?
曲建文:这本书还原了许多历史的细节,涉及香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偶然因素。比如,对英国政府来说,打仗不是目的,真正目的还是想挣清政府的钱。当时,英政府派了一个谈判代表到中国,想让中国开放口岸,这个代表叫律劳卑。后来,许多英国人都认为这个代表选得非常不合适,因为他狂妄自大,惹恼了清政府,谈判破裂。该书作者在众多史料中发现一个没人注意的细节:当时的外交大臣巴卖尊之所以选择这个代表,是因为曾经接受过这个人的帮助,他是在还人情。这里就有历史的偶然性在里面,如果当初选择了一个合适的代表,对谈判有益,即使不能避免战争,也会有一些不一样的结果。
再看书中另一个例子。清政府同意割让领土后,英国远征军将领义律选中了香港这个地方,认为它有重大的军事意义,可以作为海军的一个基地。但是外交大臣巴卖尊并没有看上这个“破地方”,他看上的是舟山群岛,还因此把义律罢了官,只是,英国女王已经决定封自己的女儿为“香港公主”。后来外交大臣想放弃香港,女王不干了,原因就是:怎么能把女儿的册封地放弃呢?这个时候,历史的偶然性再次发生作用,如果不是为了一个公主的“名号”,最后被割的就是中国另外的地方了。
20年写就《香港史》
《国际先驱导报》:对偶然性的关注是否会降低一部历史著作的厚度?
曲建文:与其说作者在强调香港历史的偶然性,不如说在还原香港历史的本来面目。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的性格秉性优点缺点都会对历史的进程产生影响。在许多时候,如果当事人换了,那么许多事情就可能是另一个结局。对偶然性的尊重,其实是对历史中的“人”的重视。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偶然性的东西,其实就是历史中很细节的东西,并不是所有历史学家都有本事找到这些细节。
《国际先驱导报》:弗兰克·韦尔什是怎么找到的?
曲建文:弗兰克·韦尔什上世纪70年代曾经住在香港,后来用了整整20年的时间写就此书,他到美国、英国、法国、中国搜集了大量资料,参考书目达到七八百种,这在一般的学术著作里不可想像。由于他之前撰写了《英国史》、《南非史》,在资料收集方面有很好的人脉,因此,在写《香港史》时得到了各国图书馆和学术机构的帮助。
韦尔什认为,历史学家更多的应该是描述,而不是得出结论,而描述,就必须拥有大量细节。
香港曾是英国的累赘
《国际先驱导报》:这本书对香港发展的原因给予怎样的解释?
曲建文:如前所述,基于他对历史学的理解,他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但他复原了英国政治对香港的“真实”影响。比如,在一开始,英国对香港实际上是爱理不理的,而清政府更是不管,于是香港就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地方”,香港非常混乱,黄赌毒泛滥。到了后来,香港成了英国两大政党互相攻击的工具,无论哪个政党在台上,在野党都把香港拿出来说事,批评执政党。甚至一度英政府要把香港退给清政府,觉得是个累赘。因此不要拔高英国政府对香港发展的作用。
至于发展的原因,从他的行文能够看出,他基本认同这样的观点:虽然香港被当作海军基地被英国霸占,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优势,商业逐渐发展起来。后来,由于中国内地从军阀混战开始就一直处于战乱之中,香港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安全的地方,内地许多有钱人纷纷把资金和企业转到香港,香港的商业才得以大幅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