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齐贤:中国历史上最能吃的宰相
(2009-08-18 12:14:56)
下一个
张齐贤:字师亮,洛阳人,原籍曹州。幼时家贫,饭量特大,一人敌五人,曾一次吃掉5大盘牛肉;进士出身,先后担任通判、枢密院副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分司西京洛阳太常卿等官职。终年72岁。
画地十策,两度拜相,抗击辽军,纠正错案,工作中有建树。
饭量虽大,度量却小,与事计较,遭人非议,个性上较另类。
翻阅史书,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张姓人士当皇帝的不多,但当宰相的很多,历史上共有63个张姓宰相。仅唐宋时期,就有张九龄、张说、张齐贤等好几个张姓宰相。
其中的张齐贤,是北宋颇有个性的宰相。他的故事,挺有趣。
一
张齐贤是个很有特点的人,特别能吃。他的胃,好像永远处于不饱和状态,一个人的饭量,竟能敌得上五个人。
他幼时家穷,常常没有饭吃。到了十七八岁,饭量大增,但从来不敢放开肚皮吃,只有逢年过节杀猪宰牛敬神时,才可大吃一次。有一天,他实在太饿了,看到别人杀牛,就坐在那里不走,人家同情他,把剥下来的牛皮给了他,他回去不知怎么弄了弄,就全吃进肚里去了。
这一天,正赶上宋太祖赵匡胤出巡西京洛阳。张齐贤早早起来,准备来一个毛遂自荐。别人自荐,采取的是“投档”的办法,就是把事先写好的自荐信,恭恭敬敬递交有关部门,然后转呈皇帝。但张齐贤自荐,实在太鲁莽:直接上路拦驾,面见皇上。
当时宋太祖正在洛阳巡视,车驾仪仗,十分威严。但就在这种氛围里,一个人跑过来就挡了驾。随从官员问他干什么,他说要向皇上提一些合理化建议,为国家建言献策。咦?赵匡胤一听,这是好事情啊。就对随从说:“把这个人带上,回到宫里再谈。”
可到了宫里,张齐贤却不抓紧时间汇报方案,而是吸着鼻子到处闻。原来时值中午,该吃饭了。宋太祖说:“让这个人和侍卫们一起吃饭吧。”
谁知张齐贤鼻子尖,眼睛也管用,看到厨房有一大盘子熟牛肉,抓起来就吃,三口两口,就把一盘牛肉吃完了。一旁的人看到他的吃相,都惊得目瞪口呆,连宋太祖也感到吃惊,招手对侍卫说:“再给他端些肉,看他能吃多少。”又一盘牛肉端上,张齐贤并不搭话,低头便吃。
这样又吃了一盘,他好像还没吃饱,不看皇帝,只看厨房。于是又一盘牛肉端了上来,这盘牛肉堆得像小山一样。宋太祖看张齐贤吃起来没完,走过来敲敲他的头。说:“停一下,停一下,我问你几个问题,看能不能回答上来?”哎呀,这个张齐贤真是出奇,尽管头被敲得咚咚响,但还是连头也不抬,一个劲儿往嘴里塞牛肉,边塞边说:“皇上您问吧,我边吃边答。”
于是宋太祖一连问了十个问题,张齐贤边吃边答,嘴里忙不过来时,就用脚画地,进行“图解”,总之是不耽误吃肉。就这样,又一大盘牛肉下了肚,这才回答完皇上的提问,然后抹抹嘴,站在一边。
宋太祖对他很满意,连连点头:“奇人,奇人,饭量大,学问也好。还能吃吗?”张齐贤有点不好意思,满嘴油乎乎,低声说道:“就看皇上让不让我吃了。要让我吃,还能吃三大盘。”此话一出,在场的人轰地大笑起来。宋太祖也憋不住,笑着说:“难道你就吃不饱呀?”转身对还没吃上饭的侍卫说:“你们干脆也别吃了,把熟牛肉都给他带上,让他回家再吃。再给他一些金银,让他安心读书,来年好去应试。”
宋太祖回到京城汴梁,对他的弟弟赵匡义说:“我这次巡视西京,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一个奇人,名叫张齐贤,他将来可以做你的宰相。但这个人我现在还不能用,让他再读些书,再历练历练。”其实,张齐贤饭量大,那是因为穷,从来吃不饱的缘故。宋人笔记《青琐高议》中有一篇文章,记载张齐贤入仕前,虽然贫穷,但很洒脱,从来不计较别人的看法,就那样身穿布衣站在洛阳道上,等待路人施舍。一日,十来个盗贼在酒馆大吃海喝,人皆避讳,都不来就餐,唯独张齐贤径直向前,拱手道:“我实在贫困,想向诸位求一醉饱,不知可否?”群盗大喜,其中一厮说:“秀才能屈尊入席,有啥不可!只是我辈粗鲁,恐为秀才所笑。”
张齐贤说不妨不妨,于是入席。席间谈到世象人伦,盗贼中有人自卑,说:“我等为盗为贼,不过是没有办法的事,其实内心不安,终日惶惶。”张齐贤说:“为盗之人,也并非碌碌无能之辈,只是一时无奈,走向歧路罢了。我也是慷慨之士,与诸位有什么可见外的呢?”于是取来大碗,筛满酒,一饮而尽。这样一连饮了三大碗,面不改色,气定神闲,群盗大为感慨,都说一个读书人,能如此放下架子,实在难得。
张齐贤也真是饿极,又取来猪腿,掰为数截,狼吞虎咽,群盗见了,更为惊骇,再感叹道:“真是宰相之才啊!不然的话,怎能这样不拘小节呢!你将来当了宰相,必定会顾念我们为盗之不得已,我等愿意与您结为朋友。”
临别,群盗以金帛相赠,张齐贤也不推辞,重负而归。
二
上面故事,有案可查。前一个故事,就是典故“画地十策”的来源。之后张姓人家,都爱用此典。一家张姓祠堂,刻有“西都十策;金鉴千秋”的对联。这上联,用的就是“画地十策”的典故。这下联,用的是张九龄的典故,此人乃盛唐诗人,当过宰相,著有《千秋金鉴录》。
但追究起来,洛阳民间版本如此说张齐贤“献策吃肉”,有些夸张。其实张齐贤拦驾献策,这是有的,但绝对没有当着宋太祖的面大吃牛肉。当时他怀揣十条建议,拦住圣驾。宋太祖把他带到洛阳行宫,他立即以手画地,条陈十策。宋太祖听了,认为其中四条合乎自己的想法,可以采纳。但张齐贤非常固执,坚持说十条良策都应采纳。太宗不准,他竟然与宋太祖争执起来,宋太祖气得要杀他,又被别人劝下了。由此,宋太祖记住了这个人才,本想委以重任,但面子上却又下不来,就建议自己的弟弟,继位后让张齐贤当宰相,他料定此人几年后可勘大用。
再查查史书,张齐贤之能吃,确实记载得清清楚楚,不过说的比较文雅一点,称他“健啖”。又说他“体质丰大,饮食过人”。由于早年家贫,没有肉吃,所以做官后特别喜欢吃肉,吃得白白胖胖的,模样很可爱。他到安州(今广西钦州市)任知州,当地厨师中有好事者,听说他能吃,想搞清他饭量到底有多大,就在他请客人吃饭时,专门提来一个金漆大桶。看见他吃什么,就照样向桶内放上一份。他喝一杯酒,也向桶内倒上一杯。宴会结束,大家过来一看,乖乖!“酒浆浸渍,涨溢满桶”,只见一个金漆大桶,已装得满满当当,都是酒菜。消息传出,全城轰动.哇!张大人真是能吃!
当时汴梁城内,有一座佛寺天寿院,所制风药黑神丸相当有名,用来祛风活血、疏通经络甚为见效。这是一种保健丸药,一般人进服,小小一丸也就足够,但张齐贤却以“五七两为一大剂”,夹在烧饼当中,三口两口就吃下去了,简直有点“把药当饭吃”的意思。
但张齐贤并非“酒囊饭袋”。他很有主见,眼光远大,遇到大事情,颇有前瞻性。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其弟赵匡义继位(更名为赵光义,后又更名为赵炅),是为宋太宗。宋太宗上任伊始,四下里搜罗人才,突然想起哥哥交待的话,就开始提拔张齐贤。时任宰相赵普,也向朝廷推荐张齐贤。后来宋太宗想擢拔张齐贤为进士,因为主考官没给张齐贤好名次,心里还有点不高兴。
张齐贤任事,敢于担当,颇有政绩。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北宋大将曹彬、潘美率军北伐攻辽,结果大败而归,名将杨业战死在朔州。张齐贤主动请缨,去接管代州军务。结果旗开得胜,大败辽军,斩首数百级,缴获马二千匹以及大批器甲。宋军攻辽战役中,仅此一胜。所以几年后,张齐贤就频频升官,当了宰相。
张母孙氏,已80多岁了,被封晋国太夫人,经常到皇宫里做客。宋太宗赞叹她福寿双全,有个好儿子,赏赐之外,还写了几道手诏专门问候,大家都觉得张齐贤很有面子。老太太去世后,张齐贤七天不吃饭,直到守丧结束。如此能吃之人,此时却能忍住不吃,足见他的孝心。
三
但是,“肚量”惊人的张齐贤,“度量”却不大。有一天在行香所(举行礼佛仪式的地方),他对副宰相温仲舒说了一些粗俗的话,御史中丞张咏认为他有失大臣风度,就上表弹劾他。张齐贤深以为恨。张咏的亲家王禹偁是个诗人,也写文讥讽张齐贤,张就给他安了个罪名,贬谪到地方上去了。王禹偁诗文好,人人皆知,可是张齐贤想把张咏、王禹偁一块儿搞掉,就向宋太宗打小报告:“张咏本来不会写文章,他那些章奏都是亲家王禹偁代笔。”张咏听说后,跑到太宗面前辩白:“我苦心钻研学术,无人不知,张齐贤这是诬蔑我啊!”太宗让张咏把平生著述呈上,坐在龙图阁里翻看,还没看完,就下令赐坐,又吩咐黄门太监把自己常用的一把红绡金龙扇赐给张咏驱暑。这等于间接批评张齐贤。
张齐贤当了宰相,过去为他服务的仆役,都得到了提拔,唯独有个名叫王富生的,始终没有升赏。王富生很委屈,找了一个机会,双膝跪下对张齐贤哭诉:“老爷,我侍奉您多年,那些和我同来的仆人,都提升了。为啥不提升我呢?”说罢哭泣不止。
张齐贤脸一沉,说:“如果不和你说清楚,你还怪我一辈子呢!你记得在江南的时候,一次宴会上,你偷了几只银杯的事吗?这件事我藏在心中三十年了!我是宰相,任免百官,自然要提拔德才兼备之人。而你是小偷,怎能让你做官呢?所以只能让你留在我身边,免得危害百姓。”
他说这话也在理,但他接着又说:“我今天指出你的行为,你自然觉得羞惭,这样一来,你留在我身边也不合适了。现在给你一笔钱,另谋生计吧!”他担心对方日后挟恨报复,这就有点小心眼了。
张齐贤退休后回到洛阳,住在唐代宰相裴度留下的午桥庄,此地风景优美,是洛阳八小景“午桥碧草”之所在。他每天看看松竹,听听琴音,与一帮文人饮酒作诗,优哉游哉,自得其乐。也就是在这段日子里,他写下《洛阳缙绅旧闻记》,共五卷,详细记述了洛阳缙绅的奇闻轶事。
到了72岁,张齐贤病死洛阳,这位能吃的宰相,临终还满满喝了一碗人参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