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8月1日《我的中国心——卓琳》文字实录:
曾子墨:提到卓琳,人们总会想起中国20世纪的伟人邓小平,卓琳的经历,虽然不像邓小平那样波澜壮阔,震撼人心,但是也同样充满曲折,耐人寻味。她的父亲是云南有名的“火腿大王”,身为富家小姐,却也是封建大家庭当中的一员,看着家族中妇女们的坎坷命运,她和两个姐姐都决心,要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命运。一个女革命者的命运即将展开的时候,她遇到了邓小平,此后,他们相伴走过无数风雨,相濡以沫58年。
邓小平首次托人上门提亲 卓琳断然拒绝
解说:1939年的秋天,年轻、漂亮、性格活泼的卓琳,在延安的保安处训练班,和她一起一共有八个女孩子。而这时的延安,因为中共中央和三大主力红军的到来,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据说是18:1。
卓琳(邓小平夫人):他从前方,还有一个也是从前方来的,他们住在一个窑洞里头,邓发,住在一个窑洞里头。我是在公安部工作,那时候他们经常到公安部来,因为公安部女同志多,经常到公安部来玩。有时候也叫我们到他们住的地方去玩,他大概就对我有意了,我不知道。
他就找我的朋友,女朋友,跟我一块儿到延安的女朋友,让那个女朋友来跟我谈。说他想跟我结婚,问我同意不同意,那个女朋友谈了两次,我不愿意,我说我年纪还轻,我还不想那么早结婚,我拒绝了。
卓琳择偶不愿找工农干部 专找知识分子
解说:邓小平当时是八路军129师政委,卓琳是一个年轻的女学生。对这位从前方来的长征干部,卓琳一点也不了解。
卓琳:因为当时延安,去的那些长征老干部都是工农干部,我们就怕跟一个工农干部结婚,不是看不起他们,是他们没有知识,你跟他说话说不到一块儿。所以我就不敢跟这些工农干部结婚,不愿意结婚。
延安有个笑话就是说,一个工农干部跟一个知识分子结婚,两个人晚上沿着延河看月亮。那个女的就说,哎呀,你看这个月亮多漂亮呀,她的丈夫就说,有什么漂亮的,我看不出来,这个故事在延安传为笑话。我想,我结婚我可不能找工农干部,长征的干部,我要找知识分子。
解说:卓琳原名浦琼英,1916年4月出生在云年省宣威县上堡村,是著名工商业家浦在廷最小的孩子。上面有六个哥哥、姐姐,浦琼英和两个姐姐在父亲的安排下读到中学。在昆华女中,音乐老师赵琴先经常借上课的机会宣讲革命,后来在赴刑场的路上还高喊口号,这给年轻的浦琼英三姐妹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浦琼英喜欢体育,1931年,她作为50米短跑选手被选入云南代表队,参加北平的全国运动会,运动会因为战争没开成,她还是借此去了北平。5年以后,浦琼英成为云南第一个考上北京大学的女学生,为了实业救国,浦琼英报的是北大物理系。
在毛泽东窑洞前 邓小平卓琳举行婚礼
1937年“七七”事变,打破了浦琼英求学救国的理想,她和姐姐乔装成百姓模样,躲过了日本兵的严格检查,逃出北平。几千里的辗转行程,从西安步行7天7夜,她们终于到达了延安。
读完陕北公学,加入中国共产党,上级领导认为活泼而聪明的浦琼英,具有在敌后从事秘密工作的长处,就把她调到特训班培训,准备以后派到敌后工作。
为此,她有了新名字卓琳。也是在学习班,有人把卓琳介绍给邓小平,但起初卓琳拒绝了这桩婚姻。
卓琳:后来他自己他就说,我自己找她谈谈可以不可以,我说可以。他就找我谈,谈了两次,第一次谈一谈他的情况,第二次又谈谈他的希望。我听听,觉得这个人还可以,他是有点知识,是知识分子。第二个呢,我说反正都得结婚,早晚得结婚,我那时候已经23岁了,我说算了吧,凑合吧。他亲自找我谈了两次话,我才同意,同意了以后我们才结婚。
解说:在延安杨家岭毛泽东住的窑洞前,八路军的老战士们,以淳情朴实的方式,为卓琳和邓小平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卓琳:后来我就跟他说,我说,我说话你得听,你不听,我这人好说话,没人听话,我跟谁说呀。听了以后呢,你觉得,我说我这人是比较落后的,你有意见你就给我提意见,对的地方你也告诉我。他就不吭气,我说,我说话你不说话,我们这样相处下去也不行啊,你得说点话呀。
他说,我这个人就是这样的脾气,你愿意说话你就说多少,我有意见我就提,没有意见就这么算了。我想,你老要叫他,这个老干部,我知道他是个知识分子,所以我想,你要老是让他说,他也说不了,算了。慢慢相处吧,后来这样,慢慢互相之间就了解了。
卓琳求家书 邓小平:印几十份 一月一寄
解说:几天以后,卓琳便随丈夫离开延安奔赴前线,奔赴了太行山。
卓琳:结婚以后,他要回前方去了,他就带着我一块儿去。我那时候还不熟悉,后来慢慢到了前方以后,他在师部我在后方,就是总司令部。他来开会,就见个面,他不开会,我们就见不着面。
后来我就说,我们这样也不行呀,是不是你给我写个信啊,他说我写什么啊,我说你写,你就写写你怎么生活,你有什么感想,有什么东西。他说好,我以后叫秘书给我写一个,我印几十份,一个月给你发一份。我一听,我说算了算了,你别这样搞了,我也不要你写信了。
解说:卓琳渐渐地适应了丈夫的性格,渐渐地理解了丈夫的心,她默默地支持着丈夫。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邓小平率领部队每解放一个地方,卓琳随后就带着孩子们也要赶到那里。
曾子墨:1940年9月,组织上把卓琳从八路军总部,调到了129师师部秘书科,从此她和邓小平才开始真正生活,战斗在一起。第二年华北敌后战进入了抗战八年中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对卓琳来说,最严峻的考验是避开日军“扫荡”的主力,随部队进行转移。
有一次夜间行军时,卓琳的眼镜打碎了,她就让前面的同志在头上包块白布,就跟着白布走了一夜。脚上打起血泡,脚脖子肿得碗口一样粗,她说那个时候最幸福的事,就是找个平坦的地方好好睡一觉。
邓小平进军西南不带家属 卓琳:我不干
曾子墨:1948年,邓小平担任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统一指挥两大野战军作战,卓琳只好跟着其他部队的干部家属,带着三个孩子,跟随着战争的进程不断向前搬家,成为一个家属大队。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后,卓琳和另外四名干部家属,住在邢台的一个教堂里,五个夫人轮流做饭,不过轮到卓琳做饭的这一天,大家都很痛苦,因为她做菜的手艺实在是太差了。
解说:作为名牌大学的学生,卓琳总想用科学方法教养孩子,她说晒太阳能补钙,每天上午都在教堂屋顶上,放一大铁皮盆的水,下午就把三个孩子衣服脱光,让他们先晒太阳,晒完就在盆子里洗澡。卓琳称之为“日光浴”。结果三个孩子都晒得黑不溜秋的,不过倒也很健康。
1949年4月,解放军百万雄师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邓小平与陈毅渡过长江,步入蒋介石的南京总统府。卓琳又带着孩子们跟到了上海。在这里,他们和陈毅家同住一个院子,相处得和和睦睦。
1949年10月2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第二野战军总部,从南京出发踏上了解放大西南的征程,这一次,卓琳要求同行。
卓琳:以前都是他们在前方打仗,我们家属都在后头,都在后头住的地方,他们打完仗休整的时候,再把我们接去。后来他进军西南了,他下命令进军西南,不准任何人带家属,连我们在家也一样。
后来我不干了,我说你不带家属我不干,你们老是把我们丢了的话,不管。这次我一定要跟着你去,我是共产党员,你砍我的头,我都得跟着你去。他没办法了,他只好带着家属,这次进军西南我说我一定要去,你不让我去。
但是去的方式,他在前面,有侦察兵看好路了,他在前边,我们带着孩子坐在后头。这些是很苦的,因为孩子,男孩子要尿尿,汽车走走走,就那么把着。女孩子要尿尿怎么办呢,教堂里有水罐,拿那个水罐给小孩接尿,接了倒在汽车外头。
邓小平嘱咐不要出风头 卓琳担任“邓秘书”
解说:刘伯承、邓小平率部进驻重庆后,部队和西南局的干部子女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孩子们没有合适的学校上学。卓琳主动把筹办子弟小学的事承担下来,从找资金到选校舍,从请老师到招学生,每件事都是卓琳自己操办。
没过多久,重庆曾家岩人民子弟小学就正式开学了,这是一所专门为干部子女,烈士遗孤开设的学校,卓琳亲自担任校长。
这些在战火中长大的孩子非常不好调教,卓琳为了镇住这些孩子,先从自己的孩子“开刀”。邓林、邓朴方违反纪律就要被首先整肃。连五岁的邓楠,也被卓琳安排到教室的最后一排,和大孩子一起上课。五十多年后,当年的学生们还在卓琳家留下了这张合影。
1952年,邓小平从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卓琳也带着全家一同来到了北京。那时,一些中央领导的夫人都在单位工作,但卓琳听说安全部门怕她们路上出事,还要派人暗中保护她们上下班。
她想与其给安全部门添麻烦,还不如给邓小平当秘书,而此时邓小平也对她提出,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于是,卓琳成了邓小平一生的“卓秘书”。
卓琳:我说算了,我也不出去找工作了,后来我也给他当秘书,我给他当秘书,他看完的文件要发的,就交给王秘书。他要收起来的,当时中央以他的文件最多,要存档。所以他文件看完的,就要送到中央办公厅机要室去存档。我就给他把那么文件登记,登记完了以后,我就叫个三轮车,拉个洋车,送到中央办公厅,我都登记了。交给中央办公厅,它就存档了。所以那时候都是以他的文件最多,他的文件最全。
邓先群(邓小平妹妹):而且我大嫂这个人,她从来不给我大哥,不添乱,她不去参政。她就做好她的本职工作,她该做的那份工作,我大嫂那人就是这样,也很守规矩。而且她特别体贴我大哥,比如我大哥喜欢喝茶。但是花费,家里的开支都是由我大嫂来开支。要买茶叶,茶叶还是比较贵的,他爱喝龙井,龙井是比较贵的,烟,都是自己买,哪有别人送的啊。
所以都要精打细算,但是我大嫂舍得给,茶呢,我大嫂是给我大哥,每天都给他泡得浓浓的一杯茶,上午,我大哥喝完了以后,剩下的茶根我大嫂接着喝。下午再给他泡一杯,她非常地爱他,非常地体贴他,就在家里那么一种情况下,我觉得,我大嫂特别关心体贴我大哥。
卓琳悉心照顾邓小平 偷偷给其“开小灶”
邓楠(邓小平次女):六十年代的困难时期的时候,那时候比较困难,供应的油和肉都比较少,当时,对他们这些高级领导干部,还有一些特殊的照顾,所以给他们多一些油和肉,当时我们家人口很多,加起来,除了我们几个子女以外,还有一些亲戚之类的,吃饭,总共有十几口人吃饭,所以他那点油和肉,肯定大家一起吃就不行,所以,最后我妈妈就说让他单独吃。
解说:为了让邓小平能接受单独吃饭的安排,卓琳特意派一个孩子陪他吃,但吃了一段时间,邓小平又不愿意了,要和全家一起吃,卓琳就想办法单独给他炒一个菜,不过饭桌上那个菜还是被邓小平分给了大家,58个风云多变的春夏秋冬,卓琳一直这样悉心照顾着邓小平。
邓榕(邓小平三女儿):家里的事情都是妈妈管,那么妈妈怎么管?父亲是从来没有意见的,因为他很信任我母亲。他们俩也很一致,他们俩的观点,所以,母亲怎么样管理这个家庭,管理孩子们,包括财务方面的问题,我父亲从来不过问的。
他是完全信任我母亲的,所以在这方面,我觉得他们俩配合得非常好,你说的这个问题,我觉得也是,想一想这么几十年,从来没有见过父母亲红过脸。或者争论什么问题,都没有过。
邓小平被造反派批判 卓琳陪着挨批斗
解说:196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把邓小平一家推向了灾难的深渊。“文革”中,很多家庭四分五裂,夫妻子女划清界限,以求自保。也正是在那段艰难岁月,更显出卓琳和邓小平夫妻间的情深意切。
邓先群:那个时候,有好多人划清界限,别人家吧,反正有好几家人都划清界限。我妈就跟我大嫂讲了,卓琳啊,你可要清醒哦,你们夫妻这么多年,你应该是了解他的,你可别犯糊涂哦。
就跟我大嫂,因为我大嫂身体一直不是太好,我大嫂就告诉她,她说,我是了解他的,她说奶奶你放心吧,不会的。
解说:邓小平被批判,卓琳很痛苦,她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她坚信,自己的丈夫不是反革命。造反派批斗邓小平时,她紧紧地站在他身边,批斗结束后,她扶着邓小平,一步一步走回住处。
夜深人静的时候,卓琳把儿女们叫到身边,用被子蒙上头,给他们讲邓小平的历史,讲“文革”爆发以前邓小平在中央的工作。她告诉儿女们,父亲是清白的,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文革”里,五个儿女除了应付性地批判一下自己父亲外,没有一个为了表示和父亲“划清界限”,而揭发父母的。
1967年秋天,孩子们被勒令搬出中南海含秀轩的家。邓小平和卓琳开始了两年囚禁生活,造反派勒令卓琳每天扫院子,邓小平也主动过来和她一起扫。两年里,无论刮风下雨,天寒地热,两人都认真地完成着这个任务。
邓榕(邓小平三女儿):我母亲是比较外露的,情绪是比较外露的,她特别想孩子,她跟我父亲每天两人软禁在那里,就抽烟。然后我母亲就说,你抽烟我也抽烟,当时也很省,就把我父亲抽过的烟头,她拿来以后她自己抽。
抽这么凶将来怎么办呢?后来我母亲说,那我是因为想孩子们,说只要能和孩子见面,我一定会戒。真的后来我们跟父母亲一见面以后,能够跟孩子们见面以后,我母亲当时就戒了。
曾子墨:1969年10月,邓小平以“全国第二号走资派”的身份,被下放到江西监管劳动。卓琳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毫不犹豫地陪伴邓小平到了江西。夫妻俩共同度过的那段艰难的时光,令卓琳记恋终生。
邓小平下放江西生活清贫 卓琳亲自学酿酒
解说:1969年10月,卓琳跟随邓小平下放到江西劳动,寂寞也跟随而来,三人住在这座“将军楼”里。这一年的1月开始,他们俩人的工资都被停发,每月只能领到基本生活费。为了贴补孩子,他们省吃俭用。
卓琳: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把他发配到江西去了,住在一个将军楼,怎么办呢?一个月只给我们二十块钱,二十块钱的生活费,二十块钱的生活费,首长说,我们要节约一点钱,节约一点钱,给孩子们当路费。因为孩子们都被分配到四面八方,给孩子们当路费,有时候来看看我们。
那么他就说,他就主张说,咱们来种地吧。我们住的那个将军楼前头有一块空地,原来也有人种地,后来我们就开了一块地。我拣石头,我那个时候有高血压,我不能多动。我连上楼,上我们住的那个楼,我都说,喂,老爷子,拉着我,我上不动了,他就拉着我。我一个手扶着栏杆,一个手他拉着我上。
那么我们种菜怎么办呢?种菜就是总得种点吃的呀,自己种点吃的,他挖地,因为前头有块空地,他挖地,我就拿个小板凳坐那拣石头。拣完石头以后,弄成一亩地的样子,我们就跟老百姓要点种子,种那些茄子啊,辣椒啊,这些容易的东西。浇水呢,他去浇水。
解说:在江西的清贫生活中,为了节省开支,邓小平减了抽烟量,有时一根烟分几次抽。酒也换成了当地出产的便宜酒,卓琳看到自己要好的女工会酿酒,就跟着学,还要来了酒麯,请人买了些糯米。不久,她就酿得一手好米酒,邓小平很爱喝。
卓琳身体不好,厂里就安排她和女工们一起洗线圈,而邓小平当钳工。比起在北京被监禁的日子,江西的气氛轻松了许多,卓琳和邓小平很快熟悉了这里的生活。
邓先群:我大嫂这人,她心胸应该说还是比较宽广,在那他们几个老人,也过得挺愉快的,互相也很照顾的。我母亲,他们俩,非常好,很关心,重体力活就是我大哥干,比如和面啊,那些都是他来干。擀面这些事情,技术活,做饭的技术活是我母亲的。像种菜,他们三个人都种,在院子里头挖地,拔草,种菜,他们都干。所以他们过得挺愉快的,互相很体贴的。
工人担心邓小平安全 修建“邓小平小道”
解说:拖拉机修配厂的工人们,从来没有把邓小平一家当成外人,更没有把他们看成是一个来这里接受改造的“走资派”。朴实的工人们乐意为邓小平一家,提供生活的方便。
为了保证邓小平的安全,工人们特意为他修建了一条上班的小路,使他上班少走些路,这条小路后来就被人们称作“邓小平小道”。
邓小平和卓琳有五个孩子,革命的迁徙生活让卓琳一直对孩子们心怀歉疚。因为工作,邓小平对三个战争年代出生的孩子照顾不多,卓琳对孩子们的影响更深。
孩子们小上学时,每个周末她都要举办个家庭论坛,给孩子们讲科学知识,比如核裂变、连锁反应。后来邓朴方、邓楠和邓质方三人,都考取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在江西的生活,他们格外牵挂邓朴方。
1968年8月,当时还是北大物理系四年级学生的邓朴方,因不堪造反派对他的虐待与凌辱,跳楼以示抗议,造成了胸椎压缩性骨折。这个情况,当时被隔离审查的邓小平夫妇,直到第二年的夏天才知道。
卓琳:他是北大的学生,邓楠是北大的学生,他因为他自己,人家把他关在里头,文化大革命,人家把他关在楼上。要他揭发他父亲,他说我哪能斗我父亲啊,我不知道他干什么。人家不说他,就打他,朴方受不了了,就从窗子上跳下来,就骨折了。
邓榕:因为当时他摔下来以后,实际上他下肢还是有感觉的,当时如果要是做手术的话,他不会落到今天这样残疾的,绝对不会的。但是当时送了几家医院,都没有人收他,最后就把他,经过几天的急诊室的这种,睡在走廊上,度过了高烧的危险期。
生命看着保住了,就把他送回校医院了,以后一直没有得到治疗,所以他的感觉是逐渐消失的,从脚趾开始逐渐逐渐消失,一直造成这种不可挽回的高位截瘫。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姑姑当时知道这种情况以后,就把这个情况写信告诉我的父母。
解说:到江西以后,原本居住在中南海的孩子们被撵了出来,大女儿邓林在河北宣化读书,其他几个孩子一个在山西忻县,一个在陕北富县,一个在汉中宁强县,都在农村劳动,散落各地的孩子让卓琳和邓小平时刻牵挂。
卓琳接回瘫痪邓朴方 倒屎倒尿亲自照顾
曾子墨:邓朴方瘫痪后,在邓小平的请求下,他得以被安排住进解放军301医院,但是两年以后,组织上认为他病情好转,安排他出院,送入北京社会救济院。远在江西的卓琳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决定,把儿子接回来,亲自照顾,倒屎倒尿,换洗垫布,翻身洗澡都是她的工作,而卓琳本身还有严重的高血压和心脏病。
卓琳:我们就自己省点钱,把他接到江西去了,接到江西了,我们让工厂里给他做了个架子,因为他躺在床上他起不来,他要有一个架子,架子上有两个环,他拉着那个他就可以坐起来,放开了他又躺下来。因为那时候他来了以后,当然就增加我们负担了,洗澡怎么洗啊,老祖烧水,我端水,他(邓小平)拿手巾给他擦,先第一遍擦凉水,第二遍擦肥皂,第三遍擦干净,都是他干,我呢就是管给他送水,送手巾给他,后来老祖走了以后,他(邓小平)就来当主角了,买来的肉,他切,不让我切,烧火呢,我烧火,他炒菜。
解说:1971年9月13日凌晨,林彪摔死在蒙古国温都尔汗荒漠,这年11月5日上午,邓小平和卓琳第一次享受了相当于“革命群众”的政治待遇,他们和工人们一起聆听了厂里传达的中共中央《关于林彪叛国出逃的通知》,回到家里,邓小平说了八个字“林彪不亡,天理不容”。
1973年邓小平结束了在江西的劳动改造生活,回到北京,此后,他主持党政军日常工作,大刀阔斧地领导开展全面整顿,赢得了人民的信任。没想到,仅仅过了三年,一场“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再次把邓小平推到了困境,10年磨难,两度沉浮,世态炎凉,风云多变,风雨飘摇中,不变的是与他相伴永远的妻子儿女。
邓楠:天安门事件以后,我父亲又被软禁,我母亲后来也去陪他去了,所以那个阶段就是他们两个人在一起,他们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那时候,就只有他们俩二老互相照顾,那后来没多久,我母亲眼睛坏了,住院以后,就剩我父亲一个人了。但是那时候,他们两个人没有办法联系,只能通过写条子,条子上头什么也不能写,因为肯定人家都要看,就是通过这样的交流来保持联系,他们互相之间的牵挂和思念,就只能靠这个了。
曾子墨:1976年“天安门事件”后,原本卓琳陪着邓小平住在东郊民巷17号,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但是不多久,卓琳眼病复发不得不住进301医院,一天一位医生悄悄告诉她,毛主席病危,中央发通知了,卓琳知道后十分着急,她就写了个纸条,托警卫带给邓小平,上面写着“千万不要离开你现在住的地方,不管什么人让你出去都不要离开,我争取尽快出院”,住院50天后,眼病好转的卓琳立即回到东郊民巷,看到邓小平一切照旧,才放了心。
邓小平:一句话,感谢同志们的理解和支持,全会接受了我退休的请求,衷心地感谢全会,衷心地感谢同志们。
邓小平与世长辞 卓琳病床前最后吻别
解说:1989年11月,邓小平辞去了自己最后一个职务,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在这个院子里,卓琳可以安安静静地和邓小平享受晚年时光,作为妻子和相伴一生的“卓秘书”,卓琳知道邓小平爱看书,看马克思、列宁著作,及中国历史经典书籍和中外文学名著,她就很注意为邓小平收集,借阅,邓小平喜爱孩子,卓琳就给家里的第三代规定了特殊“工作”,58年来,她的精力都放在了照顾邓小平和孩子们身上。
邓榕:晚年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家就有孙子孙女了,那时候我妈妈就规定了,我们家的孙子孙女就有一个工作,从最小的时候开始,会走路了以后开始,甚至于不会走路的时候开始,他们就要做工作,这些孙子孙女的工作是什么呢?就是每天定时地要来看爷爷,要来亲爷爷,要来在爷爷面前坐一坐,这是我母亲规定的。
解说:1997年2月20日早晨,所有的电视和广播都传出同样的声音,邓小平同志患帕金森病晚期,并发肺部感染,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抢救无效,于1997年2月19日21时零8分,在北京逝世。卓琳带着全家人来做最后的告别,病床前她深深地向相伴一生的爱人,做最后的吻别。卓琳伴随邓小平走过了58年的风雨人生,此后,每年的2月19日,她都要在院子里撒满花瓣。
卓琳:他去世了,我们全家人都很悲哀。但是这是自然规律,你也没办法,去世的纪念日,我们就预先买了些花瓣,就在院子里撒,一边撒,一边说,老爷子给你撒花了,你听见了没有,一边还说话,还叫他。
邓楠:每年他的生日,我们全家人还像他活着一样,大家一块儿给他过生日。
卓琳:对,一大长桌子,也有客人来参加。
邓楠:还像他活着的时候一样。
卓琳:纪念他。
卓琳现场见证香港回归 替邓小平还愿
曾子墨:邓小平去世后,卓琳老年的娱乐生活就是在家听京剧,她保留了很多京剧名角的唱片和录音带,谁都不能碰,电视上只要有戏曲节目,她一定要看。卓琳还三次到著名剧作家马少波家中,为此马少波写诗:“戏文兴盛赖关情,问计宏图会老兵;寒舍三临倾肺腑,自应探宝加鞭行。”
解说:邓小平晚年曾说过,他想活到1997年,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他想活到2000年,亲眼看一看中国人民的小康生活,卓琳认真地替他实现了这个愿望。
卓琳:他原来说,香港回归了,我一定要到香港去看一看,自己收回自己的土地上,结果,他没等到这个时候他就死了,后来,香港回归的时候,我就代表他,带着孩子就到了香港。
江泽民:历史将会记住,提出“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的邓小平先生。
董建华:今天我特别高兴,卓琳女士能够来香港,参加回归的盛事,我们对卓琳女士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敬意。
邓榕:我们可是很隆重,比我妈妈出国,作为贵宾访问任何国家都要隆重。
邓楠:我妈妈因为平常她很随便的,而且她不太出门,所以她也没有什么好的衣服,所以那次为了去香港的话,就专门做了几套衣服,很早时间就开始准备,做了几套衣服。我觉得她是非常,觉得这是为我父亲要还这个愿,所以她也是非常看重这个事情,也很激动,我记得那时候到了香港,我们两个陪着我母亲,帮她准备,那一天晚上,她都没睡好觉,她没怎么睡觉。
邓榕:她就没怎么睡觉,一会醒一会醒,老问时间到了吗?时间到了吗?
解说:邓小平逝世后,卓琳恪守着邓小平关于“不要到外面去工作,言行要谨慎”的提醒,在北京家中安享着晚年时光,夫妻俩58年风雨中结成的深厚情义,全化作花雨飘洒。
卓琳无所积蓄 全部捐给中国慈善事业
邓榕:他们虽然表面上的性格是差别很大的,但实际上他们有非常多的共同之处,他们夫妻俩的生活中间,比如说,他们两个人都是非常真诚的人,他们都是很纯粹的人,都是非常纯粹的,他们没有那么多的心计,就在生活中间,不是说很有心计的,很纯粹,他们对生活的要求也比较简单,但是他们又是非常纯粹的,所以他们的爱我觉得是,他们俩虽然性格,表面上性格不一样,但实际上他们的心底,他们的内部,就是他们有很多内在的东西,都是非常相通的,都是很融和的。
邓林:你还真别说,我呀,没见过我爸爸妈妈吵架,我觉得我弟弟妹妹大概也没见过,几乎没有红过脸,我觉得我爸爸妈妈他们两个,最重要的是互相特别信任,非常信任,互相做什么事情都相信,我妈妈做这个事情那个事情,我爸爸都认为是对的,然后我爸爸做的事情,包括文革后来被打倒,我妈妈也绝对没有二心,就是说我要跟他离婚,或者要跟他划清界限,没有。一直跟着我爸爸,相濡以沫,我觉得他们两个人的关系,我认为应该是典范。
曾子墨:女儿邓林说卓琳自己没留下什么钱,她的钱差不多都捐了,卓琳多次给希望工程捐钱,给曾经照顾过孩子们的太行山老区捐钱,给她喜欢的《红楼梦》研究会捐钱,给儿子从事的残疾人福利事业捐钱,汶川地震,卓琳寝食难安,准备把多年的积蓄捐给红十字会,为此她还向家人筹措了一些钱,凑足十万元全部捐了出来,她说“为帮助灾民她愿竭尽全力”。感谢您收看《我的中国心》,下周我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