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三落三起”经历。《解放军报》今日刊文称,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毛泽东从领导秋收起义开始,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崭新革命理论,却遭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一些主张“城市中心论”的领导人的反对和打击,而这,正是造成毛泽东“三落”的根本原因。
第一“落”:被“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
1927年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迅速做出决断,停止向大中城市的进攻,带着队伍上山,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
上山,是当时惟一正确的选择,但中央却认为他“停止长沙暴动”,是“放任工农革命军退走”,是“临阵脱逃”。很快,毛泽东就被“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后来以讹传讹,又演变成“被开除党籍”。这就是毛泽东的“第一落”。
随着共产党领导的暴动一次次失败,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毛泽东是正确的。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保存了实力,搞出一个工农武装割据的成功案例,他不仅让一些起义队伍有了归宿,而且为众多的起义队伍提供了榜样。中央对他的处分自然也就烟消云散。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发起秋收起义,10月率部来到井冈山,
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下旬,朱毛两军会师,
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图为1931年毛泽东和警卫战士合影
第二“落”:落选前委书记离开红四军
毛泽东的“第二落”是红四军内部意见分歧的结果。由于红军处于初创时期,红四军内部对如何带兵打仗、如何发展壮大红军,爆发了大争论。在讨论中毛泽东一度成了少数派。中央特派员刘安恭甚至说他是“自创体系”,是“反中央派”。红四军召开党代表大会选举前委书记时,毛泽东落选了,只好离开红四军,到地方工作。直到几个月后,主持中央工作的周恩来做出裁决,对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关于红军建设的一些基本原则进行了肯定,毛泽东才被再次请回了红四军。
第三“落”:成为中央批判对象
毛泽东的“第三落”情况更为错综复杂,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同中央在认识上的根本分歧,即以什么方式实现中国革命胜利的问题。中央的意见仍以占领中心城市为主,实现革命在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毛泽东则坚持他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当时从苏联学习回来的一些中央负责人对此不屑一顾,讥讽毛泽东:“山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
很快,毛泽东又一次成了中央批判的对象,被派去做地方工作。1931年11月的赣南会议,撤销了毛泽东中共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和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书记职务。1932年10月的宁都会议,又撤销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职务。
1934年,陷入敌人重重包围的红军被迫长征。在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上,历史选择了毛泽东,随着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的确立,屡遭挫折的红军柳暗花明,从此开始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