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百年前的色拉油广告
本版图片摘自《明信片清末中国》(第二版),王迦南、蔡小丽收藏,陈玲、王迦南、蔡小丽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图:这张寄于1906年的明信片,至今依然是留在闭塞的西欧人的脑海中北京的印象———拖着长辫的男人、马车、汉白玉桥和木牌楼。如果现在一位偶尔到西欧小乡村旅游的中国人对他们淡淡地说,北京的摩天大楼和车水马龙和西方没有太大区别时,他们会不敢相信地瞪大眼睛,继而失望地垂下眼睛。
图:清朝的火车站应该是前卫而繁华的地方。先是直隶地方上一口咬定修建铁路是让外国的妖龙斩断了中国的龙脉,很是鼓噪了一阵,后是德国人开了几枪,然后慈禧太后也派袁世凯镇压了几下,于是就有了前门火车站。
图:据说当时很多刚刚从欧洲到中国来的八国联军士兵都对清朝女人的小脚产生了兴趣,于是很多中国女人的脚就被这些士兵砍下来,当成战利品带回欧洲去了。
图:天津寺庙前小吃,粥棚是穷人家的孩子最喜欢的地方
图:这张家庭合影说明包办婚姻也可以是幸福的
图:清末的上海街景
图: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孤身流浪江湖的乞丐,颇有游侠风度
图:北京运河
作家沈从文和刘绍棠都描述过北京的运河。刘绍棠在《渔火》中开篇便说,他的家乡通州是三千里南北大运河的起点,明清两代的漕运总督驻扎地。沈从文在《游二闸》中描述的则是大运河经通州向西延伸出的最后一段的寂寞。
图:哈德门里街道的整洁、服饰考究的商人的背影与门外土路的凹凸不平、与挑担人看热闹的目光,构成了哈德门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