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第一次改动是在“高饶事件”之后。当时有人通知董希文,去掉画面中高岗的画像。《开国大典》中的第一排领导人全是国家副主席,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使画面不受损害,董希文在其它油画上做了多次实验后才动笔,删掉了高岗画像。
“文革”爆发后,“四人帮”在美术界的代理人通知董希文将《开国大典》中的刘少奇去掉。这时董希文己身患癌症,不得不拖着被病痛折磨的身躯去中国革命博物馆做画面修改。经过修改后,刘少奇画像的位置换上了董必武的全身像。
1972 年,董希文的癌症己到晚期。这一年,中国革命博物馆要复制《开国大典》,考虑董希文的身体原因,让他作指导。一个多月后,《开国大典》复制完成,并放入革命博物馆画库。1973年1月8日,董希文逝世。临终前,他对没能亲手恢复刘少奇在《开国大典》上的地位而抱憾不已……
1979年,本着实事求是、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中国革命博物馆征得上级同意,决定将《开国大典》恢复原貌。董希文家属不同意在原作上改动。为尊重这个意见,他们委托著名画家靳尚谊修改。当时靳尚谊忙于其他事情,便推荐了北京青年画家阎振铎、叶武林。他们在《开国大典》的复制品上画上了刘少奇和高岗。至此,《开国大典》终于恢复原貌,而原作则保存在博物馆画库。
董希文简历
1914年6月27日生于浙江绍兴柯桥光华楼。曾就读于杭州芝江大学土木工程系,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越南河内巴黎美专分校,1939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本科。先后师从林风眠、颜文良、刘海粟、常书鸿等。1943年任敦煌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三年间临摹敦煌壁画数百幅。1946年,经吴作人、李宗津推荐,应徐悲鸿邀请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47年,参加“反内战”的爱国学生运动,与艺专同学一道上街游行。1949年,画家为迎接北平解放,刻印、散发了数百万份宣传画,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亲眼目睹新中国成立的壮丽场面,萌生了创作《开国大典》的激情,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57年,在“反右斗争”中被留党察看两年。“文革”中,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在北京钢厂劳改,因过度疲劳,胃溃疡穿孔,经首都医院抢救八小时方苏醒过来,在做了胃切除四分之三的大手术后不到半年,又回到劳改农场,数月后诊断为癌症晚期,1973年1月8日,病逝。
董希文这辈子闹了一件大事儿,就是1949年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那时刻,他萌生了用油画描述开国盛典的念头。这些原本在任何人处于那一历史时刻,那历史地点都有可能发生的想法,但命运选择的是董希文。他也许没有想过,从此他的一生一切都将有了这个《开国大典》的标记。他的命运也将成为与“开国大典”相随的命运,因为政治,他的美术要得到审查(见图);因为政治,他不得不对作品做了类乎荒谬的挖、补、填、涂;为了政治,他也不得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做出混沌说解。他是最大的职业美术家,又是最大的职业美术匠。他可以在美术领域内做最无忌的恣肆,他也不得不永远用人家设计的标尺衡量自己的尺度。
油画《开国大典》的命运许多中国人是知道的。在我的电子图片收藏里也有过各式相关收藏。但那因为政治的原因而被涂改的油画我却没有认真地去参照读过。其实这在现在非常方便,我只用了一小时左右的时间,就从网上找出了《开国大典》的三种版本。现在推出在上,如若您有兴趣,请务必仔细对照其间微妙的人物差异——谁在了?谁又不在了?假如再费心找来史书参照了读,那您也许会真的读懂了我们的活着还真的是不怎么简单……
方寸天地,足见人间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