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军机处(前言)
(2009-02-28 13:07:19)
下一个
前言
每个人都有童年,我的童年很值得怀念,那是一段不寻常的经历。
我家所住的地方是清朝军机处的旧址,原住娘娘庙西岔2号,周转房在军机处3号,一个在东边,一个在西边,都各有特点,院子的结构都独一无二。房子都好,院子也好。这不能不说是我奶奶的安排和命运的眷顾。
我奶奶的娘家在娘娘庙29号,周转房在军机处5号,那也是一东一西,位置重要,院子的结构独一无二。而且,我奶奶的侄女-我二爹、三爹全都健在,都能帮我回忆。面对这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不把军机处写出来,是不是暴殄天物?
年代久远,遗忘在所难免,所幸有我的同学廖瑞芬、吕静云、李宝霞,她仨都住在军机处地区、我家附近,我们之间的交往组成了一个个小故事。通过这些小故事,不光收获了友谊,还开阔了我的眼界,增加了对军机处的了解。现在想来那是多么可贵的来往啊!
五十年代,男女仍不大往来,同学孟庆林住冰窖23号,离我家不远,我竟毫不知情。07年要不是吕静云告诉我,我会失之交臂。已相距四十九年,茫茫人海,漫漫人生,如不是柳家新,我是万万找不到孟庆林的。
孟庆林住处离军机处5号最近,他在冰窖住了11年,作为一个男孩子他的活动范围更大、更深。他的足迹遍布军机处、冰窖、羊圈,而且因为玩还去过很多院子,不光交了很多小伴,还观察了各院的房屋和院子。他后来工作在房管局,几十年与房屋打交道,他谈起军机处几乎如数家珍。军机处胡同从一上坡什么样,一路下来南拐到老虎洞,他都能说出来。没有小伴的院子,他就不敢进去了。所以,3号、4号、5号后院他没去过。
我对冰窖的了解几乎是九牛一毛,孟庆林弥补了我的不足。羊圈胡同我是只看一点,不及全面,也是他和吕静云帮的我。
生活是我的老师,我住过西岔,住过军机处,老虎洞是我上学必经之路;我感谢我的奶奶,我的亲人,我的同学们,是他(她)们构成了我多彩的生活。
我的童年,丰富多彩,独一无二!试想:谁能平趟娘娘庙29号和西岔2号?又有谁岁数相当?岁数大了的人不在了,岁数小的不记事。更有几人能平趟军机处3号、5号?这几处都是军机处重要的地方,至关重要。
2003年一场大病-脑出血,我被困在家里。困兽犹斗,经过三年的努力,我有了部分工作能力,可以写东西了,写什么又困扰着我。是蒋凤舒是柳家新引导我,开始尝试写“童年记忆”,写到军机处又因遗忘太多而犯难。是吕静云是孟庆林帮助了我,尤其是孟庆林为我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他拨动了我记忆深处的丝弦,旧事一点点冒出水面。经过好几个月,才写了“怀念军机处”,又改写成“海淀军机处”。海淀地方志不承认,北京晚报不看好,我走投无路。百无聊赖之中,我尝试写“回望军机处”。
那是1958年以前的事了,是我小时候的事。
应该承认,我和我的同学们都太小,1958年时不过才10岁、11岁,有好些地方没注意,好些地方没看到,有好些难点。尽管还有一些老人尚健在,军机处太大,要全面了解仍需要时间,需要大浪淘沙,需要帮助。
2008年5月,联系上曾住过军机处4号的赵崇厚,10月又联系上曾住过军机处8号的刘学勤和军机处5号的徐宗煌,下一个又是谁?我将拭目以待。
李新民
补写于 200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