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9月,李政道偕夫人秦惠 回国讲学探亲。1974年5月,他们再次踏上故土。在复旦大学参观时,李政道发现学校的“工农兵学员”虽然政治热情很高,可是他们的科学基本常识十分欠缺,有的近乎“科盲”。
李政道的心情十分沉重。几经考虑,他决定给中央领导人写封信,建议祖国要大力加强基础科学人才的培养工作。他提出一个观点: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应从娃娃抓起,从十二三岁的少年中选拔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为了阐述这个观点,李政道觉得要找一些例证,最好是国内已有的例证来说明。
这时,秦惠 对他说起一件往事:1972年他们首次回国访问时,周恩来总理设宴款待,秦惠 与江青相邻而坐,席间,江青向她夸耀上海芭蕾舞学校培养年轻演员的成功经验,说他们在十来岁的少年中选拔有培养前途的孩子,到学校既学文化,又学芭蕾舞技艺。
李政道听后兴奋不已。在有关部门的安排下,他与夫人专程来到上海芭蕾舞学校,观摩了芭蕾舞教学。
在以《参观复旦大学后的感想》为题的建议书中,李政道提出:完全可以参照选拔培养芭蕾舞演员的办法,选拔十三四岁的孩子集中培养,到19岁就能达到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水平。
5月下旬,李政道夫妇来到北京。在北京饭店住处,他又用中文认真誊写了建议书,并写了一封给周恩来总理的信,在信中讲述了写建议书的动因和酝酿经过,希望周总理阅后如认为“有可取之处”,转呈毛泽东主席,请他批评指正。
周总理很快看到了李政道的信和建议书。5月24日晚,他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会见李政道夫妇,参加会见的有刚刚复出的邓小平,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和郭沫若,著名科学家吴有训、周培源、钱学森、朱光亚等,还有迟群、谢静宜、王海容、唐闻生等。
周总理告诉李政道:你写的信和建议书已经呈报给毛主席了。
在会谈中,当李政道提出可以像上海芭蕾舞学校那样从十三四岁的少年中选拔培养基础科学人才时,江青反问说:“50岁就不行了?”李政道当即回敬:“舞蹈人才不是从小开始训练的吗?”江青见李政道“顶”了过来,又打断他的话:“舞蹈,是有持续性的。”李政道针锋相对:“基础科学也有持续性。研究效率最高也是在年轻时候。所以,也应该在年轻时开始训练,也许在十三四岁,或更早一些。”江青拔高嗓门嚷起来:“在座的都是搞科学的,都是二三十岁才出来的,十六年寒窗啊!”
江青看看会场上没人响应她,也发现自己的失态,于是,她故作轻松地问:“是不是在这个问题上顶了牛啦!小谢,你讲啊!”
谢静宜应声上阵,一本正经地说:“我认为首先要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
李政道不知道这位“小谢”是何许人也,便直言与之相辩:“为人民服务,这不错。问题是用什么、怎样为人民服务?怎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没有基础科学,就没有将来的应用科学,也就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谢静宜强作辩解:“这和社会制度有很大关系,科学要为社会制度服务。主席讲过,学问再多,方向不对,等于无用。”
为调整谈话气氛,周总理对坐在第一排的几位科学家说:“你们有什么意见?(李政道的建议)可不可以试验一下?”
看到江青对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都如此骄横霸气,几位科学家哪还敢吭气。周恩来点科学院副院长、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的名:“吴老先说说吧。”吴有训不吭气。
周总理正式表态了,他对李政道说:“你的建议我们要研究、重视,方法可以不同。”
5月30日,李政道还未起床,就接到一个令他意外的通知:毛主席即将接见他们夫妇。
不到8点,李政道夫妇来到中南海。落座后,毛泽东知道李政道在上海长大,就幽默地说:“有上海,有没有下海?”李政道从未听说过下海,便回答说:“不知道。”毛泽东说:“有上海就有下海,不然就不对称了。下海是一个镇子。”
毛泽东很快切入了正题:“你提的培养人才的建议我是赞成的。但是,你的那个理论没有讲清楚。”
于是,李政道又向毛泽东阐释了自己对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以及它们相互关系的观点。
毛泽东会见李政道,不仅对发生在人民大会堂的李政道与江青的争论作了结论,也为中国政府采纳实施这项建议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1978年3月,在中国科技大学开设了“少年班”,第一期招收了21名学生,平均年龄14岁,最小的11岁。
在美国的李政道特地发来贺电:“人才代出,创新当少年;桃李天下,教育数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