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9-11中国幸存者的回忆
(2008-12-08 16:34:24)
下一个
2001年9月11日,纳斯达克BRUT ECN公司高级金融软件分析师陈思进历时一个半小时,从纽约世贸大厦北楼80楼走下到1楼,成功逃生。现仍居纽约的陈思进,已是全球第一大银行美洲银行证券部副总裁。“9·11”五周年来临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这位当年的幸存者。
1990年9月,陈思进从上海来到美国,并于1994年6月获得纽约市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
几经周折直到10月,陈思进才找到第一份工作,进入美国第七大银行Bankers Trust工作,公司承诺帮他办绿卡。但在绿卡快等到之际,陈思进被裁员了。正好他申请加拿大的绿卡被批准,于是和妻子移民到了多伦多。2001年9 月,陈思进接到纳斯达克BRUT ECN公司聘书,担任高级金融软件工程师,重回华尔街。公司的办公地就在纽约世贸大厦。
一个半小时:从80楼逃到1楼
2001年9月11日早晨,陈思进比上班时间早15分钟走进世贸大厦北楼80楼办公室。他习惯性地把手表取下来,放在桌上,瞟了一眼,正是8时15分。
窗外远处的联合国大厦、帝国大厦,连同其他密林般的高楼,此刻都尽收眼底。陈思进打开电脑,发了一个Email,再起身冲上一杯咖啡,回到座位上。此时电脑标示的时间是8点43分。他喝了口咖啡,准备工作,突然感到背后被人重重地猛推了一下,身体差点撞到电脑屏幕上。他立刻想是不是地震了?但是不像。因为他被“推”了之后,再也没有摇晃。此时,陈思进看到其他同事都站了起来。有人大声宣布:疏散。事后,陈思进才知道1993年世贸大厦被恐怖分子炸过,大家做过多次撤离演习。同事们顾不上带东西,纷纷撤出办公室,进入走廊,寻找通向楼梯的出口。
陈思进新来乍到,不觉得会有什么大事,不紧不慢地把手表、文件、CD等都留在办公桌上,心想很快就会回来。他想给妻子打个电话,不料电话、手机全不通了,这才感到事态严重。但他和其他人一样,当时根本想不到是一架飞机撞进了第86 层,离他的办公室仅6层之遥。
“ 电梯已经不通,必须从楼梯走下去。世贸大厦的电梯是分段运行的。从一层到78层是一段,从78层再转电梯而到达顶层。人们必须先到78层,再找别的楼梯才能继续走下去。但是谁都不知道78层的出口在哪里。
“这么大的楼面,真像个迷宫,不少人像老鼠那样窜来窜去,寻找出口。有个出口听人说只能到44层,就成绝路。真是糊涂也有糊涂的好处。我听说过,整个楼是钢筋框架,不会失火。根本想不到,飞机带着十几吨汽油,撞在大楼上,温度高达千度,大厦即将坍塌,我们已在生死关头。
“后来,我在电视里看到有人忍受不了高温的灼烧,宁可从大厦100 层高的窗口,爬出来往下跳,还有一对恋人手牵手地往下跳,这生死恋的场面至今想起来仍然震撼人心。”
事隔多年,回忆起当年寻找逃生路径的经过,陈思进的声音中仍情不自禁地流露出颤抖。
终于等来了大楼管理员出场开门引路。众人走至78层楼,这是一家很大的公司:纽约捷运局。有人招呼大家进大厅喝水休息,但从上面疏散下来的人愈来愈多,气氛也更紧张。又过了大约15分钟,谁也无心休息。天无绝人之路,人们找到了直通地面的楼梯。
楼梯大约一米宽,按逆时针方向下旋。人们有秩序地自动分排两条道:左面离旋转中心近,总长度相对短一些,让老人和妇女走,可以更快到达地面,男士和青壮年自动选择右面。楼道里的人愈来愈多,一个紧贴一个,没有人推推搡搡,更没有人企图抢先。大家精神集中,楼道很安静,偶尔会听见轻声说话声,却没有人慌张叫嚷。甚至还听到有人开了个玩笑,显出让别人轻松一些的善意。各种相互安慰和鼓励的话也不绝于耳,一切在自发状态中显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陈思进夹在右面慢道的人群里,一层一层地往下走。到达四十多层时,他开始看到了从上面撤下来的受伤者。有的背上的衣服撕开了,有的被烧伤,有的面孔被烟熏得变了色。一个厨师模样的男子恐慌地说:“我看到死人啦!” 逃到三十多层时,人们开始纷纷议论飞机撞了大楼。楼道里人愈来愈多,又闷又热,下楼速度也愈来愈慢,每人发到一张用水沾湿的纸巾,掩住嘴鼻。“每经过一个楼道门时,我就把门拉开,伸出头去深呼吸一下。”陈思进回忆说,到 18 层后,气氛突然紧张。救火队员们背着消防器材往上冲,警察也夹在其中。人群中有人主动地叫喊: “请让出左道!”妇女、老人赶紧向右靠,这样右道下楼的速度就更缓慢了。
整整一个半小时,人们终于从80层走到了1楼大厅。大楼外面人山人海, 气氛更加紧张。有人激动地高呼:“我出来啦!”同时,不断有东西哗啦哗啦地掉下来。联邦调查局人员和警察大声喊叫:“不要停留,离开,赶快离开!” 也有人喊:“赶快离开这鬼地方!”
不再仅为自己活着
这时,陈思进最强烈的愿望就是赶紧给妻子打电话。迈步离开时,他感到腿脚发软发酸。 “幸好我平时注意健身, 鞋又非常轻便,是花四百多元在多伦多买的法国鞋。今天看着这双鞋,特别有感情。记得当时有人出了大楼就走不动了,特别是那些平时缺乏锻炼的胖人。楼塌后,来不及跑开的人都遇难了。”
陈思进记不清周围有些什么街道名,不远处有一座桥,桥下是高速公路。他开始拼命地朝北奔跑,他有一种预感:楼会倒坍,或是发生大爆炸。他一跑进桥底就看见北楼开始倒坍。
“伴着巨大的轰鸣,那座楼就像一块融化的巧克力般倒塌了。这轰鸣声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只觉得周围上下都是声音,其中还夹杂着人的惨叫声。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更可怖的景象, 黑色的浓烟高达四五十层楼那样,如漫天洪水急涌而来。我赶紧再跑。”
陈思进的手一软,手中的电话掉在了地上。先是觉得顾不上了,跑了几步又转念一想要打电话,跑回弯腰去捡,眼镜又掉了下来。他没顾得上眼镜,接着再跑。后面却有人用英语喊:“你的眼镜!”回头一看是个东方人,也是从大楼里逃出来的。他把眼镜捡了起来交到他手上。谢过此人后,陈思进继续逃生。大概又跑了15分钟,他才渐渐转过神来,停下来向别人打听到中国城怎么走。
“飞机如果不是撞在86楼,而是81或是79楼,那么在80楼的我会怎样呢?如果我走出了大楼掉以轻心,没有快速向前奔跑,或者穿的是一双有点儿挤脚的硬皮鞋,跑不了那么快,我会怎样呢?一个细节上的差异,都可以使人生或使人死。”
世贸大厦102层的一家公司有735人罹难。这家公司的CEO说:
“今后我工作已不再是为自己,而是为那死去的七百多名员工的家庭。”陈思进说,今后他活着也不仅仅为了自己。
每年9月11日都像死亡日
陈思进告诉《外滩画报》,每年9月11日,他都像又“死”过一回。“9·11”即将5周年了。这5年中,陈思进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
“9·11”那天,陈思进所在公司的同事全部成功逃生。但大家没想到的是,企业很快迎来了残酷的裁员。“9·11后,美国的股市一路下滑,各公司不断裁员以缩减开支。要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坚持下来,只能不断充实自己。我虽在 Bankers Trust时就开始在工作中学习金融,而真正系统地学习金融证券知识,是在9·11 后。即使工作再忙,我每个学期都到纽约大学进修一门专业的金融课程。”
尽管陈思进勤奋补充自己的“库存”,还是在2002 年遭到了辞退。2002的9月11日,陈思进在失业的阴影中度过。但当天,他还是出席了纽约市政府举办的缅怀死难者大型聚会。他们从纽约市South Sea Port出发,前往世贸中心。奇怪的一幕发生了:在South Sea Port时阳光明媚;前往世贸中心的路上时,天气开始阴沉起来,而到世贸中心时,天就下起了蒙蒙细雨。
纽约市政府向所有遇难者的家属
和幸存者都发了邀请信,现场大约有3万人。雨中,死难者的配偶们一个个被请上礼台,宣读死者的名字。然后,包括马友友在内的音乐家和歌唱家开始用音乐来缅怀遇难者。
“每一年的9月11日,纽约市政府都会在世贸中心原址举办一个缅怀死难者的大型聚会,这也是幸存者最大型的聚会。第一年,所有遇难者的配偶一个个上台宣读死者的名字,第二年是子女,第三年是父母,第四年是兄弟姐妹,今年将是朋友。纽约市政府为此专门成立了‘9·11’委员会,负责与‘9·11’有关的纪念事宜,比如向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发参加聚会的邀请信,向幸存者发免费体检的通知。开始每三个月通知我们去体检一次,后来每半年体检一次,现在是一年体检一次。”陈思进说。
2003年年底,“9·11”现场清理工作和道路重建已经结束,新楼“自由之塔”开始动工建造。仍然有不少人到现场追思,其中有不少由父母们带领着的孩子。原址周围挂满了各种纪念图片,写满近三千个遇难者名字的挂板最引人注目。
“今年我不会去现场”
那时陈思进还在世贸中心附近上班。虽然时间冲淡了他的恐惧,但却无法忘记当年曾亲眼目睹的一切。
每次路过世贸中心,他始终不敢正视它。关于世贸中心的重建计划、死难者家属对重建计划的争议等消息,他宁愿通过电视得知。
2005年4月,陈思进跳槽到全球最大的银行美洲银行,后升任证券部副总裁至今。
“9·11”的阴影在陈思进的心里萦绕不去,他有了把这些写下来的冲动。2004年7月,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自传《闯荡北美》。
目前,陈思进正准备将《闯荡北美》搬上电视。“电视剧将以‘9·11’事件为背景,目前正和北京一家著名影视公司合作修改剧本,可能在近期正式签约筹拍。因为涉及‘9·11’,这部电视剧可能是大制作,会有好多家影视公司参与。我和太太都是从上海出去的,剧本中有不少情节发生在上海,希望届时能有上海的影视公司介入。”他说。
“ 9·11”纪念日快到了,今年陈思进会不会去现场?
“今年我不会去,受不了。”陈思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