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闻横生,细细品尝,回味无穷。
个人资料
雕塑佛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台湾研制核武器密史:偷运核材料 核专家空难

(2008-09-02 12:50:25) 下一个

  如今停泊于台湾北海岸的碧砂渔港供游客参观,成为当地重要地标的“海功号”渔业实验船15日再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据台湾《联合报》报道,1976年曾以开发远洋渔场及渔业资源探测为名远赴南极带回大量南极虾,被誉为成功开发南极虾而名扬台湾的“海功号”还曾执行过绝密的任务,那就是返航经南非的时候,曾为台“国防部”捎回一件“神秘包裹”,包裹里装的是制造核武器最重要原料铀235!

  ★南极之行只是幌子

  “海功号”南极首航之旅的负责人、台湾水产试验所退休人员戚桐欣14日首开金口谈这次神秘的任务实质。

  身为当事人之一的戚桐欣告诉《联合报》记者说,1976年12月2日,“海功号”从基隆八斗子渔港启航,前往南极恩得比海域试捕南极虾,并研发加工技术。第二年3月26日返回基隆。其时,戚桐欣的身份为是水产实验所海洋渔业股长,是远航南极行动的主要负责人。

  然而,“海功号”带回的大量南极虾又小又难吃,根本没人吃,只能被台湾人拿去当鱼饵。一位名叫蔡崇熙的台湾人在一篇标题为《‘海功号’下南极,一趟不顾生死的乌龙探险记》的文章中指出,“这趟南非乌龙探险,台湾人最感兴趣的‘南极磷虾’有多大?行前水产实验所专家的答案是:最大四五十厘米,当正式网捞后发现,最大的连虾须在内只有6厘米,大量网捞之后,平均虾长约2厘米!”

  事实上,台湾水产实验所的专家们心里非常清楚南极的磷虾个头到底有多大,因此,台湾民众对当局派一艘小船冒险前往南极的决定非常不解。

  ★“神秘包裹”运中山科学院

  身为负责人的戚桐欣当时也认为南极行是“单纯的开发渔场行动”,然而,当他返航时候,他才觉得此行非同寻常。

  “海功号”完成预定试验后,返航至南非开普敦港,停留约一周进行补给作业。在“海功号”离开南非前,戚桐欣和已故的水产试验所所长李灿然(当时是海洋渔业系主任),突然接获台湾驻南非“大使馆”通知,去与“大使”见面。当时“大使”很客气地请求协助运送一件包裹回台湾。两人直觉认为:“这件包裹一定很重要!”

  临行前夜,台湾驻南非“大使馆”运来一只木条箱子,直接放进“海功号”的实验室,船上人还被交代,尽量不要进实验室。戚桐欣回忆说:“当晚,船员全部放假、离船,船长亲自值班、守船,有一批南非人,送来一个‘特殊物件’,这个‘特殊物件’被送进研究室,由船长亲自点收、锁门,船长被叮咛,在回航的路上,不要到任何港口避风、补给,船员回船以后,立即出港,船长告诉全部乘员,不得进入研究室。”

  “海功号”到达台湾时,被命令专捡下半夜先进基隆港旁边的深澳油港,有专人把特殊物件接走,再出深澳油港,进基隆港,在外港锚泊,等待到8点钟靠泊基隆客运码头,接受各界盛大的欢迎。

  ★赴南非飞机神秘当空爆炸

  这么多年来,“海功号”的当事人们被勒令“守口如瓶”,否则将会有不利,而4年多前退休的戚桐欣现在终于可以说,30年来,“海功号”代运包裹事仍高度机密,知道的人都不敢说;他愿说出自己知道的过程及想法,是考虑到时空已不一样,神秘包裹应该可以解密了。戚桐欣说:“从包裹外形研判,我认为是一枚导弹,后来这件包裹送往中山科学研究院,研判应与研发武器有关。再后来就在研究院的工作人员透露说,那是研发核武器用的U-235!”

  更有意思的是,“海功号”从南非回来后,就传出台湾中山科学院进行核武器研发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高爆”试验,还有一架从台湾飞往南非的飞机在空中爆炸。这架飞机据说载有中山科学院数名核武器专家。在他们的飞机空中爆炸后,遇难者的家属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获得任何官方解释,他们只是被告知“因公询职”。

  当然,戚桐欣认为不是,因为浓缩铀有辐射,如果只用木条箱及黑胶布包裹,搬运的人和船上的人,岂不全都遭辐射污染?另一位核研所人士指出,以“海功号”当时可以秘密运送的能力,就算是“武器级的浓缩铀或钋”,它的量应该还不足以制造一枚核子武器。

  ★退役船上还有多少秘密不为外人知

  这一事件的主角“海功号”是台湾农委会水产试验所投资建造的试验船,总吨位711.5公吨,船身长56.6公尺、宽9.1公尺,吃水深度3.25公尺,船高约3层楼。“海功号”于1975年7月12日下水,同年12月24日首航,进行台湾北部渔场试验调查;至1993年功成身退。

  据台“外交部长”、“监察院长”钱复在回忆录中指出,1976年8月29日《华盛顿邮报》以头版头条刊出“台湾被视为再处理核子燃料”,称美国在过去半年获得情报显示,台湾正秘密处理可用于制造核弹之铀燃料;蒋经国从1977年伊始,就与中央党部重要负责人员讨论核能问题。这些时间都与“海功号”赴南极时间极为巧合。

  近日,记者在台湾北海岸的碧砂渔港看到了这艘总吨数711.5吨,全长56.65公尺“海功号”。根据资料记载,“海功号”历经18年岁月,共完成了53次航次任务,于1993年间功成身退,由当时的台湾省府无偿赠送给基隆市政府,1995年转赠基隆区渔会停泊于碧砂渔港供游客参观。

  碧砂渔港是个观光渔市,有许多游客,“海功号”看起来其貌不扬,船身上已是锈迹斑斑,根本无法吸引游人注意,很难让人想像它可以完成南极行程。

  ●新闻小秘书:台湾研发核武全纪录

  台当局真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发展核武,有两个阶段,分别是1967至1977年, 1987至1988年。上世纪60年代末,极力主张“反攻大陆”的蒋介石以开发核能为由,指令成立“中山科学研究院”、中正理工学院、“清华大学”核工所,其中“中山科学院”的四个研究所分别是核研所、火箭所、电子所、化学所,培养了不少相关人才。其核研所专攻核弹,火箭所负责研发投射载具。1969 年,台湾从加拿大引进研究用的反应器,同年建立钚化学实验室,并偷偷从南非进口100吨铀矿石。上世纪70年代末期,在美国的压力下,台湾被迫停止发展核武器的计划。

  1975年蒋经国上台后,台当局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重新启动核武计划。台前“行政院长”郝柏村在2003年出版的日记中,披露了他兼任“中山科学院院长”期间台湾研制核武器的部分内幕。他在一篇日记里写道:“科学院以化学方法研制浓缩铀,已获初步突破”。哪知,美国安插在核研所的间谍打破了台当局研制核武器的春梦。

  1988年1月,“中山科学院”核研所副所长张宪义与其家人在美国度假时突然“叛逃”,向美国交出了台湾发展核武器的机密文件和图纸,这就是震惊岛内外的“张宪义事件”。美国立即要求台当局关闭核反应堆,并于1988年1月18日派团抵台,强行拆除台湾价值18.5亿美元的重水反应堆,下令停运送往台湾的所有重水,同时搬回台湾核反应堆里的重水。至此,台当局“最接近成功”的核武计划再次破产,而且台湾在理论上丧失了自行研发核武器的能力。

  李登辉上台后,出于增强“分裂本钱”的考虑,也动过研制核武的念头。1995年7月,李登辉访美导致台海危机。他在向“国大”作报告时声称,“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应重新研究核武的问题”,不过只有几天就因为美国不满而不再谈。1998年,台当局又放出风声,称如有需要,台湾能“在三至四个月内拥有核武器”。陈水扁上台后,曾公开表示台湾不发展核武器,但他的亲信却抛出“台湾有意发展核武”的话,“台独”媒体《自由时报》也极力主张台湾发展核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