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闻横生,细细品尝,回味无穷。
个人资料
雕塑佛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邓小平之恋”——美国人对邓小平的认识

(2008-08-05 19:48:12) 下一个

从1976年1月邓小平第一次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到1997年他去世为止,邓小平至少7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时代》周刊的编辑在纪念邓小平去世那一期的告读者信中,称能够两次当选该刊年度风云人物的,只有丘吉尔、艾森豪威尔、戈尔巴乔夫等少数几位世界领导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20年,美国有个“邓小平之恋”。正是这一恋情,实现了中美 这两个在文化、意识形态上截然不同的国家的历史汇流。

对立的两种意识形态

中美在朝鲜战场上曾打过一场“二战”后最残酷的战争,自此之后,双方在意识形态上一直势不两立,两国的老百姓处于完全隔绝的状态。何以美国人一下子对邓小平有如此的热情?看看两国这20年的历史,就不难找出答案。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1月19日,邓小平的硕大头像首次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但色调极为暗淡、阴郁。封面左下角注明“周恩来的继承人:邓小平”。右上角的醒目标题则是:“中国:朋友还是敌人?”

这种暗淡、阴郁、疑虑的格调,不仅反映了观察者看到的中国,而且也揭示了观察者所在的美国以及美国人的集体心理状态。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文革”末期,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周恩来去世,毛泽东也将不久于人世。中国的未来将由谁领导?中国向何处去?恐怕连最高领导层也不知道。美国又如何呢?越战、石油危机、水门事件……内政外交,没有一丝亮点。在任总统福特,支持率低得难以连任。美国人感到自己正在失去世界,对自己的国家开始失去信心,甚至连挥舞国旗的情绪也没有了。

与里根的“强硬”共鸣

到了1980年代,中美两国一起走出了各自的历史低谷,在一个极度不确定的世界中,找到了方向,重新建立了自己的信心。做到这一点,分别靠的是两个人:邓小平和里根。这两个人虽然是意识形态上的敌人,但在回应时代的挑战上,其行动和哲学却有惊人的共同之处。

美国自1964年林登•约翰逊当选总统后,迅速陷入越战的泥沼,美军的声誉跌到了历史的最低点。尼克松的水门事件给美国人留下的,是对自己的民主制度的怀疑。在国内社会经济方面,林登•约翰逊过于相信联邦政府的威力,他的“伟大社会”的计划,加大了政府在社会中的角色,扩张了官僚机构,提高了税率,压抑了社会的创造力。这一倾向,在尼克松任上,也毫无解决。1970年代,美国成了一个收税过度、经济低迷的国度,进入了战后最大危机的时期。

1980年激进的右翼政治家里根当选总统,代表了美国人民告别这一时代的决心。

“里根主义”有两个主要方面:第一,对苏联要强硬,利用美国的经济优势,大胆和苏联拼军备,在国际事务中一步不让。第二,在内政上,大力减税,要求“政府从老百姓的生活中走开!”,放宽政府干预,恢复自由经济。结果,里根在任8年,在国际上压倒了苏联。国内经济也迅速扩张,美国人重新恢复了自信。

邓小平对美国人意味着什么

从这个背景上看,邓小平对美国人意味着什么呢?

邓小平主政比里根早几年。当1970年代末邓小平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之时,美国正处于卡特治下的低谷。邓小平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了改革。其经济改革的中心,就是放开搞活,政府从社会经济领域逐渐退出。

《时代》周刊1979年把这一政策,和美国反对大政府的政治潮流(也就是当时里根总统竞选的主题)作对比。在某种意义上,邓小平在卡特时代就已开始了市场经济目标的改革。

在外交上,邓小平强硬地提出缓和没有出路,一再警告美国,苏联的军事实力已经追上来。1979年2月在接受《时代》周刊的采访时,他甚至引用美国170 位退役将军的话,称苏联寻求的是全球霸权。对于卡特政府要与苏联签订的军备控制协议,他直言不讳地说:“我们不反对你们签什么协议,但这种协议,签多少也没有用。”由于他的话太直率、强硬,卡特政府在邓小平1979年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访美时,曾极度担心他在美国国土上发出太强的言论,引发美苏军备控制谈判的危机。但是,他这种强硬、果敢、直截了当的风格,正是

美国人后来在里根身上领教到的。因为里根上台后拒绝和苏联妥协、签署军控协议,被欧洲人骂成玩火的牛仔。乃至不少共和党人至今还乐于把当年欧洲人反里根和今天的反布什相提并论。

1979年,里根正在忙着那个最终把卡特赶下台的大选。所以邓小平的话,深深打动了里根选民的心。特别是苏联入侵阿富汗,使邓小平的话更有预见性。换句话说,邓小平在里根上台前,就开始拨动了美国人“里根革命”的心弦。

美国人重新认识邓小平

据说基辛格早期访华时见过邓小平,称之为一个“令人讨厌的小个子。”这话他到1976年就不认账了。1997年邓小平去世,记者再追问他此话,他干脆说:“这不是真的,他是我所遇到的一个伟大的世界领袖。”

基辛格态度的转变,大概说明了美国人对邓小平的快速认识过程。在美国人看来,周恩来是个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行为举止微妙得体,充满了儒者的魅力。邓小平则完全不同。他从来是直来直去,甚至咄咄逼人。谈话中间甚至大声清喉咙,往痰盂里吐痰,然后对客人说:“对不起。”所以,初次见面,对于习惯于和周恩来打交道的基辛格们来说,心里感到不舒服是人之常情,对他这个人,也容易看走了眼。据说毛泽东早就告诉勃列日涅夫邓小平不可小视,勃列日涅夫没有当一回事,后来苏联领教了他的厉害。

美国人很快发现,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讲话一针见血、斩钉截铁、从来不兜圈子的邓小平,甚至比周恩来还更好打交道。美国人对周恩来很尊重、小心,但对邓小平却不仅尊重,而且喜欢,甚至着迷,邓小平更能够清楚地展示中美合作的潜力。他直截了当地说他不担心美国的威胁,他担心的是苏联。这足以让充满焦虑的美国人感到一块石头落地。

邓小平第一次上《时代》的封面,是因为周恩来的去世。那一期《时代》用两页介绍周恩来,却用了四页介绍邓小平。这一喧宾夺主的安排,显示了美国人对未来的忧虑。在美国人看来,周恩来代表着中国内部务实的温和力量,周恩来一去,中美的战略和解是否会由此断送?这是让美国人感到焦虑的。所以,虽然1976年初谁将主持未来的中国还看不清楚,但《时代》周刊却把赌注下在邓小平身上。果然,1978年复出后的邓小平明确地告诉美国人,他准备和美国人打交道,双方可以在台湾问题上求同存异。于是中美迅速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不过,邓小平1978年被评为《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并不是因为他一手促成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而是他在国内开始的经济改革。《时代》周刊事后承认,那年的评选,邓小平并不是个热门候选人。因为他刚刚复出,国内经济一片凋敝,中国在世界中还微不足道。但是,邓小平的直言不讳和其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却使美国人看到了这场改革的潜力。邓小平对美国记者说,中国在国际上不重要。因为中国还非常穷,能量有限。但中国不是毫无影响。中国愿意通过和美国的合作,要来技术和资金。于是,西方人开始向中国提供技术和资金。

等1985年邓小平再度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时,中国的发展已经再也不可小视。当时中国的农村改革已经获得成功,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正在开始。现代化的工厂、建筑拔地而起。市场上的商品琳琅满目。此时,美国经济迅速复苏,里根刚刚以压倒性的优势连任。

当时中国的体制,有人称之为“市场社会主义”,中国的媒体称为“商品经济”,官方的名字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美国人最喜欢的还是邓小平的直来直去:“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邓小平的语录,被摘登在《时代》周刊上。

等邓小平去世时,“冷战”早已经结束,苏联解体,代之而起的是俄罗斯。中美不仅战略关系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意识形态的冲突也加剧。

但是,这一切最终也没有改变美国人对邓小平的敬意。因为人们意识到,这位故去的老人,已经把中国带进了世界。中国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