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闻横生,细细品尝,回味无穷。
个人资料
雕塑佛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阿拉法特的三位恋人(图)

(2008-05-09 16:25:22) 下一个




1996年,阿拉法特(右)、夫人苏哈(右二)及他们的女儿扎赫娃在加沙合影。


  阿拉伯方格头巾,墨绿色的军便装,九死一生的经历,使阿拉法特给人威武傲岸的印象。另一方面,阿拉法特的侠骨中总是激荡着柔情。

  黎巴嫩小姐:刻骨铭心

  阿拉法特早年有两次不成功的恋爱。之后在上世纪70年代,阿拉法特和娜达·亚斯鲁开始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阿拉法特说她是他一生中见过的最漂亮的女人。娜达曾当选黎巴嫩小姐,身材修长苗条,眼睛有着像绿松石一样美丽的颜色。这位家庭富足的阿拉伯女性,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贝鲁特的一所大学,遇到阿拉法特时虽然已30多岁,但仍风韵超群活力十足。

  1970年,娜达的丈夫在一次事故中丧生,娜达和阿拉法特似乎天生注定应该在一起,一同享受快乐也迎接悲伤。阿拉法特暂时结束了在阿拉伯世界的周游列国生活,在贝鲁特与娜达住在一起。但好景不长,1975年黎巴嫩内战爆发,由于娜达和交战的双方都有深厚的友谊,她承担起了斡旋的重任,为双方平息战争而奔波操劳。一天,娜达刚出家门就被暗杀,凶手的目标其实是阿拉法特。娜达的死让阿拉法特痛不欲生。

  西班牙记者:相爱又分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阿拉法特遇到西班牙著名记者伊沙贝尔·皮萨诺。皮萨诺曾采访过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等人。

  皮萨诺几经周折到达突尼斯,她赶到阿拉法特住所时已到了午饭时间,阿拉法特邀她共进午餐。采访前她准备了40个问题,但阿拉法特用不着她提问,不论是国际形势、以巴冲突还是个人嗜好,都滔滔不绝,令她大感意外。此后,两人坠入爱河,阿拉法特告诉皮萨诺说她像娜达。然而因为两人事业心都极强,跨国情缘最终无果。

  暮年婚姻:聚少离多

  1988年,已入花甲之年的阿拉法特结识了美丽的姑娘苏哈。苏哈的父亲是一位大银行家,母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新闻工作者,创办了巴勒斯坦通讯社。1989年阿拉法特访问法国,苏哈负责礼宾接待工作。这位金发披肩聪明可爱的姑娘给阿拉法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短短的几天交往他们已经难舍难分。1991年金秋,62岁的阿拉法特与比自己小34岁的苏哈举行了婚礼。

  他们的婚姻保密了很久。因苏哈年轻漂亮,招来很多求婚者,有的还通过阿拉法特提亲,这么多人找到自己向自己的妻子求婚,令阿拉法特很尴尬。两人的婚姻很久后才公开。1995年,苏哈生下女儿扎赫娃。因巴以形势复杂,出于安全考虑,苏哈带着女儿四处转移,最终选择在巴黎定居。

  阿翁三次向我求婚

  西班牙女记者伊莎贝尔·皮萨诺在《我所熟知的人的故事》中讲述了她和阿拉法特的故事。

  “你愿意和我结婚吗?”

  突尼斯,1991年3月。我们面对面坐着,在沉默中静静地对视。阿拉法特的目光比任何语言的河流都更为清澈、更有说服力。

  我打破了沉默。“总统先生,我还要在突尼斯待多久?”“永远待在这里。”

  “这可比较长。如果我坚持,那我的‘永远’就是永远了。”我回答说。

  他站了起来,慢慢走近我。“对我来说也一样……”他用一个吻结束了这句话。

  尽管当时已是凌晨3点,但他的呼吸仍像年轻人一样清新,仿佛我们相互拥抱着走过了一段很长的路程。

  “你愿意和我结婚吗?”他问。“这是承诺还是威胁?”我开玩笑地问,“这已经是您一周来第三次向我求婚了,您要当心我会接受啊!”他笑了。“你为什么要与一个没有祖国的糟老头子结婚?”我并起手指,用一个意大利式略带粗俗的表情作为回答。他又笑了。

  为了我的眼泪

  2002年5月11日,我再次见到了阿拉法特。我们再一次面对面坐着。

  看到他还活着,我非常激动,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在他的官邸中有一个小诊所,有氧气设备等医疗设施,屋顶因为以色列的轰炸而向下塌陷,非常危险。但阿拉法特仍坐在那里,很虚弱,消瘦了很多。他一句话也没有说,但眼睛道出了一切。泪水使我无法说话,阿拉法特的眼睛也是湿润的。

  离开他的官邸后,他的秘书打电话给我说,因为这次会面,阿拉法特一直在哭泣。他的一名工作人员给我送来了他的礼物:一盒面巾纸和一张卡片,上面写道“为了你的眼泪。”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