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头墩”所在地的河北易县解村村委会主任吴宗田在介绍关于“人头墩”的传说(摄于9月27日)。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城南2.5公里处,有14个高约10米、直径达几十米的圆形夯土墩台,通过对部分墩台的发掘,考古人员发现其中均埋葬着大量人头骨,距今约有两千多年。这些人头骨究竟从何而来?史无记载,研究者也莫衷一是。
为了慎重起见,已开掘的两个墩台重新回填,仅留下一个不大的探方供保护性研究。在曾经挖掘的一个“人头墩”里,研究人员通过钻探,测出埋葬人头骨的面积为300平方米,有人头骨2000余个。而在开挖的50平方米面积内清理出的300多个人头骨上,部分人头骨有明显的砍杀痕迹,有的头骨上还插有青铜箭头。经专家鉴定,这些人头骨属于20至30岁的男性青壮年,应该是当时战败者的首级。
图:“人头墩”开挖后露出的累累白骨
对这14个土墩的成因,人们一直迷惑不解。有专家认为是公元前284年乐毅伐齐大胜时从战场带回的齐军首级。也有专家说这是公元前314年燕国“子之之乱”受害者的首级,当时的内乱使燕国死伤几万人,后来有人将被砍杀者的头颅埋在一起,形成了今天发现的“人头墩”。尽管存在着各种不同观点,但像这样大规模的带战争创伤的骷髅成批出土,在世界上极为罕见。目前,有关专家正在对其成因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