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班牙王储费利佩
36岁的西班牙王储费利佩两度爱上了平民女子。第一个为他所钟爱的女子是来自挪威的内衣模特爱娃-山纳姆,
一年后,费利佩又邂逅了另一位平民女子———现年32岁的西班牙电视台女记者兼主持人莱蒂齐亚-奥尔蒂斯-罗卡索拉诺。但莱蒂齐亚同样具有“弱点”:她是一名离过婚的女子,1998年,她曾与一名大学教师维系了一年的婚姻。也许莱蒂齐亚天生是当王后的命,因为对“准儿媳”非常挑剔的西班牙王后索菲娅在与她见面后,竟一眼就“相中”了她。2003年11月,西班牙王室宣布费利佩与莱蒂齐亚订婚,两人的婚姻于2004年5月22日举行。
2.意大利王子伊曼纽尔
33岁的意大利王子伊曼纽尔-菲利伯托,
伊曼纽尔出生于日内瓦,热衷于电单车收藏,持有战斗机及普通飞机飞行证。意大利政府之所以取消流放令,是因为伊曼纽尔对祖父罪行诚恳的“道歉”。在伊曼纽尔不可思议的道歉后,名义上的意大利王子伊曼纽尔终于可以回乡定居了。一位法国女演员克洛蒂德-科拉俘获了这位意大利王子的心,去年9月,两人在一个罗马教堂里结了婚。尽管伊曼纽尔的王子头衔是名义上的,他甚至没有一座城堡,但王子与平民结婚仍让国人感到吃惊。
如今,伊曼纽尔与妻子生下了女儿维多利亚,伊曼纽尔道:“我希望我的女儿能过普通人的生活,有许多普通朋友,像每个孩子一样自由地做游戏。”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去年,维多利亚就上了欧洲一家杂志的封面。
3.荷兰王储亚历山大
34岁的王子威廉亚历山大与30岁的马克西玛克服了来自王室的阻力订婚,
亚历山大王子与马克西玛是在一次博览会上相识的。此后,他们便坠入爱河,去年确定了恋爱关系。为了和王储在一起,马克西玛辞去了银行的工作,搬到布鲁塞尔,专心学习荷兰语——这是充当未来王妃的前提,也是融入荷兰社会的必备条件。有关消息传到荷兰后,该国议会的一些议员立即对这桩婚事表示强烈反对,而当地的一些报纸则建议,王子如要娶马克西玛为妻,就应宣布放弃王位继承权。
面对议员们的反对声,信仰天主教的马克西玛曾表示:“如果不挽着爸爸的手臂,我是不会走上红地毯的。”而坠入情网的威廉王储也表态:“如果反对意见太厉害,我可以放弃王位。”直至2000年11月,荷兰女王夫妇在王宫内宴请未来的亲家,公开表明对这桩婚事的支持,威廉王储的婚姻争议才暂时告一段落。
4.挪威王储哈康
2001年8月25日,
在结识王储之前,她曾经是个餐馆女招待,还是一名未婚妈妈,4岁孩子的父亲更是一名“瘾君子”,并已因贩毒而被判入狱。梅特的这些“污点”曾经令挪威人担心她会玷污挪威王妃高贵典雅的形象,但梅特用自己的真诚和行动获得了人们的谅解与尊重。挪威政治学者卡夫里道:她出色地完成了挪威政府交给她的任务。据民意调查显示,超过1/3的挪威人认为梅特为年轻人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5.荷兰小王子康斯坦丁
康斯坦丁是女王贝娅特丽克丝的小儿子,
6.丹麦王储弗利德里克
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成就了一段欧洲王室的佳话:来自澳大利亚的广告经理玛丽-唐纳德森在悉尼一家夜总会结识了丹麦王储弗利德里克王子。昨天,
弗利德里克3岁时,他的祖父去世,母亲登基成为丹麦女王,他也因此成为这个欧洲最古老王朝的王储。和英国的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一样,弗利德里克每年可拿到70万美元的生活补贴,但是他的生活自由度相当高,他可以随时驾车出去兜风,不用顾及有狗仔队盯梢。
35岁的弗利德里克王子相貌英俊,酷爱运动,他曾经在丹麦全部三个军种服过役,而且还在丹麦海军的特种部队得到过相当高的军衔。2000年在悉尼与唐纳德森结识后,他们小心地躲开丹麦媒体的关注,开始了秘密但却甜蜜的恋情。唐纳德森出身澳大利亚中产阶级家庭,她的行为举止也被广泛认为庄重得体,但是未来的丹麦国王与这位平民女性的结合也是颇费了一番周折。
7.比利时小王子劳伦特
39岁的劳伦特是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二世幼子,
劳伦特王子在比利时媒体中经常以一个不太负责任的坏孩子形象出现,最近几年他还因为超速驾驶而成为了头条新闻人物。在3月他更因为超速驾驶而被警方抓获,比利时首相曾对劳伦特驾车超速行驶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劳伦特王子现在是一个环保和动物权益基金会的负责人。
8.挪威公主玛尔塔
挪威公主玛尔塔和平民短篇小说家阿里-贝恩的结婚典礼2002年在特隆赫姆市的尼大罗斯大教堂隆重举行。欧洲一些国家的王室成员出席了婚礼仪式。
时年30岁的玛尔塔公主是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和索尼娅王后的长女,婚礼后玛尔塔公主将失去挪威王室头衔以及特权,追求自己的生涯。贝恩则是一名有争议的小说家,他曾因制作过一个反映妓女在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一个旅馆里使用毒品的电视节目而受到广泛批评。此外,贝恩还曾在一个纪录片中对塔利班支持者说,他本人并不支持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阿富汗发起的战争,结果招来一片指责。
据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43%的挪威公众对玛尔塔公主的婚姻并不看好。他们认为,如果玛尔塔同贝恩结婚,可能会大大降低公众对王室的支持率。但玛尔塔认为,公众对其婚姻不认同的看法“会慢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