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介绍佛教

(2007-12-19 11:29:40) 下一个
zt介绍佛教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这不同于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什么是佛教 《律藏》

《律藏》被认为是僧伽的最终依怙,主要讲述了比丘和比丘尼僧团的清规戒律。几乎在佛陀成道后的最初20年内,没有制约和整肃僧团的明确戒规。后来,因缘成熟,佛陀颁布了未来僧团的戒条。《律藏》中全面讲述了制定戒律的原因、意义,以及僧团内部的特别戒律仪规。记载了从佛教创建之初逐渐发展的历史,佛陀的一生及简单的教化情况,以及三次结集的详情细节,这些成为《律藏》中后续补充的一些内容。它间接地提供了古代历史、印度风俗习惯、古老艺术和科学等有用资料。
                 (摘自《觉悟之路》那烂陀长老著 学愚译)

释迦牟尼佛创建的佛教

三、原始佛教僧团的经济生活

依释迦牟尼看来,有八种事对比丘来说是不清净的。第一是田宅园林,第二是种植,第三是储积,第四是蓄养仆人,第五是蓄养禽兽,第六是捉持钱宝贵物,第七是蓄毯褥釜鑊,第八是蓄象金饰床。这八种事对佛教比丘是不清净的,是障道法。因为它们能增长自他的贪爱心,自扰扰人,佛陀认为不可用。出家比丘日常生活的基本精神在于不自扰不扰人,依“四依住”生活就足以支持生命进行修道。所以佛陀称赞“四依头陀为第一”,而且教导弟子们凡为新戒比丘授戒后,先说“四依住”,足见佛陀对“四依住”的重视。
           (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佛教与人类 ⑿

可以这么说,其他各种类的事件,几乎都是同出一辙的。再举一个例子来说,以前的人在敬佛日(送袈裟日),绝不能做现在的人所做的仪式。佛陀设敬佛日的目的,在于每一个比丘都能自己裁制袈裟,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准备好自用的袈裟。如果布料只够做一件袈裟,那就供养任何一位比丘,不一定是住持长老;但是当僧伽们认同某一位比丘有某种德行,或适合于他使用,就可以供养他,或者某位比丘缺乏做袈裟的布料,就代表僧团供养这比丘。敬佛日的目的,也在熄灭贡高我慢,自以为是长老、前辈、住持或德高望众都好,在这一天,每个人都必须降低自己的身分,一起劳动,一起剪布、缝制、染色、打柴、起火、烧水及做其他的工作,以便能在一天的时间内能制好袈裟。它可能是从垃圾堆或某一个角落拣回来的碎布,把它缝合起来,或在短暂的时间内,收集一小片一小片的碎布来缝制袈裟,这就是要熄灭我们的贡高我慢,和自以为了不起的烦恼,也能灭除不懂得自助的愚笨无知,如缝制自己的袈裟。佛陀宣说的袈裟日,目的在此,不必向在家众索取布料,但目前却相反,已演变成太过于讲究华丽隆重的仪式。每一个人都放逸自己,寻欢作乐,已不符合那原本目标了,只是在浪费时间、人力,弄得杂乱无章,不断以庆祝为藉口饮酒作乐。(摘自《人类手册》佛使尊者著)

东晋时代之佛教

2 弥天释道安

道安,常山扶柳人。十二岁出家,神智聪敏。游方入邺,遇佛图澄,师事之。后更从竺法深之弟子竺法济及支昙受业。寻于太行恒山,创立寺塔,改服从化者,中分河北。复还翼部,住受都寺,徒众数百,常宣法化。后赵石氏灭后,关中扰乱,乃率弟子慧远等四百余人,南投襄阳,止于白马寺,复宣佛法。四方学士,竞往师之。后以白马寺狭,乃更立寺,名曰檀溪,师徒数百,斋讲不倦。安在襄阳十五年,每岁常再讲放光般若,未尝废阙。晋孝武帝,钦其风德,遣使通问。时前秦主苻坚,素闻安名,每欲致之,后遣苻丕攻陷襄阳,获安及习凿齿,送往长安。既至,住五重寺,僧众数千,大弘法化,安先闻西域有鸠摩罗什,思共讲析,每劝坚迎之。什亦远闻安风,谓是东方圣人。恒遥而礼之。安寂后十六年,什方至,恨不相见。安既笃好经典,志在宣法,尝请外国沙门僧伽跋澄、昙摩难提、僧伽提婆等,译出鞞婆沙等经论,而自与同学法和,诠定音字,详核文旨。建元二十一年(晋太元十年西元三八五年)寂,年七十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