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我的博客复制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于数据量较大,请您耐心等待复制完成
2007 (10)
李仲生的近况: 一年前,那部感动了千万观众的电视纪录...
我的泪在飞.
很想让国内晚辈看看,但文学城是被blocked. 有谁有什么...
说实话那个成晨挺不着喜欢的,看他说话的语气神态就不...
我一直都不明白人为什么要活得这么累????????...
其实我很想知道他们(韩松和那个王姓小姑娘)现在怎么...
李仲生的妻子是让人敬佩的。 他这辈子最大的成就也许...
几年前在《香港凤凰台》看过一次,很感动。现在又着实...
王尔敏韩松张素后来怎么样了? 能继续拍拍他们现在的...
韩松好样的!! 不知他现在怎样, 真心的祝福他!!!
一年前,那部感动了千万观众的电视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让我们结识了李仲生--那个年近半百、耗尽半生心血、苦读了14年、追寻博士梦的人。曾经为李仲生流泪而牵挂他的人或许还记得,1996年的圣诞夜,他和女儿李博相约在日本新宿火车站,兜里只有一万日元的他为女儿买的礼物是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那顿晚餐,懂事的女儿只要了一碗拉面。1997年的除夕夜,李仲生回到了他与妻子已经分居的家。面对妻子那无助、幽怨的眼神和止不住的泪水,李仲生唱起了那曲回肠荡气的《我的太阳》。从那一刻起,李仲生和他的家人的命运便为人们所关注。感动、震撼的同时也众说纷纭。一年后,李仲生圆梦回国了。他成为了首都经贸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并出版了自传《没有播出的故事》。但是他的妻子李婧却留在了日本替他偿还欠下的巨额债务,为女儿赚取出国留学的费用……
当李仲生再次走入人们视线的时候,他的成功并没有带给人们更多的欣喜和宽慰,反而引来了更多的争议。有人说,李仲生的精神值得中华民族及全世界所有民族思考;他那九死不悔的攻博历程,让人感到了人生追求中的悲壮美。但也有人说,李仲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受害者;报效祖国有很多方法,为了一纸文凭浪费自己一生,给亲人带来难以承受的痛苦,是不理智的举动。面对这么多非议,李仲生如何看待?探究缘由的想法使我们走进了首都经贸大学--追问李仲生总得有人作出牺牲
记者:从当年的纪录片和你的书中,我们知道了你苦读东瀛圆博士梦的艰辛,呕心沥血,九死一生。说起你的经历,很多人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但是人们还是不理解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李仲生:这个问题我回答过很多次了。在日本,张焕琦他们问过我,回国后,很多媒体采访也都问我,确实有很多人不理解,我在日本苦了14年,就为了那一纸文凭,放着日本几万元不挣,回来拿1千多块钱,很多人说我傻。我觉得是价值观不同。有人追求物质,有人追求精神。我觉得精神比物质重要。我研究的学科,很难被一般人接受,但国家需要。
记者:你当初在日本选修这个学科,就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吗?
李仲生:那倒不是。是我的硕士导师建议我的。他告诉我,中国的人口问题世界很关注,但这项研究至今是个空白。从学术的角度看,容易出成果。
记者:出成果是你很看重的吗?是你最终的追求目标吗?
李仲生:是的。这就是我的追求。这就是为国家作贡献。我今年50岁,我还可以干20年。现在的年轻人崇尚实际的比较多,很少有人钻研学问。你比如说获诺贝尔奖的那些科学家,人家一辈子就是这么一个目标。
记者:你也打算奔那去吗?
李仲生:我?我没有。我的基础和能力不够,这我自己知道,比如英语、数学基础太差。假如我再年轻20岁,我还有时间补救。一般来说,取得博士学位仅仅是取得了入场券,如果我是30岁,我还有时间,我可以再去美国接着读,但我已经50了,不可能了。
记者:你的博士论文多次不能通过,是不是与你的年龄有关?
李仲生:没有关系。日本是这样的,文科博士是很难取得的,比例只有4%。而我所取得的经济学博士在我所在的千叶大学是第一号。也就是说,在千叶大学的历史上,在我之前,还没有人取得过经济学的博士学位。医学博士、工科博士可能有几千号,但经济学我是第一号。所以难度可想而知。
记者:是不是在日本学这个学科,将来不好找工作,所以才没有人读这个学位?
李仲生:绝对不是。我一拿到学位,马上就有公司来找我。
记者:那你为什么不留在日本?
李仲生:我一生只想圆两个梦,一个是博士梦,我实现了;再一个就是报效祖国,所以我一定要回来。我知道,有很多出去的人后来都不回来了,但我想我一定要回来,总得有人要为国家着想,作出牺牲,否则,国家就没有希望了。
我会报答和善待她
记者:你来学校已经半年多了,你都做了一些什么呢?
李仲生:写了四篇论文,写了这本书(《没有播出的故事》),还做了几次报告,再加上媒体采访也挺多的。
记者:报告讲什么呢?还是你这些年的经历?
李仲生:不全是。主要是回答学生的提问。
记者:举个例子,比如……
李仲生: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的比较,还有教育方面的,中国教育与欧美教育的异同。
记者:对于你的经历、精神和价值观,学生们怎么看?
李仲生:他们还是很理解和钦佩的。不屈不挠,执著于自己的目标,让他们挺感动的。
记者:有没有不理解的,比如,认为你这样做很傻,不值,这种精神和价值观已经过时了?
李仲生:学生们没有提过,在那种场合,大概是给我留面子吧。倒是社会上反响比较大。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对外翻译公司的一个座谈会上,当时我正准备写这本书,出席者当中女同志比较多,年龄大概在40至50岁左右。其中有一位女同志的话对我刺激很大,她说我很虚伪。后来我又见到她了,我对她说,我对你印象最深,她说为什么?我说,我等着你批判我呢!
怎么说呢,这事我也想了很久,确实觉得愧对我的妻子和孩子。但是当时在日本,我是自费生,一边打工,一边上学,确实精力不够。在家很少跟她们说话,一说话有时还起急。比如,吃饭的时候,我还在思考论文呢,她们跟我说话,我肯定顾不上搭理,说着说着就吵起来了。我妻子曾经说过,从生活的细节上观察我,得出的结论我是个百分之百的精神病患者。我女儿也这么说,觉得我不正常。
记者:那你觉得自己正常吗?
李仲生:我觉得自己挺正常。只不过很投入而已。
记者:投入到了让别人觉得不正常?
李仲生:没办法。因为什么呢,就比如我刚才举的例子,吃饭的时候,我正在想论文的事,她们问我其他的事,我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但为了不扫兴,我经常顺嘴随便一说,肯定是张冠李戴,她们就认为我不正常。
记者:是不是到了日本以后才这样的?在此之前,你们的家庭关系是什么样的?
李仲生:我和妻子谈恋爱的时候,她说看我琴棋书画什么都会,爱好挺多的,觉得我挺可爱的。可到了日本以后,发现我全变了。其实,我自己也有感觉,在日本求学的这十几年,我的变化是很大的,尤其是后来这几年,那种状况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记者:如果说,你求学的这个过程是迫不得已,可是当你圆了自己的梦想,为什么这一切仍然没有改变呢?听说你的妻子仍然留在日本打工,在替你还债?
李仲生:是的,她留在日本最主要的还是为我女儿将来出国留学挣学费。
记者:不管怎么说,你不觉得对你的妻子来说太不公平了吗?
李仲生:是。我想我将来会报答和善待她的。
记者:你指的将来是……
李仲生:两年以后她回来,我会多陪陪她。以前我总是没有时间……
记者:以后你也会没有时间,刚才听你的计划,时间已经都安排得满满的。所以这恐怕不是时间的问题吧?
李仲生:对,不瞒你说,我是个事业型的男人,很不顾家。这事由来已久,当年在国内妻子坐月子,我都没管过,为此,丈母娘对我很有意见。她也总埋怨,说跟我就没过过好日子,连女儿跟我也不亲。我也跟她说,像我这样的人根本就不该结婚,哪个女人跟我都不会幸福。
记者:那你觉得这样的关系还能改善吗?
李仲生:能。
记者:有没有考虑分手?
李仲生:过去她提出过,从我来说不可能。因为她也快50了,将来回来也很难找到工作。过去,我愧对她,我必须补偿。
记者:一方面,大家为你的求学精神所感动,另一方面,又对你的做法不理解。以牺牲家庭作为代价换来的这份成果,你真觉得值吗?你不后悔吗?
李仲生:值,我不后悔。
记者:你肯定觉得值。但毕竟牺牲了家人的利益,人们会觉得你很自私……
后记:当我继续纠缠于这个明知不可能有满意答案而让李仲生已经有些难堪的问题时,杨河清院长出面替他解了围。
对李仲生的诘问,证实了最初对他的印象:他是那种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当他由衷地说着“报效祖国”、“锲而不舍”的时候,仿佛是在20年前,听起来虽然有些生硬和空洞,但却是那种不变的信念。今天社会的多元、多彩,在他身上的鲜有印迹,真的让人惊讶于这些年他的专注。也正因为此,当人们再次面对他的时候,才会依然感动着他的感动,争议着他的争议。
面对李仲生,我们明白,他并不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学习的榜样,他14年的求学历程因着他的年龄、个性而极具特殊性,他锲而不舍的轴劲和一根筋在价值观、生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显得很不合时宜。但是,古往今来,人们心存梦想、身处逆境、发奋求知的追求从未改变。执著于信念而无怨无悔的人,总会令人刮目相看。
采访是在李仲生起身去参加学院歌咏比赛的告辞中结束的。杨老师说,李仲生是领唱。晨报记者何平平
李仲生归来之后……
杨河清:李仲生没拿到博士论文,我们也要他
李仲生的回国就像走进了特殊的“绿色通道”,一切事情都有人为他安排妥当,他没有进社科院、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名校,毅然选择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都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杨河清。
杨河清院长也曾到日本留过学,对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国留学生生活非常了解,当他在《我们的留学生活》中看到李仲生时,立刻被他所感动。他知道在日本的留学生中,像李仲生这样孜孜以求苦读博士的人太少了。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打工1小时的工资就相当于国内三四个月的工资,这样巨大的诱惑使许多中国留学生辞学就职,而李仲生去日本时的年龄已经35岁,还一心抱着学成后报效祖国的决心,十几年如一日地踏踏实实走在求学路上,实属罕见。看完片子,杨院长脑中就有了一个想法,只要李仲生回国,愿意到我们学校来,我一定为他创造条件。
几天后,北京电视台为这部片子开了一个座谈会,杨院长也在被邀请之列,当时有人赞叹李仲生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李仲生能不受金钱的诱惑,一心求学,太难得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说李仲生只知道学习,不顾妻儿的生活,他太自私,他这种报效祖国的想法已经过时了……杨院长当时很激动,他当即表态:“如果李仲生愿意回国,我们劳动经济系的全体教师欢迎他。”主持人立刻问杨院长:“如果李仲生拿不到博士学位,你们还要他吗?”杨河清说:“李仲生的这种精神远远超过了博士学位本身的价值,我们需要他这种精神,如果他拿不到学位,我们也要他。”
杨河清院长还透露说:“当时我说这些话时,没有征得校方的同意,我们劳动经济系是没有人事权、房权和职称权的,可这三样对李仲生是非常重要的,但我有一种认识,那就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对人才的渴求。回来后,我向校领导汇报了情况后,校领导当时就说:‘这件事你办得太对了,这样的人才我们需要。’”
新生:经久不息的掌声长达三分钟
李仲生进入经贸大学时正赶上新生学前教育。一天,杨院长为新生们放了《我的太阳》这部片子,片子总共90分钟,看片中,有些女生就开始抽泣,片子放完了,杨院长对学生们说:“这个片子中的主人公李仲生先生就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啊!”学生们吃惊不已,杨院长又说:“今天,他要到现场给大家做报告。”“是吗?!”一片惊奇声过后,总共160个学生的目光全部投向门口,李仲生慢步走进了会场,学生们送给他长达3分多钟的惊天动地般的掌声。在掌声特别吝啬的今天,能听到年轻人如此发自内心的对一个老师的到来表示欢迎,是多么的难得呀。杨院长说:“这种场面在学校已经20年没见过了。”
日本人:我们缺少的不是金钱,而是像这个中国人一样的精神
李仲生在校内外经常被陌生人认出来,一次杨院长与李仲生到一家饭馆吃饭,刚一进去,他们就被盯住了,几个人看了他们俩一阵儿,就走过来询问这位是不是纪录片中的李仲生,李仲生点点头,他们立刻向李仲生敬酒,表示敬佩。像这样的事发生了很多次,特别有趣的是,今年5月,李仲生与老师们一同去山西旅游,在山西很偏僻的一个小饭馆里,李仲生又被当地的人认出,他们还说:“您的精神太感人了,我穿的要不是黑衣服,非让您在我衣服上签个字不可。”
今年4月26日,日本富士电视台播出了《我的太阳》这一集,在日本引起了强烈反响,报纸、电视台都对此进行了重点报道。一位日本老板对他的员工说的话可以代表日本人对李仲生的看法,他说:“我们缺少的不是金钱,而是那种精神,那种像这个中国人一样的精神。”晨报记者佟奉燕
附李仲生简历
1951年7月20日生于北京
17岁去内蒙古插队当牧民
25岁返京在北京市西城区房管局月坛房管所工作
33岁在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中等专业学校学习
35岁赴日本自费留学,在伟识外语学院日本语学科学习
37岁在日本城西大学经济系攻读经济学
41岁获城西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44岁获城西大学大学院(研究院)经济学硕士学位
考入日本国立千叶大学大学院社会文化科学研究科专攻人口经济学
49岁获得千叶大学大学院博士学位
50岁在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任副主任、副研究员
他这辈子最大的成就也许不是他今后可能得到的博士学位,而是取了这个用自己的生命和全部的爱在支持他的妻子。
人生能得此,足矣,
李仲文的太太实在是可贵啊. 女儿也十分可爱.李仲文,没白来世一场.
不知为什么要用英文歌? 用日文歌可能会更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