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岗寨

日复一日,寨子里......
正文

孔子其人

(2007-08-29 13:54:07) 下一个


公元前551年秋天,在鲁国昌平乡鄹邑(今山东省曲阜县东南)鄹邑大夫家中,孔纥老年再得一子。虽然已有九个姐姐,和一个腿带残疾的哥哥,但这回终于是一位健康的男婴。正是这位健康的男婴引出了中国儒家两千五百年的故事。

男婴出生在中国春秋时代。之前华夏已走过了远古蛮荒,穿越了三皇五帝的传说,又经历了夏,商,西周三朝,进入了东周。男婴的出身地鲁国是东周帝王中央政权分封的几十个地方诸侯国之一。春秋时代铁器开始在中国使用。农耕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社会进入了民间也养得起专业知识分子的阶段(这对男婴未来的从业当然是十分重要的)。生产力的发展又使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社会面临着大变革。


说不清中国的第一本书出版在何年何月("河洛图"?)但文字(甲骨文和钟鼎文)到春秋时至少也使用近千年了。礼乐在宫廷里传承,虽然有衰落之势,但诗歌在民间还是广为传唱。天文,气象都已有了严格的记载。对后世华夏文化影响巨大的一些重量级著作,如周公整理的《周易》也已问世多年。兵学,历史,更是各国研究的重中之重。华夏文化的喷涌,蓄势待发,基于文化认同的"华夏"民族共同体也正在形成之中。此鲁国男婴生逢其时。

鄹邑大夫孔纥只是鲁国的一个官阶不大的武官。祖上是商代贵族,在鲁国仍享有封地鄹邑。男婴出世孔纥己72岁了。母亲颜氏却是18岁的少妇。后来太史公司马迁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史记• 孔子世家》 。按今天的说法:72岁的孔纥与18岁的颜氏乱搞男女关系而生出了孔子。孔子是这位男婴后来的尊称。出世时头上有个坑,于是老爸便起名孔丘,字仲尼。孔纥共有三个老婆,九个女儿,两个儿子。孔丘是最小的一位。所以后世,有人想骂孔丘时,便喜欢直呼孔丘为孔老二。

三岁,老爸孔纥就过世了,17岁,母亲颜氏也中年早逝。孔丘的青少年时代过得并不轻松。孔丘虽为贵族也作吹鼓手,婚丧礼主持人,仓库管理员等一系列工作来养家糊口。依他后来的回忆,青少年时,他是吃过许多苦头,也领略过不少白眼。估计此时的孔子,人生态度应该是"君行健,自强不息"《易》吧。

孔丘一生对各种场合的礼乐都充满兴趣,相信与他早年的职业生涯息息相关。他研究礼乐,发现周礼传到春秋时节已呈"礼崩乐乱"之势。这真令他对现实大失所望,对周礼更充满无限崇拜。为穷其周礼究竟,年轻孔子还专门从鲁国跑到东周首都洛阳去请教时任国家图书馆长的老子。当时,这还只是一位学子向学术前辈的一次探讨求教。可日后看来,这是华夏文明史上两位思想巨人唯一一次面对面。自然好奇。从司马迁到鲁迅,对这此"高峰会议"都有过各种不同版本的描绘与猜测。可倒底这两位说过些什么呢?都不得其详,留下许多想象空间。这不久,老子便骑青牛出函谷关,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若不是函谷关长的灵机一动,怕一部《道德经》也不曾留下。

除占卜术外,充满"变"与"不变"哲学思辩的《周易》一定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必读教科书。孔子当然读,并编纂补充了其中的《易传》。这一整理就将其一部占卜经典,提升为了哲学著作。(《易传》也成为以后儒家所谓的六经之首。)孔子因此对《周易》更早的编纂者,周礼乐的制定者,曾经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充满钦佩。奉为终生楷模乃至于要"梦中时常相见"。

踏踏实实地学习与研究,使孔子在30岁以后便在鲁国小有名气。孔子自己的孩子出世时,鲁国君还送来两条鲤鱼祝贺,这足以证明孔子已在鲁国赢得了自己的初步位置。于是也有一批最初的弟子开始聚集在他的周围。但是孔子的理想还不是只作学术研究。贵族出身,孔子志在作官。在赢得初步社会地位之后,孔子也找到机会在鲁国开始了仕途。官由小及大,甚至代理过三个月鲁国"相"职。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开始。可孔子没多久便在鲁国官场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虽再经多年努力都再无缘官场。若干年内只得赶着牛车,带着逐渐多起来的弟子们在中原大地历尽辛苦,国与国间四处奔走游说,鼓吹孔氏从政理想。这个求官过程,回头来看,倒更像孔子办了一所流动大学。日后那本《论语》中的论述与探讨,及《论语》中许多故事均发生在师徒们这些年的颠沛流离之中。一本儒家经典诞生在求官路途,倒像是无心插柳了。

孔子的从政理想也就是他日后在儒家学说中反复阐述的"仁德"治国的理想。尽管令各国君主排手叫好,可那都是表面文章,直到年近70,弟子巳有三千,贤人也有七十二,国家也游历了不少,但孔子求官之路无论在那一国都一无所获。最终孔子(现在可以称"子"了)还是被迎回故乡,叶落归根,尊为"国公",得以专心编纂古籍,教诲弟子。又五年,慨然长逝。

仅以成败看孔子一生的故事,活着不外乎一位失意的政客与与一位成功的民间教育家。当然还是一位孜孜不倦的学者。但是死后仅数百年,由他开创的儒家学说却在更多后续学者的演绎之下变成为统治华夏文明,长达两千年之久,虽历经天灾人祸,朝代更迭,异族入侵,战乱无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直至公元1949年都未曾动摇与间断过的儒家经典,成为了华夏的"国教"。 如此这般,想想当初"惶惶不可终日"的四处游说,孔子在天之灵至少不应该再慨叹:"逝者如斯夫"了!

生活中的孔子还不是日后那尊神。他只是个努力的人,是个讲究实际的人。他在《论语》中讨论的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他不喜欢胡思乱想,"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孔子当然是个热衷学习的人。 成年后的孔子身高1米75以上,身材伟岸,仪表堂堂,不是"二等残废",喜欢音乐,诗,歌的同时,对驾车射箭也颇有研究体会。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礼记》。孔子从不否认自己是位"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的美食家。至于"窈窕淑女"当然"君子好逑"啦。孔子似乎也是一位性情中人。

孔子一生也颇有几件让后人难也定论的争议。比如其一,代理鲁相仅七日,便以"妄臣"的名义诛杀了与自己在办学上争夺过生源,颇有竞争关系的对手少正卯。现有的史料未见少正卯有过那些"恐怖行为",孔子的宣判词中,少正卯似乎也只是个"思想犯"而已。看来,孔子除了书本上的"仁德"之外,也是位在官场中动过刀子的人啊!

活着的孔子,虽官场不甚得意,一生还是颇"潇洒"。孔子评价自己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实,孔子七十以后,长须飘逸,鹤发童颜,不再求官,弟子簇拥,自然也就"从心所欲"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高英姬 回复 悄悄话 论今,是人都会。而谈古,有几人?佩服老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