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后置?

(2008-01-20 22:49:37) 下一个

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后置?

1/21/2008 琅然

回国时有次坐出租车从上海回苏州,因为路程稍长,便和司机师傅神侃起来。聊着聊着便说到贪污腐败,他告诉我说,贪污受贿是没法根治的。他母亲老人家这样解释,因为当官的无论大小,即使不为自己着想,也得为子女打算。我一时哑然 …… “ 可怜天下父母心 ” ?!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张盾牌啊?

喜欢内省的国人,象柏杨先生,常常会从各个视角去观察比较华人与他国别族人的不同。其中让他们觉出有自我批评必要的一件事便是,美国人即便是富可敌国,也会努力让自己的子女摈弃那些不必要的优越感,不去溺爱。他们常常会让孩子学会自立。这是实事,我曾有个学生,出自议员家庭,却靠自己打工完成硕士学业。反看中国人,若有暴富暴贵者,常多是将门鼠子,譬如刘备之有阿斗,一代代的退化下去。创下的些许基业,也必定在两三代内折腾殆尽。

事实上中国人并不是自古使然的。早在公元前的西汉时期,大贤疏广对 “ 留金于后 ” 这件事有过意味深长的独到论断。这里说的是《汉书》中疏广疏受叔侄二人功遂之后散金的故事。疏广主治《春秋》,是闻名遐尔的经学大师,求学之人不远千里接踵而至。其侄疏受,亦甚贤良,二人分别官至太傅少傅。后来叔侄二人一起辞官归田,非常器重他们的汉宣帝赏赐给他们将近百两黄金。二疏既归乡里,除了用这些钱财周汲贫困之人,便经常设宴摆席,与故旧族人一同饮酒行乐。有人便说闲话啦,你们也该为自己子孙留点吧。疏广却说出这样一番话来,他道: “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堕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 (《汉书 · 疏广传》 )这是一段非常精辟的论断。翻译过来,便是: “ 你们以为 我难道是真老糊涂了吗?我想想自己家里还有些旧田老宅,只要子孙们勤勤恳恳,应该能够衣食充足,与普通人一样。如果我留给他们这么多赢余的钱财,那只能让他们增长惰性。他们如果贤能,而有这些钱财,反而折损他们的意志;如果他们愚蠢而为害世人,那么多这些钱财,就更增加了他们的过错。 ” 于是众人皆说服。 “ 二疏散金 ” 的故事亦为后世所津津乐道。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曾多次写及二疏之贤,其中有篇《咏二疏》:

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
借问商周来,几人得其趣 ?
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
高啸返旧居,长捐储君傅。
钱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
离别情所悲,余荣何足顾?
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
厌厌闾里欢,所营非近务。
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
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
故意乐余年,逞恤身后虑。
谁云其人亡 ? 久而道弥著。

我在想,二疏虽为大儒,然这般行事作为,多多少少有些道家清静无为而我行我素的影子。事实上在唐之前,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仍然有很多这样的人,尤其是学者中,如竹林七贤。他们的特立独行,都是以道家思想作底色的。很可惜的是,后来的两千年里这样的人物便少见了。大概是中国教育上后来日渐形成儒家一家之言的缘故吧。唉 ------- !一叹!读先贤事,思先贤语,忍不住神交冉冉,且自浮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