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泽东为何单腿跪父亲 (图)

(2008-11-21 02:05:24) 下一个

                 

毛泽东为何单腿跪父亲
 
  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这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中,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在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叙述了毛泽东从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一个革命领袖人物的真实生动过程.

      毛泽东在叙述他的童年时代与父亲的感情时,讲了一个有趣的情节:毛泽东十三岁时,一天他父亲请客,毛泽东与父亲争吵起来,父亲骂他懒而无用,激怒了毛泽东,他骂回父亲并一气之下出走,母亲和父亲都赶来劝他,父亲一边骂一边命令他回去,毛泽东走到池塘边,恫吓父亲如果再往前,他就跳下塘去.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妥协了,父亲要他磕头认错,毛泽东表示只要父亲不打他,就答应跪一条腿磕头.最后事态终于平息下来.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注重伦理道德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其繁文缛节浩繁多絮。大到国家神器,小到平民百姓,三拜九叩、作揖万福之礼种类繁杂。儒学六经中就有《礼经》,孔子把礼看成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关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人际关系均是以血缘宗法为基础得以展开的,"孝"成为古代社会一切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精神价值基础。

  从客观的人际关系来看,中国文化认为父子是最重要的通过父子关系直接体现了子孙与祖宗的关系。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家庭中的成员关系以父与子的关系为'主轴',其他种种关系也都以这一主轴为中心.父子关系不但在家庭中发生作用,而且扩及家族,乃至于国家.中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实是父子关系的投射。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均源于此道.
   
  但是,毛泽东与他父亲却是一种非常紧张的对立关系.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湖南韶山冲的一个富裕农民家庭。父亲毛顺生一心想着成为当地首富,他农民式的精明,但无宏大的发财计划,更谈不上什么政治理想。毛顺生只让毛泽东念了两年书,他认为学会了识字和算数记帐就够了,再念下去既浪费米钱,更浪费劳力。因此他就把毛泽东从私塾中领回来,白天跟着他下地干活,晚上给 他算数记帐。

  酷爱读书的毛泽东不甘心这些,可是迫于父亲的威严,他只好抓住干活的空闲看书。父亲干活时他跟着干活,父亲休息抽烟时他就抱着一本喜爱的书读。他父亲实在看不顺眼,认为他这是偷懒,为此父子俩经常发生冲突。随着毛泽东年龄渐长,道理懂得越多,和父亲的观点差异也就越大,冲突也就越激烈。慢慢地他萌生了反抗的念头。正是敢于反抗的毛泽东使他父亲做梦都没想到,儿子毛泽东日后会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 

  天生一颗火热的心和革命思想的影响,让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就充满了革命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毛泽东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志“救国救民”,寻求“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真理,青少年时代就具有造反思想和强烈的反抗精神。不甘束缚,勇于反抗。

  毛泽东从小便显示出强烈的反抗意识。他不喜欢束缚,讨厌各种陈规陋习。当他8岁进入私塾读书时,学堂里学习的全是四书五经之类经典,而教师只叫学生死记硬背,不予讲解。毛泽东对此十分厌倦。于是他把自己喜爱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小说压在经书下面偷偷阅读。

  毫无疑问,这些小说中反抗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的种种例子,深深地影响了毛泽东。

  当年纪稍长时,毛泽东开始反抗父亲的权威。对于父亲不合理的责骂、惩罚,毛泽东要么“引用经书里的话来作自己有力的论据”予以反驳,要么联合母亲和弟弟,在家里组织“反对党”反对他父亲这个“执政党”。

  有时,毛泽东甚至当众反抗父亲的压制。以至于在他十三岁那年,当他父亲当着许多客人的面指责他懒而无用时,毛泽东毫不客气地回敬了他的父亲并离家而去。最后,他的父亲不得不与他妥协。

  这件事又给了毛泽东一个启发,“从此我知道了,当我用公开的反抗来保卫自己的权利时,我父亲就变的宽和,但是如果我保持着温顺服从的态度,他只是骂我打我更甚”,生活使毛泽东明白:对于不合理的规矩教条,就是应当勇敢反抗,哪怕是像父亲这样的权威只要他的言行是不合理的,就可以公开抵制。只有勇敢地反抗才可能为自己赢得权利。 
  
  当毛泽东渐渐成长成熟时,他意识到,教师的权威也罢,父亲的权威也罢,其实都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文化与制度的具体体现。要改变不合理的现实,就必须改变整个旧的社会制度。自然,毛泽东成了一个公开反抗旧制度的勇士。  

       勇于反抗使毛泽东成为旧制度的掘墓人。毛泽东生活的时代,是旧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时代。他从小耳闻目睹社会的不公平与黑暗,立志改造这个黑暗的社会、埋葬旧中国一切不合理的制度。

  为此,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孜孜不倦地探索改造中国的道路。君主立宪、教育救国、哲学救国、地方治……。

  这一切,毛泽东都反复比较,热心尝试,但最终发现无济于事。

  直到五四运动后,毛泽东阅读了大量有关马列主义的书籍并受到李大钊、陈独秀的影响,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摆脱了困惑,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曾说,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严格的说,毛泽东与父亲的对抗不仅仅是性格差异上的对抗,而是一种新思想与传统观念的抗争,从而导致他们父子间关系的紧张对立.当他遇到父亲追打,他以死抗争恫吓父亲,迫使父亲妥协.但要求得和解,自己也必须让步.

  当父亲用封建礼教要他就范时,他在尊重父亲面子的前提下,跪了一条腿.而另一条腿没有跪下,表示自己是道理充分的.这样做恰恰表明自己是有理有节.这反映了少年毛泽东性格刚毅、坚韧,但也不乏睿智,懂得必要的妥协.

  毛泽东在<<赠父诗>>中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可以说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走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