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此心安处是吾乡——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2008-10-17 13:43:58) 下一个

《定风波 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轼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①,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注:此心句: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沿袭》云此语本出于白居易,“白《吾土》诗云:‘身心安处为吾土,岂恨长安与洛阳。’又《出城留别》诗云:‘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又《重题》诗云:‘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又《种桃杏》诗云:‘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此心安处是吾乡(宋词故事)

  王定国名巩,是苏轼的好朋友,也是宋代著名的文人,他的诗词写得非常好,苏轼很是欣赏。苏轼在徐州时,王巩曾去看他,他们一起在黄楼上宴饮,苏轼说:“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王巩的祖父王旦曾当过丞相,他的父亲也位居高官,但王巩自己却傲世狂放,所以有升迁的机会也总轮不到他头上。

到苏东坡乌台诗案时,受牵连的人很多。苏东坡被贬往黄州,黄庭坚、秦观等人也都遭贬,而其中获罪最重的便是王巩,被流放到偏远的西南部的广西宾州。

  苏轼觉得很不安,于是给王巩写了好几封信,表示歉意。谁知王巩却不以为然,反而从老庄哲学中找到出路,自求解脱。

  其实,苏轼自己何尝不是这样呢?苏轼在狱中度过了四个月,在极度恐惧和担忧中饱受了心灵的折磨。出狱之后,可以说是拣了一条命回来,在黄州名为团练副使,其实也是个带罪之人,不得自由。

  但是,苏轼并没有因此而颓废消沉,自暴自弃,而是很快地学会了自我开解,看透了世间的荣辱。

  在《定风波》一词中,他便表明了自己的这种旷达和平静的思想: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五年后,王巩奉调回京,苏轼见到了他,觉得非常惊讶。自己这几年因为命运多舛已两鬓斑白,而王巩却越活越年青,他本来就白白胖胖的,如今仍然脸色红润,齿白唇红,仿佛没有受过什么苦一样。

  二人把酒作歌。席间,王巩叫出了自己的歌妓柔奴。这柔奴苏轼以前是见过的,长得花容月貌,能歌善舞。这次王巩被贬往广西,柔奴一直跟在身边。在那个穷乡僻壤生活了五年,柔奴的容颜一点都没有变老,反而越长越年轻,越长越漂亮。

苏轼大惑不解。便问柔奴:“广西的风土,好不好?”

柔奴微微一笑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好一个“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忍不住心中叫好。

  他又仔细打量了一下柔奴,只见她面色平静安详。苏轼不由得暗自敬佩。便写了这首词,请柔奴当场唱出来。

  这首词寓人生哲理于叙述与描写之中。

  上片写王巩与柔奴。“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琢玉郎”指的是王巩。王巩本来就白白胖胖的,经过五年的贬谪生活,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更加白里透红,所以苏轼戏称他为琢玉郎。

  “点酥娘”指的是柔奴,柔奴还有一个小名叫点酥。开头两句先点出词中要叙述的两大主人公,一个是王巩,一个是与王巩相伴五年的柔奴。

  接着,作者的笔墨转向柔奴:“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柔奴能歌善舞,自已能作歌,再经她皓齿轻启,清歌一曲,似乎微风轻起,炎热的大海上飞起了雪花,顿时变得清凉无比。作者在这里变抽象为具象,以视角和感觉来描述听觉形象,很好地运用了通感这一修辞手法。

下片,写柔奴的情貌和言语。“万里归来颜愈少”写出了作者的疑惑。

  大凡人经历磨难,都以身心憔悴为代价,所谓“忧伤使人老”便是这个道理,而作者不解的是柔奴在那样一个生存环境恶劣的谪居地生活了五年,回来后竟然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年轻。

  而柔奴却只是“微笑”,而且这一笑容中似乎还带着岭南梅花的香味。作者对柔奴这一表情的捕捉很见功力,这一“微笑”也是她能够笑对苦难的原因所在,

  如此,最后的问答也便合情合理:“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忍不住问起柔奴贬谪生活是不是很艰苦,而柔奴,这位兰心蕙质的姑娘回答了一句颇有哲理的话:“此心安处是吾乡”,只要心中安宁,那么无论在什么地方也都如同在家乡一样心安理得。这句话令苏轼也佩服不已。

这首词语言通俗,叙事简洁明了,但它却将人生哲理的抒写巧妙地融入叙事之中。作者用笔极为经济,惜墨如金,尤其是对柔奴外部形态的描写,极为传神。而对柔奴性格和形象的刻划上,也极见功力。

  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苏轼的这句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它歌颂柔
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