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文字和影像
地址:http://blog.sina.com.cn/cg2nl60enj007jp1
查看全部>>
正文 台西历史笔记:团岛之过去式 (2007-10-07 14:45:52)
标签:水上飞机场 无线电电台 大粪池 李慰农 胡信之
刑场的传闻,令人谈之色变
作为台西镇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团岛似乎一直很孤单。即便是在台西形成了全境居住高峰的30至40年代,已经与陆地连接的团岛也一如既往地游离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外,仿佛一个看客,沉默不语。只有雾天的时候,从团岛灯塔里不时发出的雾笛声,才稍微拉近了人们与这个陌生邻居之间的心理距离。
团岛的神秘,既在于它曾经建筑有清军、德军的炮兵阵地,也因为1914年日本第一次占领后在这里修建的水上飞机场和无线电电台。环绕在外围的警戒线就象从海面曼延过来的迷雾,把团岛紧紧包围起来,使人难以窥测到里面的光景。同时,团岛海滩一度作为临时刑场所引发的种种死亡传闻,也往往令人谈之色变。
然而,尽管筑有炮兵阵地,团岛却并无战事。在1914年冬天的日德激战中,团岛外海因为布了雷,日军军舰无法靠近,所以没有出现直接交火的场面。11月7日早上7点10分,日军左翼攻击集团第46联队第二大队的第六中队从陆路越过汇泉广场,沿海岸线直插团岛。8点30分左右,日军士兵到达团岛要塞。期间,尽管发生了一些零星的抵抗,但因驻守团岛的德军已接到停止作战的命令,很快就向日军缴械了。后来人们知道,整个日德青岛争夺战,团岛炮台是最后一个陷落的德军要塞。
日德战事之后,日本占领军在团岛设立了一个无线电电台,从现在仍清晰可寻的部分电台建筑遗迹看,这个规模不大的机构,所起到的作用应不可小松。无线电台和更大规模的水上飞机场的出现,完善了这个区域的军事功能,也进一步强化了团岛的神秘色彩。
实际上,在团岛过去式的地理链接上,沿海岸线从南向北,今天可考的各种设施大致是这样排列的:航海灯塔、水上飞机场、临时刑场、炮台、电报房、粪便和垃圾处理场。从灯塔到垃圾处理场,步行需要20分钟。在这些设施中间,粪便和垃圾处理场和普通人的生活联系最为密切。
在团岛进行垃圾处理,应该是最早的城市规划设计的。这样做的理由,是因为被铁路分割的团岛远离市区,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团岛西南,1906年设置的总督府屠宰场(今观城路65号)和临时检疫所(今嘉祥路3号),也是出于同样的卫生考虑。最早,城区的粪便清除办法是用马桶倒入铁罐,再拉到团岛集中。从1902年开始,由警方具体管理的垃圾及粪便清除工作,已经由一家欧洲企业经手进行。政府方面认为,这样一方面可减轻警方的负担,另一方面则“创造了由私人清扫机构进行严格检查的可能性”。
团岛的粪便和垃圾处理,一直持续了下来。有相当一段时间,团岛三路最西北的处理场,在后海的海边建有一个大粪池,收集起来的粪便倒进去,再定期用木帆船贩运到海西。根据回忆,这个用石头堆砌的大粪池设有进出口,东边的进口高,西边的出口低,以方便倒入和输出。海平面之上的输出口是个大阀门,贩运的木帆船靠上来,打开阀门,粪池的粪便依靠自身压力就可以流入帆船。
在团岛,关于海滩刑场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是著名工运领袖李慰农和报人胡信之的被行刑。1925年7月29日凌晨,他们两人在这里被秘密处决,告别了虔诚信奉的进步事业。罗章龙后来回忆,李慰农牺牲的消息传到上海时,当时中央正在开会,总书记陈独秀当即宣布追悼,在场的人痛哭失声。据说,当年刑场关押犯人的地下水牢如今还在,或许,它可以见证1925年7月的这个血腥的专制之夜。
——————
请叫我威廉三世 第四十二章 拯救
辰天回到青岛已经一个多月了,这里经过德国当局数年苦心经营,已经成为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和重要的海防战略要地。青岛港于1908年7月开始开始接纳油轮;同年9月德胶澳总督公布《码头并栈房规条》和《装卸存储货物章程》,设管理码头局,负责管理无税区码头、仓栈事宜;10月,中德合办的青岛特别高等学堂(又称德华大学)开学,这是青岛最早的大学,学校设预科和高等科,高等科设政法、医、理工和工程4科,有学生400余人。
辰天第一次来到青岛的时候,德军刚刚开始规划青岛的要塞防御体系,现在这个体系已大体完工:
永久性海防炮台包括团岛炮台、台西镇炮台、衙门炮台和汇泉角炮台。
团岛炮台位于团岛半岛前端的团岛濞,孤悬前伸于胶州湾口海峡,形势险要,原为清军炮台,未竣工而被德军侵占。
德军在原炮台基础上扩建增筑建成现炮台,配置有3门口径为88毫米的加农炮。
台西镇炮台位于团岛后方西岭高地,原为清军修筑的西岭炮台,未竣工而被德军侵占。德军将其扩建增筑,建成现炮台,改名为台西镇炮台。配置有4门口径为210毫米的加农炮。
衙门炮台位于清军总兵衙门前方,因炮台近邻青岛口,故名青岛炮台,是章高元驻兵胶澳时完成的惟一一处炮台。
德军侵占胶澳后,改称衙门炮台,其火炮仍为章高元时安置的克虏伯台炮,共有3门口径为150毫米的加农炮。
俾斯麦南炮台。位于俾斯麦山(青岛山)南坡,1899年始建,1905年建成,设置有1904年式280毫米榴弹炮4门。
在炮台北侧山坡构筑有规模庞大的地下隐蔽指挥部,设置有发电机、望塔、探照灯等,有大小42处房间,总面积为1600平方米,并有地道与南坡的俾斯麦兵营连通。
该炮台是德国在青岛所修筑的炮台中规模最大、火炮口径最大、地位最重要的炮台。
汇泉角炮台。位于前海汇泉南角前端,1902年建成,是德国在青岛自建的第一座炮台,配置有两门240毫米加农炮、两门150毫米加农炮。火炮为炮塔式旋转火炮,原系清政府从德国克虏伯厂购进后安置在大沽口炮台,1900年德军参加八国联军,从大沽口炮台将火炮掠往青岛,配置于汇泉角炮台。炮台区构筑有大规模地下掩蔽部,并有地道连接伊尔奇斯兵营等地。以上各炮台均位于青岛前海要地,构成了青岛前海防务体系。
永久性陆防炮台包括俾斯麦北炮台、伊尔奇斯北炮台、伊尔奇斯东炮台和仲家洼炮台。
俾斯麦北炮台位于俾斯麦山北坡,建有数百平方米的地下掩蔽部和两大炮位,配置有两门150毫米的加农炮。
伊尔奇斯北炮台。位于伊尔奇斯山(太平山)北部山头处,构筑有大规模地下掩蔽部,配置有6门120毫米的加农炮,是德军陆防炮台中最庞大、最重要的炮阵地。伊尔奇斯东炮台。位于伊尔奇斯山东部山头上,构筑有地下掩蔽部,配置有两门150毫米加农炮。4.仲家洼炮台。位于仲家洼北侧高地,规模甚大,共筑有8个炮位,但未配置火炮。上述陆防炮台同海防炮台的构筑风格、防备状况相同,均筑有大小不一的掩蔽部、了望塔、胸墙、铁丝网和壕沟等,是陆地步兵堡垒防线的主要炮火支援阵地和防线。
步兵堡垒,即步兵陆地防御堡垒群。德军沿海泊河西岸南起小湛山,北抵海泊河口建起了大型步兵堡垒群,即小湛山、小湛山北、中央、台东镇、台东镇北、海岸6座堡垒。因台东镇北堡垒体积较小,所以与台东镇堡垒合称为台东镇堡垒。堡垒一般由1个大型掩蔽部和1~2个小掩蔽部组成,用以贮存弹药、给养和住兵等。堡垒线绝大部分沿海泊河河道向北延伸,堡垒距河道百米左右,在河床与堡垒之间开挖一条深约5米、宽约6米的壕沟,沟底布满通电的铁丝网,一直连接南北海滨。在壕沟西侧,沿沟修筑了一长串步兵掩体,在这些小堡垒中配置了轻型火炮、机枪、步枪等武器,构成了长达6公里的坚固防线。
目前德国在青岛的军队主要为海岸炮兵营和海军陆营战队,兵力2000多人,德国海军远东分舰队所属的10余艘舰艇也驻泊在这里,另外辰天还从本土调来一个小队5架新式的“飞鱼III”型水上飞机。
离开这片古老的土地二十多年,辰天终于又能品尝到这里的美味佳肴了。于是他一有空就带着丽莎和雷尼等人到中国餐馆吃饭,众人对于辰天为何如此痴迷于中国式的食物感到十分迷惑,不过数次之后他们的胃也被那些美食俘获了。雷尼在日本呆过好几年,筷子对于他来说并不难用,辰天更是天生就会用筷子一般,丸子都可以很轻易地夹起来,只有可怜的丽莎不时将盘子里的菜用筷子叉得到处都是,无数次被旁人笑话。
这天晚上,辰天拍着肚子和雷尼从鱼香居里满意地走出来,丽莎和另外两个卫兵则一脸痛苦的样子,美味的鱼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能用筷子将鱼肉夹起来已经不错了,里面的刺就根本没有办法挑出来,他们一个晚上已经被鱼刺卡住好几次了。
砰!
不远处忽然传来一声枪响,雷尼强壮的身躯迅速挡在辰天前面,而辰天则将丽莎藏到自己后面,那两个卫兵也端着步枪紧张地看着前方。鱼香居位于德国在青岛的租界边缘,再往前走几十步就出租界,黑暗中有一个人影摇摇晃晃地往辰天这边跑来,卫兵们随即举枪瞄准那个人。
“没有我的命令不许开枪!”辰天发现那个人身后,好几个几个带着斗笠帽子的清兵正在紧紧追赶,“雷尼,截住他!”
那个人似乎已经受了不轻的伤,雷尼正要上前抓住他的时候,他却自己摔倒在地上。
“殿下,这个人受了枪伤!”
辰天让丽莎站在卫兵后面,自己走了过去。这是个将鞭子盘在头上的年轻人,一条手臂已经被血浸透了。他努力地想要挣脱雷尼,却被死死地按在那里。
“不要动!我们不会伤害你的!”辰天的标准普通话虽然许久不用而有些生硬了,不过只要对方能够听懂就好了。
那个人愣愣地看着辰天,随后放弃了无谓的挣扎。
“洋先生,这个人是我们的逃犯,请把他交还给我们吧!” 这时7、8个清兵也已经追了过来,他们商量了一会儿,接着一个领头模样的走上前来想跟辰天他们交涉,不过辰天装做听不懂的样子,并没有理睬他们。
哗!咔!
辰天后面的两个卫兵用力地拉响了枪拴,将枪口对准了那个清兵,吓得他退后了两步。
“头,怎么办?洋毛子好像不肯交人啊!”后面一个清军小兵走到他身旁,并准备把手里的步枪抬起来,但那个头领阻止了他。“别乱动,这里已经是租界的地面了!”
那个清兵头领还想上前比划什么,雷尼恶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他只好悻悻地带着他的士兵沿着刚才来的路退回去。
“帮他先包扎一下,我们去医院!”辰天看了看那个青年,由于失血很多他的脸色已经有些苍白了。
——————
团岛一、二路
撰稿人:鲁海
胶州湾、自古以来先后叫过少海、小海、麻湾,素以湾阔、水深、口小著称。湾内有诸多港口。唐宋时期的板桥镇,是我国五大海港之一,也是北方第一大海港。
胶州湾口北有团岛,因青岛话的读音,在《即墨县志》中也写作“坦”岛,岛南又有小岛及一批礁石群,使胶州湾口水流湍急,经常发生船只触礁海滩,“舟者视为畏途”,称“淮子口”,“淮”即“坏”的意思。
青岛建为城市,在胶州湾内建港,为通畅进出航道,将团岛附近3个小岛和礁石群全部填平成为半岛,在团岛鼻建了团岛灯塔。
台西曾有个村庄叫小泥洼,青岛话“泥”读作“迷”,故也写作小梅洼甚至小梅坞,名字很美,实为一海滨渔村。青置总兵衙门在这里建西炮台,未完成德国已占青岛,在其南又建炮台,从原小泥洼至团岛鼻修了一条很长的路,早期只是通往炮台、塔灯的通道、没有路名,中国接收青岛以后,将其命名为团岛一路,其东一条路为团岛二路。很少有人沿团岛一路走到灯塔。其实这里风光很好,左为黄海,右为胶州湾,左右逢源,景色绝佳。
团岛一路建有无线电台的一批发射天线,其旁是青岛早期的一处刑场,处死刑的犯人在这里执行。
1925年青岛爆发了工人大罢工。5月29日日本勾结中国军阀枪杀中国工人,造成震惊全国的“青岛惨案”,导致了“五卅运动”。青岛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如火如荼,军阀政权逮捕了积极分子,并将共产党四方地下支部书记李慰农和进步人士、《公民报》主编胡信之在团岛枪决,往团岛途中,李慰农高呼“打倒帝国主义”,台西居民若干年后还记忆犹新,为纪念李慰农烈士,在太平路海滨建有李慰农烈士塑像,小游园也称为“慰农公园”。
1932年海军水上飞机场由汇泉迁至团岛一路西侧海滨,刑场改在了海泊河畔的昔日德国5号炮台。几十年里,青岛人认为“5号炮台”是忌语,不吉祥。
团岛路及贵州路口,解放后建有青岛三十六中学、幼儿师范学校,近年来高楼矗起,少有人知过去离这里不远是杀人的刑场。许多公交车也以这里为起点站,昔日偏僻的西端,现在如同闹市。
早期的青岛警察局,在大连路和团岛二路建了两处警察宿舍,两处建筑相同,均是平房,但比平民大院质量好一些。有一位市南警察局的巡官喜爱新文学,读过老舍的《赵子曰》、《老张的哲学》等小说,崇拜老舍,老舍来青岛执教于山东大学,这位警察通过山东大学图书馆的曲培谟(继皋)去拜访老舍先生,交谈良久。老舍为写以警察为题材的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的时候,又请曲培谟陪同,一起到团岛警察宿舍回访,又作了长时间交谈。老舍的写作态度严谨,不写自己不清楚的事,他交友广泛,上至国家总理,下至人力车夫。在青岛,他的朋友中有人力车夫,也有警察。
第八平民大院也在团岛二路。昔日的警察宿舍与第八平民院早已被拆除,仅存在于历史之中了。
警察局当年除在团岛建警察宿舍以外,还在这里建有毒品戒验所和感化所。毒品戒验所也称警察局下设的禁烟局,聘有外国大夫,是为了防治鸦片烟受害者。但在旧中国,由于吸食鸦片的人太多而难于治理,实际上形同虚设。感化所,原是警察局教养局,类似今天的劳动教养所。因当年这一带人烟稀少,都建在这里。
以后,又建了团岛三路、四路,八大峡填海工程完成之后,在团岛范围内建了红山峡路、观音峡路。枪毙人的刑场、关押犯人的感化所等等均已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