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地震当晚温家宝就想乘车前往震中汶川——把我空投过去嘛! (图)

(2008-06-14 11:02:00) 下一个





地震当晚温家宝就想乘车前往震中汶川——把我空投过去嘛!

温总理灾区照片背后故事:把我空投过去嘛 
2008年06月13日07:53   南方新闻网   

5月13日早晨,总理在会上说,我是总指挥,怎么能不到一线?如果道路实在进不去,可以空投,你们也可以把我空投过去嘛。

图片记录历史瞬间。此次汶川地震,新华社记者拍摄的总理灾区行的一系列照片相当醒目,照片里温总理是生动的,充满情绪的。

在新闻图片选择的五个层次——佐证-信息-形象-情绪-亲切感中,当然优先考虑最高的那个层次。

从年初的南方冰雪灾害到此次地震,在巨大灾难中,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所发布的图片,也在逐步突破国家领导人拍摄的一些既定思维,把温总理当作了一个真正的“人”去拍摄、去编发,非常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从而引发读图的最高级阶段——知觉阶段。

它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含有一些可以跨越文化差异的、属于人类共性的因素,引起读者的联想与共鸣。这种有机会成为经典的新闻照片,对于报纸来说,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汶川大地震过去了一个月,我们终于可以尝试着收起悲伤和泪水,回过头来,静静的翻过那一张张图片。我们请到了温家宝总理地震灾区照片的拍摄者——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记者姚大伟,来讲述那些照片背后的故事。

其中,一些故事和细节是我们在此前的新闻报道中没有看到过的。

撰文/摄影姚大伟



5月12日夜,温家宝在位于都江堰的简陋的灾区前线指挥部工作。本报此次发布,是这张照片第一次公开。





5月12日,温家宝在都江堰市中医院的废墟中,透过缝隙向埋在里面的人喊话

紧急赶赴灾区

5月12日。

一个黑色的日子,注定将写入中华民族的灾难史册。

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 0级强烈地震。

15时50分,我和文字记者李斌接到紧急采访通知,16点半前必须赶到西郊机场。温家宝总理决定立即赶赴四川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时间太紧,我背起摄影包就出发了。

16时40分,专机起飞。机舱内气氛紧张。总理坐在桌前,表情严肃透着焦急。他摊开一张四川省地图,和随行的有关部门负责人研究抗震救灾的部署。

总理说,在灾害面前,最重要的是镇定、信心、勇气和强有力的指挥。

他一直眉头紧蹙,但语气镇定。以总理为总指挥,下设8个工作组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在飞机上宣布成立。

开完会,总理一个人又研究起地图。我和中央电视台的摄像王威留了下来,总理看见我们还没走,就对我们说道:“你们可能得跟我待几天了,这不是一两天的事。今晚我就在灾区。”

总理说:“下午两点多,我坐在办公室里,突然感觉晃动,我起初还以为是我血压高了。但我很快看到了报告。我马上给刘奇葆(四川省委书记)打电话。他说他正赶往灾区。等我再给他打电话时,就打不通了。”

说完,总理向舷窗外看去。过了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来,看着我们说:“我要发表一个电视讲话,让大家不要恐慌。下了飞机,就要播出去。”

19时10分,专机抵达成都太平寺机场。冒着余震,总理乘车向震中汶川县进发。

20时30分左右,车队抵达都江堰。

此地距离汶川还有50多公里。前方来报,因道路全线塌方,交通已经中断。

天色漆黑,飘着毛毛细雨。

总理下了车,径直走进在路边临时搭建的抗震救灾指挥部。

指挥部很简陋,几根电线杆之间拉起一块彩条塑料编织布,远处看很像路边卖西瓜的棚子。一辆临时开来的发电车为指挥部提供了紧急照明。

总理坐下后,工作人员在总理面前把地图摊开。灯光亮度明显不够,总理看地图和翻阅文件时,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他打着手电筒。风很大,地图不时被掀起,有人拿了几瓶矿泉水压在上面。

先期抵达的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打开一个笔记本电脑向总理汇报灾情。几位来自解放军和武警的将军站在总理身后,不时地向总理补充介绍一些情况。就在总理听汇报的过程中,又地震了。我站在那里,感觉地下在动,桌子也在晃。总理还在那里继续听着汇报。

22时许,冒着细雨,温总理来到都江堰市受灾严重的中医医院查看灾情。一幢5层高的楼房已全部垮塌,一百多名病人和医护人员被埋在了废墟下,武警官兵正在进行紧张救援。当听说废墟上面的水泥板的缝隙里还能听见人的声音传出来,总理从工作人员手里拿过一个扩音器,就向废墟上爬去。

此时,余震不断,重型起重机正在作业,废墟上断残的墙体随时可能进一步坍塌滑落下来。随行警卫都很担心,试图劝阻,但总理仍然执意要爬上去。有警卫赶紧拿来一个救援头盔给总理戴上。

我拿着相机从旁边快速爬上废墟里的一段断墙,明显感到脚下的颤动。

总理艰难地越过一个倾斜的水泥柱,拿着扩音器凑近缝隙向埋在里面的人喊话:“我是温家宝,救援人员正在抢救,大家一定要坚持住,一定会把你们救出来的!”

向遇难孩子三鞠躬

接着,温总理又驱车赶到都江堰市聚源中学。学校一栋六层高的教学楼除了两边楼梯间以外,已经全部垮塌。横七竖八的水泥板、水泥柱和裸露的钢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瓦砾堆。一片门板上清晰可见斑斑点点的血迹。有学生的作业本零落在废墟上,在风中轻轻翻动。

地震发生时,大约900名初二初三的学生当时正在上课。有人看见,一个遇难的孩子被从废墟里抬出来时,手里还拿着课本,书“啪”地一声掉在地上——总理眼含泪花,神情悲伤。

他走在废墟上,突然感觉脚下踩着了什么软的东西,是一只白色耐克运动鞋,总理弯腰捡了起来。往前走了一步,又看见一个黑色的书包,上面有大白兔的卡通图案,他又弯腰慢慢捡了起来——我拍下了这个瞬间。

总理后来说,这张照片拍出了他当时的心情。

望着手中的书包和鞋子,总理的嘴角颤动,半晌说不出话来。经常跟随总理采访的记者们都知道,总理喜欢课堂,喜欢学生,每次到学校考察和孩子们在一起,是他最开心的时候。而此时,看见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被埋在废墟,他悲痛不已。

学校操场上聚集了一群学生的家长,失声痛哭。总理强压着悲痛,紧紧握着他们的手说,我知道地震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就赶来了,人命关天,我的心情和你们一样难过。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全部力量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有一个我们也不放弃。专业化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已经到了成都,正在向灾区赶来。

操场上摆了几十具学生的遗体,用旧床单遮盖着。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血腥味。

总理缓缓走过来,忍着悲痛,用哽咽的声音说:“我给这些遇难的孩子们三鞠躬。”他深深地低下头、弯下腰、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操场上哭声一片,撕心裂肺。

我拍下了总理鞠躬的照片,但是考虑到场面有些血腥,没有编发。

我曾见过很多惨烈血腥的场面。在常驻中东的那几年里,我拍摄过乍得骚乱,巴以冲突,耶路撒冷装满炸药的汽车爆炸后烧得面目狰狞的尸体,土耳其大地震后大规模掩埋遇难者……

回到国内和平安宁的环境,我又重新从事中央新闻的采访,我自认为以后不会再碰到了。

然而今天晚上,惨烈又一次出现在我的面前。而且,躺在我脚下的是我的同胞,他们都还是未成年的孩子。

几小时前,他们还是那么鲜活的生命。一朵朵的生命之花瞬间凋谢,带给我巨大的心灵震动,让我感到惋惜,悲哀和无奈。

眼泪不知不觉在我脸颊上滑落。昏黄的应急灯下,我转头向那栋倒塌的教学楼望去,恍惚间,仿佛死神的阴影在废墟上飘忽游荡……

饶了这些可怜的孩子们吧。我在心中默默地祈祷。





夜宿中巴车

23时45分,总理回到指挥部,再次召集会议,部署救灾工作。会议间隙,身边工作人员把饼干和火腿肠递给总理,总理摆了摆手。那天晚上,总理没有吃饭。

会议一直开到13日凌晨1点多,总理回到车上。他拒绝了省里的同志让他回成都休息的建议。他说他不会离开灾区,今晚就住在车上。

工作人员临时找来了两床军被。在中巴车的最后一排铺上一床,总理躺下了。过了一会,他又起身要了一片安眠药吃了,睡了。

夜里雨下得很大,又发生了余震,车子在剧烈地晃动。大概凌晨4点的时候,秘书拿了份特急件匆匆来到车上,情况紧急,只得把总理叫醒。

批阅了文件后,总理下车又走到旁边的临时指挥部。站在滴着雨水的简易帐篷下,他向值班人员询问道路打通的情况,询问医院和学校又救出了多少人。

13日早晨6点多,总理就起来了。没有地方洗脸,他就用湿纸巾擦了把脸。也没有刷牙。他走下车来,一大早就到指挥部里坐下,又开始工作了。

惦记小佳淇

5月13日上午,总理想去都江堰紫坪铺大坝察看灾情,结果道路塌方,车走到一半就折回了。

后来,总理去了建设路上的新建小学。学校的一栋四层教学楼垮塌了,300多名小学生被掩埋在废墟里。中国国际救援队正在现场展开紧急救援。

雨还在下着。有人临时找来一件警察的雨衣给总理穿上。踩着泥泞,他来到废墟边上。面容沉重而憔悴,一夜之间,感觉总理苍老了许多,双鬓又多了不少新的白发。

听说救援人员正在解救被困在废墟下的孩子时,总理坚持要爬上废墟。这里一共发现了六七个小学生,他们挤在教室门后,肢体都缠绕在了一起。可以推测,当地震发生时,孩子们跑到了教室门口,但门已经打不开了,紧接着教学楼就轰然垮塌了。救援队员告诉总理,有两个孩子还幸运地活着。

施救坑里,上面的一个孩子仰面躺着,两只手在搓动着。总理蹲下,专注地看着她,眼神充满爱怜。看见孩子偶尔睁开眼睛,总理向她招着手:“孩子,听爷爷的话,挺住,我们一定会救你出来的!”

在雨中,总理一直蹲坐在那里,察看了20多分钟。离开前,他紧握着救援队员的手,拜托他们尽最大努力,争取更多时间,抢救出更多孩子。

后来听说在总理离开半个小时以后,这两个孩子就被救了出来。那个仰面躺着的孩子叫王佳淇。

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总理一直惦记着这两个孩子。

当他第二次去灾区的时候,他特意到四川省人民医院看望了他们。此时的小佳淇因为做头部手术,乌黑的长发被剃光了。她的嘴部严重受伤,鼻梁骨折,门牙脱落。她的妈妈在旁边照看着她,因为报纸登载了我拍的那张照片,小佳淇现在成了名人,很多人都知道她是总理看着救起的孩子。

总理来了,一看见她就说:“是新剃的头吧?”

“我有一张照片,就是我蹲在那个地方看抢救你。你很坚强。你遭了一次大难。”

小佳淇稚声稚气地说:“不是吧,应该是两次吧?”大家都愣了,觉得很疑惑。

小佳淇接着说:“我去年就摔了一跤。”她的妈妈就在旁边笑着说:“对,去年摔了一跤,把头摔破了。”

总理笑了。他像一个慈祥的老爷爷俯下身去,拿起小佳淇的小手,“来,摸摸爷爷的脸。”我又拍下了这个温情的瞬间。

“可以把我空投过去嘛”

地震发生的当天晚上,总理就想乘车前往震中汶川。但是从都江堰前往汶川的道路出现严重塌方,交通中断。之后总理决定乘直升飞机前往,因为天气不好连降大雨,迟迟未能成行。

13日早晨,总理在会上说,我是总指挥,怎么能不到一线?如果道路实在进不去,可以空投,你们也可以把我空投过去嘛。

13日晚上,总理又派人去了解到汶川去的水路可行性。国务院办公厅的一位领导同志带人从都江堰紫坪铺水库坐了四十多分钟的冲锋舟,登岸以后再徒步艰难行走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到达汶川县的水磨镇。但沿途塌方非常严重,不时还有巨石滚下。

14日中午时分,前方探路的同志来报:“水路走不通。”这时天已转晴,某集团军的两架直升机已在上午十点多成功降落汶川。于是总理立即决定坐直升飞机前往汶川。总理先坐火车从德阳出发,前往成都。下车后便赶赴凤凰山机场。

15时22分,3架军用直升机从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编队飞行。总理透过舷窗,向下俯看。

15时40分,直升机越过都江堰上空,沿着山高谷深的河谷地带向汶川方向飞行。河谷两岸山坡上倒塌的房屋逐渐增多,多处山体滑坡使都江堰至汶川的国道完全中断。山上滚落的大块石头将一辆辆汽车砸在下面。飞抵映秀镇上空时,可以看见整个镇子几乎变成了一片废墟。

15时50分,直升飞机降落在映秀镇的一块空地上。很多被抢救出来的伤员正躺在那里等待救治。温总理快步走到他们中间,蹲下来,和躺在门板上的伤员说话,查看他们的伤势。他请伤员再忍耐一下,很快就会把他们救出去的。

看见两个儿童伤员,他低声告诉孩子不要害怕。他对受灾群众说:“你们受苦了,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心汶川的老百姓,中央时刻惦记着这个地方,我们想一切办法把伤员救出去。”

他还冒着危险,走过一座已经被震裂的石桥,到河对岸察看受灾情况。这时,旁边山上不时还有石头滚下。

天慢慢阴下来。一直在空中侦察天气的飞行员报告说,天气有变,要求马上返航。成都军区副司令员范晓光上前催促总理回程。总理只好登机,于17时许回到成都。



告别北川

5月14日,总理前往北川察看灾情。北川县城在地震中损毁非常严重,县城里一万两千多人,只逃出来四千多人。百分之八十多的房屋被毁,县城的一边由于山体滑坡造成了整体掩埋,整个北川城几乎成了一片废墟。

上午10时许,总理来到北川县曲山镇,看望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曲山镇距离北川县城只有两公里多的路程,但巨大的山体滑坡和塌方将曲山镇通往县城的山口几乎堵死,而且余震引起的塌方随时可能发生。

总理来到这里察看遭到严重破坏的县城。地方上的干部一再劝阻总理不要走得太近,但总理还是继续往前走,他说:“看不清楚。”

回来的路上,忽然听到身后有人急促地呼喊:“让开、让开”,几名战士正抬着伤员从县城方向跑过来,总理和随行人员赶紧让到一边。总理说,时间就是生命,要尽全力救人。

后来知道,这个女孩叫宋馨懿。地震时,她的爸爸、妈妈把她护在身下,用他们的生命保住了这个孩子。在与死神抗争了四十余个小时后,小馨懿终于获救。

5月22日,总理重返北川。他乘坐军用直升飞机降落在北川县擂鼓镇。下午7时许,总理来到了北川县城外的一块高地上,眺望这座曾经山清水秀的县城。县城的救援工作已基本结束。因为担心疫情发生和县城周边的堰塞湖出现险情,全部人员都已撤离。北川县抗震指挥部已下令封城。

暮色苍茫,眼前的北川城满目疮痍,一片死寂。巨大的山体滑坡,成片的房屋倒塌——一切都是突如其来,一切都是猝不及防。昔日的秀丽荣华就这样顷刻间毁于一旦。废墟上杂物自燃升起浓烟,慢慢笼罩在县城的上空,让我从心底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悲凉。

北川,已经成了一座空城,一座废城。

伫立高地,凝望许久,总理转身对当地干部说,我们要再造一个新北川。他语气坚定,目光坚毅。这时,恰巧一队防化兵刚从县城执行完任务撤出来,总理就朝他们走了过去。防化兵们连手套都没来得及脱下来,总理就握住了他们的手。

天快黑了,总理走向越野车,准备离开。所有随行人员都已经上车,我还一直站在总理的车前。只要总理一上车,我就会转身跳进前面的一辆军用吉普。就在这时,他忽然转过身来,挥起右手和这座成为废墟的县城告别,随后,他又向前紧走了几步,默默地环视县城,神情凝重——我按下了快门,让悲壮凝固在这最后的一刻。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