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贵州傩戏 (图)

(2008-04-29 11:31:14) 下一个





http://www.sun-pic.com/web_index/look_pic.aspx?id=27712

贵州德江傩戏成为旅游新亮点

2006年10月7日,国庆黄金周期间,国内外的游客纷纷到“傩戏之乡”的贵州省铜仁地区德江县稳平镇,参观和考察民间傩戏表演和傩文化,今年刚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德江傩戏,已成为国庆旅游的新亮点。

傩戏、傩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它源于古时的傩仪,逐渐发展成为多元宗教、民俗、艺术表演的复合文化体,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据专家考证,德江县的傩戏始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9),600余年后的今天,在全县各乡镇村寨仍有傩坛戏班103个,傩艺师700多人,古老的傩面具近千面,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戏种。

  德江艺人表演的开红山(头钉尖刀)、口含红铁、脚踩红铧、手下油锅、上刀山等傩技表演,堪称中国一绝。

  由于德江傩戏历史悠久,原始性完整,民族特点突出,从艺人员众多,影响范围广和群众喜闻乐见等,曾多次在亚洲、西欧、北欧等10多个国家举办专题展演,《德江傩堂戏》一书曾被译成英、韩等7种文字。

  1993年德江县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傩戏之乡”,2006年德江傩戏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省东北部德江县傩戏之乡》

在贵州省东北部德江县稳坪镇,目前,还存在着被称为傩坛师的人。在特定的时刻,他们就会戴上狰狞恐怖的面具,念念有词,或舞或呼。当地许多老百姓相信,他们在此时身上拥有着法力,能够与鬼神沟通,借助他们可以消灾除病。这些古老仪式被当地人称为“冲傩”,

也叫“傩堂戏”。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仪式呢?

傩戏之乡——稳坪

稳坪镇位于德江县城东南部,地处乌江沿岸,是一个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当地目前为止,仍然有28个坛,约有数百人的傩堂戏表演者,曾经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以“中国傩戏之乡”称号。

7月下旬,我在德江县城与当地文化局文管所张北槐所长相遇,他的家乡就在稳坪,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他现在热衷于当地的傩文化研究。“我自己掏钱请傩坛师进行表演,试图掌握这门亘古流传的古老民俗。”他快言快语,完全不顾客人是否能够听懂他浓重的方言。

“你想从哪方面着手采访咯?”来德江之前,我熟读贵州省原民研所研究员庹修明教授的关于“中国西南傩戏”论文,张所长突然发问,毫无准备的我竟无以作答。虽如此,他并没有责怪,热情表示将与当地熟悉的傩坛师联系,看当地是否有人“冲傩”。

第二天清晨,得知稳坪乡的一个“傩坛班”,被邻县沿河县土地坳镇干沟村村民请去开坛。兴奋之余,我们紧急赶往。

后来我了解,除了相邻的因素之外,稳秤乡的许多傩坛师十分有名,多次接受国内外学者的访问,还多次受邀前往国内外进行表演。附近各县的村民,自然愿意请到“法力”高深的傩坛师。

令观者窒息的“开红山”      
 
德江的傩堂戏被当地土家族群众称为“杠神”,是一种以傩仪与戏剧表演为一体的驱鬼逐疫仪式,是以“堂”为表演舞台,在傩与戏的相互穿插中,完成一系列傩祭仪式和戏剧表演,因此它也有 “娱人”的功能。这种表演形式曾被中国著名戏曲理论家曲六乙将其喻为“戏剧的活化石”。

经过三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了沿河县土地坳镇的干洞沟村,此次傩堂的掌坛师名叫安永柏,42岁。安永柏说,自己15岁跟随父亲学习,22岁时,父亲才将高深的手法、口诀、打卦正式传授给他。

此次请傩事的人家是为了给20岁的儿子“还傩愿”。据说,一年前,这名儿子在广东平湖(音)得了怪病,久治无效后,回家许愿后奇迹康复。

经过近三小时的开坛仪式,安永柏身穿“法衣”开始了最为神秘的“傩技”——“开红山”,他不停在竹席上边唱边舞。最后,抬出一木盘,上面装着三个酒杯,一把长约15厘米的匕首。安将匕首取出,对着刀尖不停比划,嘴中念念有吃,节奏不断加快。最后,匕首对着头顶处,用木器敲击匕首尾部,敲击几次之后,匕首尖已浅插入脑部上方。这时,请傩的主人家,连忙将12元钱放入盘内,充当利市。

约五分钟后,主人亲自将匕首轻轻拨出。整个过程,我的心跳加速,在旁边众多村民屏息观看,无人言语。后来村民告诉我,掌坛师之所以受刀插而不受伤害,是因其拥有着“法力”。

按规距,傩坛将持续三天三夜,此后,还会表演上刀山、下火海、刀杆上定鸡等傩技。同时,掌坛师还会与傩坛坛班的同伴戴着傩面具,进行多个剧目表演。当地人相信,从此以后,请傩的人家将会迎福纳祥。

————————————

中国傩文化-神州文化图典集成

丛书名: ISBN: 978-7-80211-598-9
供应商: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8年3月1日
编著者: 陈跃红 译者:
版次: 1 印次: 1
页数: 140 语种:
纸张: 包装: 1
开本: 03 读者对象:
原价: ¥28.00 折扣价: ¥20.72 立刻节省:¥7.28

所属分类:
首页 >>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各国文化

【内容提要】

【节选】

总 序
季羡林

进入21世纪的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已经与世界逐渐融为一体,世
界渴望了解中国,中国更需要把自己优秀的文化介绍给世界。上世纪90年
代初由我主编的《(神州文化集成)》出版后,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影响不错。
但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丛书的整体出版质量显得有些粗糙简单;所
以近年在有关人士的大力倡导和协助下,我们决定再次出版这套丛书。这次
出版无论从外观设计上还是内容编排上都作了较大改变,以彩色图文本和
《(神州文化图典集成)》的形式重新出现,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十几年前
有关人士提出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口号最近又再
次在神州大地回响,甚至海外华人和华裔也同声赞扬和热诚响应,足证这个
口号提到了人们的心坎上,是完全正确而且及时的。

根据过去的经验,所有正确的口号都必须落实到行动上,才算有效。因
此,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中国文化书院的同仁们和东方影视集团总经理
李生泉等同志,爱国不甘后人,也想尽上自己的绵薄,为这宏伟的盛举增砖
添瓦,几经酝酿磋商,发起了这项《(神州文化集成)》大型丛书的编辑出版工
作,抱着这种想法和期望,我们开始了组稿活动。在较短的期间内,我们约
请了一些国内学有专长的老中青三代学者,承担各书撰写的任务。尽管有不
少学者工作十分繁忙,但是一听到我们发起的宗旨,无不慨然应允。为了保
证著作质量,我们规定了严格的审稿制度。谁也没有“特权”。只有这样才
能真正弘扬我们先民留下来的优秀文化。这一点,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告诉
我们的读者和观众。

文化之发展,是在各异质文化的相互交流中前进的,中华民族以儒、道、
释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就曾融汇进多种游牧民族和南蛮、北狄、东夷、西戎
的异质文化,又汲取f佛教等印度文化凝炼而成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
来,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人中国,此“三十年河西”也,其文化交流以“西
学东渐”为主。进入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历经摧残和磨难后衰
而复起,此“三十年河东”也,中外文化交流将兴起“东学西渐”的潮流。
西方文化的“自我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盛极而衰,
必须从东方文化汲取活力。东方文化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代表,其思想
内容千条万绪,但都集中在一个“道”字上,中国文化的大道西传,必将带
泉世界和平,必将走向“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必
以传统文化为纽带得以完成。中国在世界的东方“和平崛起”,必须是中华
民族的传统文化首先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综合国力的重要要素,是我
中华民族在神州生生不息的生命线,这就是我们重新发起出版《神州文化
图典集成)》的基本理念。

我们的丛书虽然冠以“神州”,但是我们考虑问题的视野却绝不限于神州。
最近几年来,我经常考虑一些有关文化的问题。如果说我的考虑有什么
特点的话,那就是,我并不囿于神州这一个地区,也不限于当前这一个时代。
我收藏着一方清代浙派大家陈曼生刻的图章,其文日“上下五千年,纵横十
万里”,这完全符合我的精神。我于文化问题绝非内行里手,我也不装出这
番模样。但是,我看到了一些东西,想到了一些东西,我不愿意妄自菲薄,
也不愿意敝帚自珍,于是就写了一些短文,在不同的座谈会上也做了几次发
言。得到的反应多是肯定的。连一些外国学者也不例外。这当然增强了我进
一步探讨的信心。

我觉得,我们过去谈论中国文化,往往就事论事,只就中国论中国,只
就眼前论中国。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像瞎子摸象一样,摸不到全貌,摸不到
真相。

  经过我多年的思考,我认为,从人类整个历史来看,全世界人民共创
造出来了四个大的文化体系。所谓“大”指的是历史悠久、影响广被、至今
仍然存在的文化体系。拿这个标准来衡量,我发现了只有四个:

中国、
印度
伊斯兰和
欧美。

  其中前三个属于东方文化范畴,第四个属于西方。

  东西两大体系,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相异者更为突出。据我个人的看法,关键在于思维方式:东方综合,西方分析。

  所谓“分析”,比较科学一点的说法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许多部分,越分越细。这有其优点:比较深入地观察了事物的本质。但也有其缺点: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所谓“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成一气,使之变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普遍联系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它完全符合
唯物辩证法。

我浅见所及,东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即在于此。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了解中国文化,必先了解东
方文化;而要想了解东方文化,必先了解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和中国文化,
了解必须同时并进,相互对照,相互比较,初时较粗,后来渐细,螺旋上升,
终至豁然。

我想先从医药中举一个例子。人们都知道,西医和中医是完全不同的,
两者的历史背景完全不同,发展过程也完全不同,因此,诊断、处方、药材
等等都不一样。最明显的差别是大家所熟知的:西医常常是“头痛医头,脚
痛医脚”,而中医则往往是头痛医脚,比如针灸的穴位就是如此。提高到思
维方式来看,中医比西医更注重普遍联系,注意整体观念。

再拿语言文字来作一个例子。西方印欧语系的语言,特别是那一些最古
老的如吠陀语和梵文等等,形态变化异常复杂,只看一个词儿,就能判定它
的含义。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只看单独一个词儿,你就不敢判定它的含义,
必须把它放在一个词组中或句子中,它的含义才能判定。使用惯了这种语言
的中国人,特别是汉族,在潜意识里就习惯于普遍联系,习惯于整体观念。

再如绘画,中西也是不相同的。许多学者,比如申小龙先生等,认为西
画是“焦点透视中国画是“散点透视”。你看一幅中国山水画,可以步步
走,面面观,“景内走动”,没有一个固定的焦点。申小龙还引用了李约瑟和
普利高津的意见,认为汉民族有有机整体思维方式。

从上面几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特点。约而言之,这个特
点可以归纳为普遍联系和整体观念。从“科学主义”的观点上来看,这未免
有点模糊,但是这个“模糊”却绝非通常所谓的“不清不楚”,而是有比较
严格的科学含义,它强调的正是普遍联系。这同我上面讲的东方文化的思维
方式是“综合”,是完全一致的。

我这一篇所谓总序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我绝无意强加于人。百家争
鸣,我只是一家。但有一点我是十分坚定的,看中国文化,必须把它放在东
方文化这个大框架内,放在世界文化这个更大的框架内,才能看得清楚。如
果在时间和空间方面不能放开眼光,囿于积习,墨守成规,则对我们祖国的
优秀文化,无论如何也是认识不清楚的。弘扬中华文化,发扬爱国主义,是
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神圣的责任。

此次彩色图文丛书修订出版,得益于我们中国文化书院的老创始人孙长
江先生和现在执掌人王守常先生的重视与支持,也离不开北京梵天文化传播
中心冯林先生的积极倡导与组织策划,同时,也感谢中央编译出版社的慧眼与
气魄,尤其是时隔十几年重新联络原作者,工作的难度与辛勤自不言喻,我在
此代表全体编委会对他们表示感谢;并希望他们再接再厉,编出更多更好的
书。我希望,我们的任务能够完成;我希望,我们的目的能够达到。是为序。

2007年8月

第三节傩艺术

一滩戏

(一)场景之一

日落西山,夜幕降临,贵州西部高原的威宁彝寨,一阵锣鼓的点
子打破了高原山野的寂静。山寨草坪上燃起篝火,灯笼火把引来了远
近村寨的男女老少。他们围着篝火或坐或立,兴奋地议论,指点……
在锣鼓的伴奏下,一群头戴上宽下窄古朴粗犷的面具、用黑白二色布
把头缠包成圆锥型的“撮泰”们在“阿布摩”的率领下手持木棍,迈
着沉重外撇的矮桩步朝人群走来。他们绕场
一周与观众招呼,场上气氛顿时热烈起
来。在这样的气氛中,被称为戏剧“活化
石”的彝(y,)族古老傩戏《(撮泰吉)》的演
出开始了。彝族先民的生活、劳动、生殖繁
衍和祭祀行为一一呈现在眼前。他们的面具
酷似爱斯基摩人面具,
舞蹈又似印第安人舞蹈
表演,其吸气发音方式
古怪,表演内容和形式
也很奇特。所有这些吸
引了戏剧界和各方面专
家的注意。

(二)场景之二
贵州东南部某山村,二十平方米左右的农家堂屋或院坝内,烛光闪闪,香
烟缭绕,锣鼓敲打,牛角奏鸣。神案上摆着师刀、牌带、卦子等法器,供奉着
傩公傩母的雕像和儒、释、道各家传说中的尊神。香火纸烛堆积,古朴夸张的
各种面具沿两边顺势排列。头戴花冠、身穿法衣的傩坛法师正如醉如痴地诵唱
舞蹈,在经历了开坛、扫洞等一系列请神的隆重仪式以后,代表各路尊神的演
员戴上面具,手舞足蹈酬神娱人的傩坛大戏正式开演了。上演的剧目中有神话
传说如《(战蚩尤)》、《(蟠桃会)》,有历史戏曲故事《(西游记)》、《(水浒传)》、《(杨家
将)》、《(薛仁贵征西)》、《(封神演义)》、《(关羽·周仓)》、《(包公)》,还有富于现实
生活气息的《c甘生赶考)》、《(安安送米)》、《孟姜女)》、《梁山土地)》等。演出既
隆重又风趣,且舞且叙,故事完整,表演拙朴,且伴有“上刀梯”(赤脚在
锋快的刀梯上行走)、“过火海”(赤脚在火上走)、“开红山”(将锋利的尖
刀钉入头顶)的神秘表演。这种融古今为一炉的表演是傩戏的现代形式。
类似上述二种的演出,在我国许多地方都能见到,四川农村、云南山
寨、广西桂林、安徽贵池、江西南丰、山西高原、湘西山区、东北森林、西
藏寺院,甚至在新疆也可寻到它的踪迹。只不过因地域的不同,其称谓和表
演形式、剧目等诸方面有所不同罢了。
傩戏有以下多种称谓:傩坛戏、傩堂戏、端公戏、庆坛戏、梓潼戏、神
戏、地戏、师道戏、关索戏、冬冬推、嘎傩、赛戏、队戏等。
傩戏在很大程度上,脱胎于古老的傩祭活动,其最初形式也往往是傩祭
仪式中请神驱鬼内容的戏剧化。在这一意义上,傩戏与傩舞的出演并不存在
先后关系。至今众多的傩戏剧目,如《(土地引兵)》、《(仙官点兵)》、《扫地和尚)》、
《(二郎斩鬼)》、《(勾才老判)》等,仍保持着与法事有关的鬼神信仰的内容。但
在后来的发展中,傩戏融入了儒、道、释的文化内容和历史、生活的事件,
戏曲的内容和形式也渐渐汇入,从而使傩戏有了今天的丰富内容和形式。随
着傩活动的发展,在傩戏的表演中由纯粹的祭祀和法事需要逐渐有了大量娱
人和自娱的成分掺合进来。傩戏既是广大中国农村的原始信仰方式,同时,
也成为一种戏剧表演为主体的艺术活动方式。在《(孟姜女)》、《(梁祝姻缘)》、《(杨
家将)》之类戏剧中,人们已经很难发现它们与傩事活动的关系了。
傩戏是一种戴面具表演的戏剧形式。它没有弦乐只有简单的锣鼓家什,
表演者本身就是傩坛的巫师。他们以说唱的形式表演,既有祭祀的意味,又
有娱神娱人的功能。戴面具的傩戏从一定意
义上可以说是面具戏。但不能说所有面具戏
都属傩戏。面具固然在古代傩祭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巫师戴上它才去驱鬼逐疫。但发展到
后来,面具已不是巫师傩祭时的专利品了。兰
陵王、狄青等大将上阵打仗也戴面具,为的是
壮自家的威风。“欧洲、拉丁美洲、南美洲人民
在欢庆节日时亦有戴面具的习俗。欧洲中世纪
的假面喜剧也戴面具,但它同傩戏没有关系。”
(曲六乙《(建立傩戏学引言)》)面具表演始终保持
‘假面跳神”、“驱鬼逐疫”的傩活动,应该是不能
混淆的。傩既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宗教,傩戏也不
是宗教剧了,何况傩戏中大量的根本与宗教无关



【编辑推荐】
《神州文化图典集成》盖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服饰、民俗、宗教、建筑、艺术、中
医药、科技、经济、官制等数十个领域,系统地介绍了各领域的内容与特色,以及这些文
化在中华大地的起源、发展的历史。该丛书均由各学术领域颇具实力的学者亲笔撰稿,并
由该领域的著名专家亲自审定,语言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极具权威性和可读性,是面向
大众的中国文化普及读本,是一流学者专家撰写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万个为什么”。
傩(nu6)是一种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它有着多彩的面具、神秘的故事、独特的演
出方式,尤其是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二使其存在至今不衰。作为古老的中国传
统文化之一的傩,让今天的人们更加着迷。



【作者介绍】

陈跃红,生于1954年。现为北京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北大中文系副系主任,兼任比较文
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务。其先后师从著名学者乐
黛云教授学习比较文学,师从前香港大学比较文
学系教授、系主任、前国际布莱希特学会主席安
东尼·泰特罗(Antony Tatlow)学习戏剧和比较
文学理论,师从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费正
清研究中心前主任伊维德(w L Edema)学习
西方理论和国际汉学。出版发表有《(比较诗学导论》、
《(欧洲田野笔记》、《(比较文学原理新编)》、《(语言的
激活)》、“向生而死)》等多种著述和数十种中英文
论文。

徐新建,生于1955年。现为四川大学文学院
教授、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
带头人,兼任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中
国人类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文学人类学和比较
文学与文化的研究。主要著述有《(西南研究论)》、《(从
文化到文学)》、《(中国傩文化研究)》、《(醉与醒)》、《(生
死之间二》,舞台剧《傩愿)》,电视片《(酒魂二》等。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以及其
他多种奖项。

钱荫愉,生于1945年。曾任贵州大学中文系
副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文
化厅副厅长、省文联副主席、贵州省比较文学学
会会长等职,现任贵州省文化厅巡视员。主要从
事民族文化、女性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有《(苍
茫集)》、《 中国现代文学简史)》等400余万字著述
发表。



【目录】

目 录
导言……………………………
第一章傩与鬼神世界……………
第一节傩的含义……………
第二节傩的原型………………
第二三节傩的分类………………
第四节傩与魁神………………
第二章傩与世俗生活…………
第一节傩坛……………………
第一二节傩仪……………………
第三节傩艺术………………
一、傩戏………………………
二、傩舞………………………
三、傩乐………………………
四、傩面具……………………
第三章傩与传统文化…………
第一节傩与主流文化…………
第二节傩与道…………………
一、傩的本体内核与道教影响
二、文化渊源的异曲同工……
三、功能互补与仪式整合……………
第三节傩与佛………………………
一、傩文化对本土佛教的改造…………
二、佛教对于傩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傩与儒………………………
一、角色演变与价值分担……………
二、傩文化中的儒家观念浸淫…………
三、精神同构与文化互补………………
第四章傩与当代世界……………………
第一节傩的当代形态…………………
一、作为华夏活文化的傩……………
二、作为泛世界文化现象的傩………
第二节傩与现代社会和当代学术趋势
第五章永恒的傩…………………………
第一节文化的分流与并存……………
第二节永恒的傩文化…………………
再版后记…………………………………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