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陈毅讲法语的故事(二则)

(2008-01-12 06:39:18) 下一个
一。万县惨案,军民英勇反击

作者:杜之祥

  万县,在反对侵略的历次争战中,人民大众用碧血丹心,曾书写出一页页光辉灿烂的历史。

  反抗异族侵略的上官夔,因抗击元军,留下了千古美名。

  明末清初,农民义军张献忠部数万之众,曾驻万县3月,得到群众极大支持,后义军从万县出发,直攻重庆。

  今天,当列强入侵英帝炮轰万县,进行绝灭人性的大屠杀时,广大军民纷纷进行反击,用热血和生命,又谱写出反抗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当英舰“柯克捷夫”号的大炮一向万县发射,设在城西长江上游鹞鹰嘴的炮台,由朱德亲自指挥,立即对准劫船的英“嘉禾”号开炮。

  “嘉禾”号的大炮,便向鹞鹰嘴炮台开炮。一连两发都未打中,第三炮打中了炮台,打死几个炮兵和附近农民王树成、王锡九的家属,这使朱德和炮兵战士万分愤恨。大家不顾生命危险,坚决进行反击。但由于大炮陈旧,鹞鹰嘴的炮台又在坡上,距江中英舰较远,加之炮手射击技术较差,向英舰发射的炮弹,命中率不高,对英舰的威胁不大。于是,朱德便改变战略,亲率炮兵边发射炮弹边移动炮位,从鹞鹰嘴迅速下坡向东移动,移至公园下边的江岸,重新测定了大炮射程再发射炮弹,打坏了“嘉禾”轮的水箱和通风机,使英国侵略者也尝到了中国炮弹的滋味。

  鹞鹰嘴中国炮兵边打炮边转移阵地,使英军迷惑不解,他们的炮击总是不中。

  当城西鹞鹰嘴炮台的大炮一响,城东钟鼓楼炮台和三大墩炮台的大炮,也立即向英舰发射炮弹,进行反击。

  设在江边迫击炮和野战炮阵地的官兵们,一见英舰向城区两岸开炮,个个仇恨满腔,不顾英军大炮爆炸的弹片杀伤。纷纷向江中的英舰开炮反击,反击炮弹的命中率比大炮高,一艘英舰被迫击炮打中后立即起火,英国鬼子只得暂停打炮,赶忙救火。

  陈毅这天是初次经历炮战。但他却像个有经验的指挥员,时而出现在战斗第一线,激励战士们奋勇抵抗;时而又奔向指挥部,传达前线战况。为杨森、朱德的指挥,提供准确的情报。

  当英舰向鸡公岭、鞍子坝一线开炮击中法国天主教会所属的真原堂时,陈毅果断地请命去向停泊在江边码头的法国军舰报告情况。

  他冒着枪林弹雨,迅速登上法国军舰“统大”号,用他留法勤工俭学时学会的法语,向舰长及水兵揭露英军的蛮横无理炮轰万县无辜民众的侵略罪行,并特别指出:法国教会的天主教真原堂也遭到英军炮击,教堂的钟楼被击毁。他要求法国军舰的官兵伸张正义,用武力制止英军的暴行。

  英舰击毁法国教堂的行为,激起法舰官兵的愤怒,法舰长当即命令水兵卸下炮衣,对准江中正在向和平居民发射炮弹的英国军舰“柯克捷夫”号连开两炮,击中英舰船尾,一霎时便冒起浓烟,不得不拉响一声长长的汽笛,向同伙“威警”、“嘉禾”哀鸣报警。

  此时,“嘉禾”号已被中国官兵的大炮击中水箱和通风机等物;“威警”号又被中方的迫击炮击中起火,而江岸上,中国官兵的大炮、迫击炮、野战炮和机枪、步枪等,仍不断地向江中的英舰发射,3艘英舰才先后向下游逃离。

  待江中和岸上的枪炮声完全沉寂时,已是傍晚8点了。

————————————

二。陈毅的非常之路(50)

金羊网 2007-12-11 09:47:08

作者:罗英才

十四、“克什米尔公主号”爆炸以后

由于毛泽东的亲自点将,陈毅到中央工作这件事很快变为事实。1954年9月3日,陈毅作为上海市选出的人民代表到北京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在这次全国盛会上产生了国家最高领导人,陈毅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其后经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委员会决定,分任常务副总理,兼管科学院、政法、文化工作,也参与国防工作,上海市市长职务不变。

国庆之夜,天安门城楼上张灯结彩,欢声笑语,共赏绚丽多姿的节日焰火。

在宾客满座的贵宾休息室里,陈毅副总理在座位上时而左顾右盼,时而若有所思,他正在等待机会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交谈。后天他将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出访欧洲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有些事要当面请示与商谈。

此行对陈毅来说意义重大,意味着以此为开端,他的阵地将逐渐转移到外交战线上来了,这是他人生道路的又一次重要转折。

这一出访东德的使命,是五天前邓小平在中南海勤政殿通知陈毅的,并被告知此后他的工作将转向外交方面。当晚陈毅在日记中写道:“我之工作转到政府方面和外交方面,已完全解决了。瞻念前途,实有绠短汲深之惧。”

“绠短汲深”,是陈毅自谦之辞,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他不把自己看成天生合格的外交人才。

他曾这样描绘过自己:“我这个陈毅,有时候说话很有破坏性,有时候好感情用事,感情一上来说话就冲口而出,不管轻重的。在我们内部,对同志有什么伤害……可以对同志解释……在外交上这么一来可就砸锅了。”

其实毛泽东是知人善任的。

他喜欢陈毅的正是这种“临事而惧”的长处,这种如履薄冰的谨慎。他早就对陈毅的外交才干有所了解。

毛泽东听说,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陈毅率领濒于崩溃的起义军余部辗转来到粤北韶关西河坝。时值严冬,部队无处挡风御寒,号房子的人好不容易找到一处可以投宿的教堂,却受到一位外国神甫的严词拒绝。

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由于陈毅的及时出现,事情很快有了转机。陈毅用法语同神甫交谈了几句,那位神甫居然高高兴兴地敞开教堂大门,欢迎部队官兵们进住。

在井冈山,有一天毛泽东和陈毅漫步在山道上,陈毅忽然心血来潮地说:“将来革命成功之后,我就去搞外交,你看如何?”毛泽东随即朗声笑道:“我看很好,将来革命胜利了,我们请你出任外交部长!”


10月5日,陈毅率代表团抵达柏林,开始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友好访问并参加其国庆五周年庆典。

陈毅对毛泽东的指示心领神会。

他知道以前毛泽东提出过“中间地带”的理论,现在毛泽东对整个德国发生了兴趣,陈毅敏锐地意识到一种战略思想新因素的出现。

在东德期间,陈毅对了解整个德国的情况特别是联邦德国情况方面舍得下大力气,对德国工业恢复情况、科学技术水平、产品竞争能力、与美国和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移民、战俘、外国驻军、知识阶层情况等等,都一一详细摘记和认真分析,还邀请了一大批教授、学者、艺术家、工人代表进行交谈,尽量了解第一手材料。

访问回国后,陈毅向中央上报了有关德国情况的全面而详细的报告,对东、西德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作了中肯分析,受到中央的好评。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