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炎黄子孙,汉人,唐人,华人称呼的来源 

(2007-09-02 02:04:48) 下一个
炎黄子孙,汉人,唐人,华人称呼的来源 转贴

转贴说明:
1。此贴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不代表本人立场见解。
2。此贴很多内容,网路有争论,如:杨隋,李唐是否鲜卑族,又如:。。。——请自行搜索研究。
3。此贴有某些硬性错误,如:汉中城南门外就是汉水,“汉”的本意就是:银河!!!汉水得名于“天汉”,因为它就好象是地上的银河一样。 又如:初时秦人完全是畜牧的。——不一一指出。请自行研究。

——————

§ 汉服韵坊 § —— 汉服爱好者论坛 » 『 历史文化 』 » 炎黄子孙,汉人,唐人(一)

炎黄子孙,汉人与唐人(一)

现在常有人自称炎黄子孙, 贬别人为胡人,蛮人,甚至假汉人的。那么究竟谁是炎黄子孙?谁是汉人?谁是唐人?

不妨说说炎黄子孙,汉人与唐人的来源。

这里不想挑起各地方人矛盾或煽动地方主义。如你是中国人,汉人也罢,鲜卑人也罢,苗人也罢,旗人也罢,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若你自认是汉人,南方也罢,北方也罢,正宗也罢, 旁支也罢, 别人不认也罢,又有何妨?笔者只谈概念不涉及袌贬。

中国人现在常常自称炎黄子孙。不过这只是近百年来的一种说法而已。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一种政治的需要。历史上未必如此。这与韩国人有意虚拟历史也有一点相象。有汉人非炎黄子孙的, 也有炎黄子孙并非汉人的。就看你自己认不认。

也有人说现在的中原人应是汉人的代表。因此不妨先从古代中原人说起。

有历史说,在中原先有泰而后有炎帝。炎帝神农氏的部落好像比较杂。有西边姜水的也有江汉南方的,有苗黎。好像以南方为主。炎帝部下最为出名的恐怕就是祝融了。炎帝与黄帝打仗靠的就是祝融。 这祝融者乃重黎之后的黎苗。炎帝部下的黎苗还有昆吾,苏,顾, 温, 董诸姓。炎帝好像比黄帝早出好几代。可后来又与黄帝争中原。可能是炎帝的后代吧。也许仍称炎帝。炎帝后来被黄帝打败了。

黄帝好像是从西边来的。黄帝姬姓。 但炎帝之后的蚩尤,这位三苗九黎的首领好像不买黄帝的帐。与黄帝在中原反复交战。最后在涿鹿被打败了。黄帝得到了蚩尤的大批俘虏。黄帝的部落称为百姓而那些俘虏称为黎民(也就是炎帝或蚩尤的后代)。现在的苗人还有比汉文的古史更为详细的关于蚩尤与黄帝打仗的传说。不过大致相同。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打败了蚩尤后才代神农氏的。而黄帝打败炎帝也在涿鹿。也许讲的是同一件事。反正,黄帝打败了炎帝的后代蚩尤,把炎帝赶出了中原地区。当我们说炎黄子孙时,至少应知道炎帝与黄帝曾是仇人。可能在当时还是不共戴天的仇人。

好像后来舜还与苗争过。再后来大禹建立了夏。

这部分中原人自称为华夏人。如果这些人的后代是汉人的话,其中自然有许多黎苗的血统。百姓黎民。后来又说成黎民百性。

可见蚩尤的部下的后代,也就是炎帝一部的后代,或古代这些黎苗的后代自然是后来华夏的主体之一。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华夏人的后代,最好不要随便贬称别人南蛮,苗蛮。 因为自远古以来南方的苗黎就是华夏的主体的一部分。

从语言学来说,现代汉语(包括北方各方言,西南官话,粤语,吴语,客家,闽南,
福建,赣南,湘西)为汉藏语系一支。汉藏语系中与汉语最亲近的有黎,苗,泰(傣)壮,彝 等。汉藏语系还有藏,缅等。

南亚的马来语则与汉藏语系无关。西亚,北亚,东北亚的突厥诸语(维吾尔,卡萨克,阿赞班疆,乌兹别克,土库曼,土耳其等),蒙古语,满语,通古斯,韩语 都同属阿尔泰语语系。也有把日语算入的。 这些语言与汉藏语系在语言学上毫无关系。

当然,突厥,鲜卑,蒙古,满语对汉语的语音演变还是有影响的。比如卷舌音就是典型的非汉语特征。当然今天大多数讲汉语的人的语音里是没有卷舌音的。卷舌音用的最多的是北京方言。现代“您”这一用法出自阿尔泰语特有的敬体。大概日常生活中用“您“一词的主要在北京附近。

语言学不能用来完全确定血统。但可以确定文化关系。 中原远古时代的文化来自南方不会有错。

但是上面说到的大禹的夏人不等于是后来的汉人。当时夏其实只不过中原的一部分。
夏人有一个首领叫桀的。好像没人愿意说自己是桀的后代。

桀无道。后来东边的子姓的商人把大禹的子孙从中原赶走了。其中一支逃到了西边的周原。

商其实并不在夏之后。夏时一直有商存在。夏商并存。商人自约3600 余年前起,入主中原。

商人好像是东夷的一支。好像上古时与舜有些联系。但却不是夏人。子姓的商人与夏人是有很大的不同。如你是商人的后代那也很好。中华的青铜文化当以商为代表。没有商文化就没有中国文化。

我们的祖宗有许多不那么伟大的领袖。商纣王算是一位。纣王被周武王姬发打败了。

周人祖先是姜嫄后人。这姜嫄未必是一人,好像是一起源于姜水的母系部落。 周人好像是夏人后代的一支。所以周人的确是炎黄一支的后代。周人在羌人的帮助下打败了商。周人入主中原。

周的疆土好像比商大些。周的统治靠封建。周人虽然是炎黄之后,但是是旁支。 周封炎帝之后于焦,封黄帝之后于祝,封尧之后于蓟,舜之后于陈,禹之后于杞。

周时其它的封国大都是姬发的亲戚。也有姜姓的。望封在齐。当时的齐不过是今山东的昌乐而已。其东大多为东夷。周未封少昊之后,颛顼之后和帝嚳之后。

商人被周占了中原是反抗的仇恨的。武庚就反了。许多殷商人逃到东夷。箕子据说去了朝鲜。(东夷与今之韩人恐有点关系。今韩国人说有起源于山东的 也未必完全胡说。)商人还有不食周粟的。

后来周封子姓的商人之后于宋才慢慢平定下来。因此,武王后的周人增加了炎黄尧舜禹的后人和殷商后人的宋。

但周人并不等于汉人。商和西周初期,中原和中原周围还住有:东夷(人方),西戎,羌,巴,蜀,北有鬼方,土方,北戌,燕亳,肃慎,南有楚,吴,越,百越等。相互有多种交往。

东方:齐原不过今山东的昌乐,后来把许多东夷的地方和人收入为齐。铁器起于东夷。而东周列国以齐首先使用铁器。姜齐成了田齐后得了东夷之助。齐后来强大起来。到了战国,齐人中有许多东夷的血统。东夷当然不是炎黄子孙。

西方:周穆王满西征犬戎。戎秦附之。西周时秦人为周养马。初时秦人完全是畜牧的。周孝王时周分土使其为附庸。为的是和缓西戎诸部。以秦为西边屏障。秦当时是西戎诸部中的强者。孝王还说秦马养得好 赐姓嬴。秦在周平王后乃至齐恒称霸时,还有很浓的畜牧味。 秦人当然不在原华夏之列。

南方:周时南方有楚,吴, 越,百越。 楚虽说在南方,其实上就在汉水,淮水,长江南北。

楚强盛时国土延伸至今河南叶县一带。其实也就在中原或中原边缘。

夏商周的国土从来未到达汉水流域。 周一直想扩张到汉水。周的第四代王,昭王瑕伐楚。这昭王瑕是穆王满的父亲。昭王伐楚集六师之军。浩浩荡荡。一直打到汉水边。强迫楚人当船夫。王师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搅得鸡犬不宁。据说楚人非常反感。楚人弄诈而使这位昭王落汉水而死。楚军乘机反击。周军大败。周侵楚六师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楚国不在周土之内。周人不包括楚人。楚的疆土不比周的疆土小多少。 楚文化有别于周文化。 楚文化不亚于周文化。

楚有老子,楚辞,屈原,离骚。

周之诸侯国君都称公者,侯者,也有称伯者。楚君竟称王,与周王平起平坐。周时列国最不能容楚的就是这一点。

楚王甚至还要问鼎。

因此尽管西(东)周列国都不愿意,或不认可, 事实上,在周时,楚是与周抗衡的一大国。

所以即使在当时周也不能单独代表中华文化。当时中华文化至少有周、楚二个并列的相互影响的文化。

到了春秋时,东周列国,特别是边缘诸国向外慢慢扩张。楚,吴,越相继称霸。南方各国也向北发展。秦也开始向东发展。各国人也开始流动。老子耼是楚人,孙武是齐人仕于吴,而名扬天下。其后代孙膑则为吴人却成了齐将。 鲁之汪踦乃汪芒氏之裔出于今浙江。是越人。

春秋战国五百余年,周,楚,吴,越,秦各国人民与文化开始融和。 一个新的文化与民族渐渐形成。

秦最后灭了六国。

也就是炎黄子孙,殷商的后人和楚人,吴人,越人统统做了亡国奴。 但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建立了。

秦的疆土的南端还包括了今日的广东,海南和越南北部。

后来暴秦被六国之后人推翻。推翻秦的主力则是楚人与吴人。

西元前206 年,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 汉人,汉文化终于出现了。

汉初的疆土比秦时小一点。 主要是秦将赵佗自称南越王。 赵氏南越时降时反。到武帝时南越降汉。

汉置郡州。武帝又收闽越,又建立后来的甘肃。 汉代的本部包括今之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福建,粤,湖南。湖北 安徽,江西,陕西,川北及四川盆地,黔大部,桂一部,另加今之甘唷4笾氯绱恕?当时如有汉人一说的话,当然就是大汉臣民,那就是当时住在这些地方绝大部分人。

狭义的汉人就是这些人的后代。

汉时的北方人仍有自称赵人,燕人。 但汉时没有北方的汉人称南方的汉人为南蛮又同时自称汉人的。

汉一词当然出自汉水。 难道汉水边的大汉臣民不是汉人,倒反过来住在黄河北边的赵人成了汉人不成?

难道陈豨手下是汉人,而刘濞部下倒不是汉人?汉时有南北之分,赵吴之别,燕蛮之差。却没有北汉南蛮之说。

有人会说, 等一等,不是有汉楚之争吗? 那是刘邦项羽之争。在大汉建立之前。此汉非那汉也。

如一定要说那时汉,那也是由川人,汉中的人来称。 由刘邦封地的人来称。怎么也论不到关东东周列国的遗民来自称汉人而指别的大汉臣民为其他吧?

大汉可不是东周列国的继续。刘邦出自沛。沛今江苏。古为吴属地。 还没有赵地,魏地或燕地的人要把刘邦称为南蛮而又自称汉人的吧?

说白了,楚地,吴地或越地的大汉臣民是地地道道,理所当然的汉人。而在原东周列国的属地居住的臣民在这个问题上,当然没有任何优先权。

汉继承了夏,商,周及楚,吴,越,秦。大汉与周之不同就在于汉包括了楚吴越秦。汉还有闽,粤和甘凉。而原东周仅为大汉的一小部,也谈不上是主体。

汉人或汉族自秦一统起,经两汉,四百四十余年,汉本部各地方融和一体, 汉人,汉族,汉文化到了东汉完全确立了。 后经三国,西晋又约百年。 晋袭汉, 汉文化进一步发展。

明白了汉人和汉族的原义后,希望可以避免诸如古赵地,或古燕地的人指江苏人为吴蛮,或指湖南人为楚蛮,而又自称汉人的笑话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07-9-2 15:34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汉服韵坊 - Archiver - WAP 界面风格 ---------- amoyd 默认风格 诛仙 Powered by Discuz! 5.5.0

——————

发表于 2007-8-22 18:2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炎黄子孙,汉人,唐人(二)


晋武帝传位于衰,即惠帝。中国出了个白痴皇帝。司马家族能人多的是。司马炎自己儿子也有不少,偏偏让一个白痴做皇帝。于是醸成“八王之乱“。司马家族互相残杀。 引来了一个自称汉人的匈奴首领刘渊。 从而带来了对古代汉人和汉文化来说的一场空前的大灾难,灭顶之灾。

所谓千古浩劫,莫过于此。 八王之乱后中原人口大减,民不聊生, 经济萧条。西元304年匈奴人刘渊乘机称王。攻城掠地,在中原屠杀汉人。

西元308年刘渊称帝。西元311 年,刘渊之子刘聪的部将刘曜攻入洛阳,大肆烧杀抢掠。一次屠杀三万民众。洛阳化为一片废墟。 西元316 年刘曜攻入长安。西晋亡。

汉族及其先人在中原苦心经营二三千年的家园完全丧失了。

永嘉南渡,衣冠东渡。 北方“乞活”的流民相继南逃,各士族举族南迁。兵荒马乱中,黎民百姓嚎哭数百里。惨不忍睹。

匈奴,羯,氐,羌,鲜卑五胡乱华,横行中原。刘曜,石勒 石虎及子孙,符氏家族,乞伏国仁,秃发乌孤,赫连勃勃,沮渠蒙逊,慕容,拓跋 在中原烧杀淫抢,无恶不作。陷一城而屠一城。 屠杀汉人一次就数万乃至数十万。甚至把汉人当烤肉食之。石虎一次一人就夺汉女九千。也有汉人杀羯人报复者,如冉闵。中国北方有时数百里荒无人烟。尸骨露野。

晋书说,中原汉人永嘉年间十之六七都南迁。为安置大批北方汉人,东晋在江南侨立了淮南,松滋,魏郡,广川,曹阳,党邑等郡县。 还有上党百姓南渡,东晋在今芜湖侨立上党郡。江北还立了幽,冀,青,并四侨州。可见北方各地南迁规模之大。

所谓立侨郡,就是,比方说,上党人迁到江南,在江南划一块地,称上党郡,让南逃的上党人居住,上党的官府继续办公。也好让尚未南迁的上党人以后再南迁。

没有立侨郡县的北方汉人有进一步南迁闽粤的。这史上都有详细记载(如唐时“闽中记”)。闽书云:晋永嘉二年(西元308)中州板蕩,衣冠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

这只是永嘉年间的大南迁。

五胡乱华,一百三十余年里,还有大批北方汉人不断南迁。北魏建立后还有北人南逃的。

总之,自晋永嘉年后,汉人主流到了江南,汉文化的中心也就移到了南方。在中国北方还留有不少汉人。但再难代表汉人文化的主流。

(三百年后的大唐文化下面再谈。)

五胡乱华后, 北方原来的汉人所剩无几。 偶有劫后逃生的北方汉人,一时逃不到南方,为了生存,或隐入山中者,或起兵依胡者,或被迫做者,或认胡人为父“曲线救汉”者(如冉闵),或嫁女与胡姻亲者,甚至有宁做为胡人杀汉人也不愿意事汉者(如王猛,张宾),凡亡国者求生之计,都有人为之。

匈奴,羯,氐,羌,鲜卑先后十六国,一波又一波地叠更,北方汉人一批又一批南逃。 匈奴,羯,氐,羌,鲜卑各部, 一次又一次的征服中国北方,重复地屠杀汉人。到了后来已无汉人可杀, 就互相残杀。

凡一百三十余年。一直到了北魏时,鲜卑举国迁入中原的无人之境,在中原建立了北魏鲜卑国。北方才开始相对稳定。

北魏南迁之初,鲜卑人已开始在黄河以北逐渐农业化。黄淮间连年战争,已荒无人烟。连鲜卑人都感到太荒凉了,不原意南迁。鲜卑朝廷是被北魏孝文帝骗到黄河南边的。但因此北魏得了千里中原并得以均田。从而经济迅速发展,人口也大幅度地增加。北魏强大了,北魏一统中国北方并得以巩固。

北朝也有璨烂的文化。鲜卑自东汉崛起。鲜卑人从前燕慕容皩起,经后燕慕容垂,南燕慕容德,北燕冯跋先后经营中国北方有一百年。

到北魏时,鲜卑拓跋氏统一中国北方。鲜卑无文字,用的是汉字。所以北朝的文字是汉字。北魏的人民以鲜卑为主体,包括鲜卑化的汉人,半鲜卑化半汉化的匈奴和其它胡人。 北魏的文化则以汉文化和鲜卑文化为主体。北朝的文化当然也是中华文化一部份。但说它就是汉文化恐怕有一点自欺欺人了。

自五胡乱华至隋,约三百年。 中国北方一直被外族统治。西元450-451年北魏南征的瓜步之役, 北魏鲜卑军队渡过淮河,在淮南残杀大批南方汉人。还把汉人的婴儿刺在长矛上舞盘,以作游戏。北魏军队所到之处烧杀掳掠。北魏军队返回淮北后,江淮地区赤地千里。

北魏时,汉人士族崔浩投靠北魏,结亲与鲜卑贵族。在北魏做大官五十余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大。崔浩晚年奉命修北魏史。写了一两件北魏的丑事。竟被尿身,受尽侮辱后被处死。可以说北魏的繁荣恐有粉饰迫害汉人之嫌。

北魏时中原人口也增长了。但原因恐怕是大批胡人特别是鲜卑人举国迁入中原夺取汉人家园造成的。

北魏时相对和平,鲜卑人口大增。许多生存下来的北方汉人士族以操鲜卑语为荣。 北朝人大都为未汉化的鲜卑人,鲜卑化的汉人,汉化的鲜卑人, 以及汉化或鲜卑化的匈奴人,氐人。鲜卑贵族娶汉士族女为妻以示时尚。汉士族娶鲜卑女为妻以求仕途。至北魏时,普通汉人与鲜卑人通婚也很普遍。

到北齐,北周时,北朝人血统以鲜卑为主。汉人血统平均恐不到三,四成。

当然,各地情况还有不同的。关中汉人成分要高些。关中汉人很少有机会南迁的。

黄河两岸的汉人成分要低一些。那里的汉人南迁的占大多数。中原先是战乱中心,后又是北魏鲜卑的统治中心所在。汉人残留的要少的多。

高欢算是汉人。但早已鲜卑化了,是鲜卑化汉人。他在统治北魏,东魏时,靠的是未汉化的六镇鲜卑人和鲜卑化的汉人及鲜卑化的匈奴人。他不仅不提倡汉话,反而提倡讲鲜卑话。恢复鲜卑体制。高欢的子孙后来成了北齐的皇帝,也不太自认为汉人。北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鲜卑皇朝。

自永嘉年间至隋大业三百年,一个以鲜卑人和鲜卑化的汉人为主体包括鲜卑化的匈奴及其它胡人的新民族逐渐在中国北方产生。

事实上,复姓长孙(拓跋),慕容,尉迟,呼延,宇文固然是鲜卑姓。而北方的周(普),奚(达奚),伊(伊娄),丘(丘敦),车(车焜),穆(丘穆),陆(步六孤),贺(贺赖),刘(独孤,或 匈奴刘渊之后),楼(贺楼),于(勿忸于),连(是连),仆(仆阑),苟(若干),梁(拔列),略(拔略),寇(若口引),罗(吒罗),茹(普陋如),葛(贺葛),封(是贲),阿(阿伏),延(可地延,呼延),鹿(阿鹿恒),骆(他骆拔),薄(薄奚),桓(乌丸),和(素和),侯(胡古口引),浑(古浑),娄(匹娄),鲍(俟力伐),卢(吐伏卢),云(牒云),是(是云),利(吒利),副(副lu),那,如(如罗),扶(乞扶),单(阿单),几(俟几),儿(贺儿),古(吐奚),毕(出连),何(贺拔),莫(莫那),芦(莫芦),韩(出大汗),路(没路真),高(是楼),解(解枇),房(屋引),狄(库狄),潘(破多罗),薛(叱干),费(费连),祝(叱卢),温(塭盆),杜(独孤浑),稽(纥奚),吕(叱吕),等等也都是鲜卑姓。在此还至少可列上几十个汉式鲜卑姓。

这些都是鲜卑统治者统一改的。后来长孙改孙或张,慕容改慕,尉迟改尉或迟,呼延改呼或延,宇文改文或宇。这些姓氏都是鲜卑的贵族姓氏。许多鲜卑平民,到唐宋时,干脆就姓李,王,张(就像后来的契丹人)。

与此同时,中国南方情况则完全不同。

自东晋起,北方汉人的主体迁入南方。北方汉人与原来在南方汉人进一步融合。由于南方除了侯景之乱外,比较安定。大批财富也随北方的士族带到南方。南方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东晋初年北方汉人士族与南方汉人士族还有互相排挤和争权。也有北方移民入岭南后不与当地人汉人融合的。如客家人就是他们的后代。

但是北方士族和江南士族后来还是混合了。南方的平民寒族后来代替了士族的统治地位。南迁的北方汉人与南方汉人经东晋,刘宋,南齐--梁,陈三百年继承了大汉的文化。现在大多数江南汉人的家族史都从衣冠东渡开始的,而且大部从河南(也有从山东或山西)在东晋年间迁入江南的。

北周大象三年,杨坚称帝建隋。至开皇九年,杨坚灭陈。一统中国。

杨坚不像刘邦或朱元璋,他不是平民出身。而是靠皇亲篡位的,如王莽。不过,与王莽不同的是,杨坚不是以汉族皇室身份篡位的,而是以鲜卑皇室的身份篡位的。

杨坚家世代为北魏贵族。杨家世世代代与鲜卑贵族通婚。在北魏时就是一个地地道道鲜卑贵族。其父杨忠为宇文家族在以周代魏的战争中立大功而封爵为隋国公。杨坚家的鲜卑化程度恐比高欢家更深。杨坚从小就没有用过汉姓,一直是只用鲜卑姓名。他的外孙就是宇文阐,也就是周静帝。杨坚好像最多只有四分之一的汉血统。那杨广就只有八分之一为汉人。今日,自认汉人的人,既不必为有隋炀帝这样的皇帝而惭愧,也不必为有杨坚这样的皇帝而自豪。

如你是北魏,隋时鲜卑人的后代,那也很好。鲜卑人是隋唐时北方人的主体。鲜卑人是当然的唐人。唐人的后代那当然是中国人!

西元618年,李渊称帝建大唐。大唐时,中国各民族大融合,在东亚开创了一个空前灿烂的文化。幼时读史,不知“中国各民族大融合”为何意。各史家有意说的含糊。幼时以为是汉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融合。其实不然。这中国各民族大融合主要是指汉人与鲜卑人的融合。

当然还有匈奴。在隋唐境内和边境的整个匈奴民族完全被唐化。匈奴人成为唐人。另外,羯,氐也完全溶化在以鲜卑人和鲜卑化的汉人为主体的北方唐人中。

和杨坚相同,李渊祖上为鲜卑大贵族(李渊做了皇帝后非说自己是李广的后代不可---也许是吧。李渊倒不说是李陵的后代)。 李家也世代与鲜卑贵族通婚。李家世代为鲜卑将领。李渊的祖父李虎是鲜卑化的汉人。李虎竭尽帮助宇文泰建立关中政权。是西魏的开国功臣, 北周代魏时,李虎又是北周的开国功臣。李虎死后被追封为唐国公。这唐国公是北周鲜卑宇文氏封的,不是隋朝封的。 李渊袭唐国公,是地地道道的鲜卑贵族。李渊同时又是后来隋朝的皇亲(是鲜卑那一方血亲而非汉方血亲)。

李渊的血统,说多一点,恐怕也不会超过八分之三的汉人血统。有人不必为此不安。其实史家都知道,有的只是不点明罢了。不过大多数还是从侧面把这一事实讲了出来。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三汉人在当时的北方自认是汉人中是很正常的。更有些人根本不自认为汉人。

而中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的唐太宗李世民恐只有十六分之三的汉人血统。而李治,唐高宗,很抱歉,只有三十二分之三的汉人血统。

正如前所说,自北魏起,在中国北方一个以汉化的鲜卑人和鲜卑化的汉人为主体的新民族逐渐形成。而到唐时就成了北方唐人。唐朝的宰相至少有二十多个是鲜卑人。这在当时就明明白白记载的。这还只是文官之首,其他的官员是鲜卑人的就多的无法记了。汉人学文胡人习武, 这是唐代风气。(据说鲜卑女子也习武。李渊起兵时,李渊的女儿 竟自带上万娘子军响应。)唐时最高级的文官中有这么多鲜卑人,武官中鲜卑人就更不用说了。唐初将领鲜卑人为多。这是众所周知的。

说一个大家不一定知道其鲜卑背景,但却众人都知的初唐将领,薛仁贵。薛仁贵是一个唐化的鲜卑人。唐朝将领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他胡人的将领, 后来还有高丽人为唐将的。一百余年后的天宝年间,最出名的还有哥舒翰,安禄山,史思明。哥舒翰是胡人大家知道。史是唐化的鲜卑人也是众所周知的。而安禄山竟是新来的西域胡商贾之子(一说安禄山是波斯商人之子)。

大唐的長孙皇后,是北魏拓跋氏皇族的嫡系。大唐以鲜卑皇族为后,而母仪天下。而唐高宗仅有三十二分之三的汉人血统。故有史家说大唐,至少初唐,是一个鲜卑皇朝也不算太过分。

所以,鲜卑人是地地道道的唐人。鲜卑人的后代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人。

南方的唐人是东晋年间衣冠东渡的北方汉人与南方汉人的后代。北方唐人是唐化的鲜卑人与唐化的鲜卑化汉人的融合。经唐,五代三百余年,一个新的民族产生了。那就是唐人。

但唐人不等于以上所说的汉人。

唐初时北方唐人中的原汉人血统平均恐不过四,五成。唐中后期,南方汉人有流动到北方的。但数字上改变基因成分不多。 既不存在南方汉人征服北方的事件,也没有南方汉人大举北迁的记录,倒是有突厥,沙陀人溶入唐人的记载。

因此唐末时,北方唐人中鲜卑和其它胡人血统平均仍有约五,六成。但唐文化的主体是汉文化的发展并吸收了鲜卑及中国北方其他各游牧民族的文化。

如你是北方唐人的后代当然可以称南方唐人的后代为南蛮,但最好不要同时又自称汉人。 北方唐人也好,南方唐人也好。都是唐人。这些人的后代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人。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07-9-2 15:28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汉服韵坊 - Archiver - WAP 界面风格 ---------- amoyd 默认风格 诛仙 Powered by Discuz! 5.5.0

——————

汉人,唐人,华人称呼的来源

汉族以前被称为“华夏”族,战国时代秦国设汉中郡(距今已有2400多年),汉中由此而得名,为后来秦统一后的天下三十六郡之一。

楚汉战争时刘邦被封为汉中王,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汉军”,驻扎在汉中.后刘邦率汉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首先占据关中,进而统一天下,定国号为“汉”。

强盛的汉帝国为反击匈奴入侵,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的,惨烈的战争,强悍的汉军铁骑大规模追击匈奴,深入大漠腹地数千里,甚至翻越了葱岭,使当时非常强大的匈奴屡次遭受重大打击,最后灰飞烟灭,极少数残余远遁欧洲,致使“漠南无王廷”当时各国震动,谈汉色变。。。。。。

由于空前强大的汉军在西域,中亚各地演绎了一百多年不败的神话,使汉军,汉人威名远播域外,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强大的汉帝国用铁和血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使其子民在异族面前,可以自豪的大声说“我是汉人!!!”。。。

从此以后,无论中原华夏后裔怎么改朝换代,人们都称其子民为汉人,这就是汉民族的来历。

注: 古汉中,即今陕西省汉中市,二千余年未易其名,未移其地,位处汉水中上游.

汉中城南门外就是汉水,“汉”的本意就是:银河!!!

汉水得名于“天汉”,因为它就好象是地上的银河一样

“汉人”的称呼起源于汉朝,意为汉朝之人。到了北魏后期才演变为中国人的代称。后来,“汉人”所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大。经过历代各族之间的杂居、融合,许多民族加入汉人的行列。到中华民国时期,“汉人”才正式改称“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现在占全国总人口的93.3%。

华人

《辞海》的注释是:“中国人的简称。亦指已加入或取得了所在国国籍的中国血统的外国公民。”根据这一概念本人理解为华人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长期侨居国外;二是必须加入了所在国国籍的中国人才可称为华人。

因此长期侨居国外的中国人可能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仍然保留中国国籍的中国人即华侨;另一种是已经加入了所在国国籍的中国人即华人。如加入了美国国籍的中国人就称为美籍华人。那种“长期侨居国外的中国人都是华人”的说法是错误的,没有把华侨与华人区别开来。

唐朝是陆路对外交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海路交通得到长足进步,并取代陆路交通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的时代。

由于唐朝对海外的影响,在宋代时,东南海外诸国在与宋朝廷的交往中,甚至将宋朝管辖下的中国地区称之为“唐”[1]。

历宋、元至明,在海外,尤其是在东南亚各地,一直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物事称之为“唐”。不仅以“唐”作为“中国”之地的代称[2],而且称中国人为“唐人”[3],中国姓氏为“唐姓”[4],中国衣饰为“唐衣”[5],中国商船为“唐舶”或“唐船”[6],而从舶上转贩得到的中国货物则被称为“唐货”[7]。

最可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习称的“汉语”,也被宋代海外诸国目之为“唐语”[8]。

中国人留居海外一年不还,称之为“住蕃”;而外国人在中国逾年不归,则称为“住唐”[9]。

沿袭至今,有些流寓海外的华人仍然自称为“唐人”,华人在海外都市中的聚居地被称为“唐人街”,而华侨则将祖国称之为“唐山”。

历时千载,绵绵不绝。唐朝在海外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而这种影响是与唐朝发达的海路对外交通是分不开的。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07-9-2 15:35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汉服韵坊 - Archiver - WAP 界面风格 ---------- amoyd 默认风格 诛仙 Powered by Discuz! 5.5.0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